五、药师佛在卢舍那结合八菩萨发展的意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191
颗粒名称: 五、药师佛在卢舍那结合八菩萨发展的意义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2
页码: 313-314
摘要: 八菩萨最早见于后汉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其未涉及密法,但此经对十方佛观的开展成为尔后八菩萨结合十方佛以作为密法主尊的契机。早期密咒经典主尊或为佛、菩萨或为神王,佛尊又以十方佛或三世佛为主,八菩萨的组合亦未定型,如支谦译《八吉祥神咒经》④以东方八佛结合八菩萨,东方八佛属十方佛,东晋《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⑤的七佛为过去七佛,属三世佛。东晋《灌顶神咒经》卷十二收有《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①,此经则定于东方一佛一-药师佛,为《药师经》之异译本, 经名透露出药师佛“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的信仰内涵,藉由八菩萨亦可人西方净土乃至十方净土。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药师佛在卢舍那与密教八菩萨的结合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意义在于八菩萨搭配佛尊的改变,从早期密咒典籍可进一步说明。
  八菩萨最早见于后汉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其未涉及密法,但此经对十方佛观的开展成为尔后八菩萨结合十方佛以作为密法主尊的契机。早期密咒经典主尊或为佛、菩萨或为神王,佛尊又以十方佛或三世佛为主,八菩萨的组合亦未定型,如支谦译《八吉祥神咒经》④以东方八佛结合八菩萨,东方八佛属十方佛,东晋《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⑤的七佛为过去七佛,属三世佛。东晋《灌顶神咒经》卷十二收有《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①,此经则定于东方一佛一-药师佛,为《药师经》之异译本, 经名透露出药师佛“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的信仰内涵,藉由八菩萨亦可人西方净土乃至十方净土。
  《灌顶经》所列八菩萨被收入唐代不空所译《八大菩萨曼荼罗经》与 《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法》②。《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是依八大菩萨曼荼罗建立坛场以修佛顶尊胜法,坛场中央主尊为毗卢舍那佛,由于尊胜法与八菩萨曼荼罗都有除恶、祛病、长寿之利益,因此借助八菩萨来开展尊胜法中破地狱、除恶道的作用③。
  随着华严十方三世佛思想的成熟,卢舍那佛以周遍含容十方三世的般若体性成为十方三世法界之至尊,榆林窟第25窟卢舍那佛即是以此法界体性来含摄两侧壁的十方(弥陀)净土与三世(弥勒)净土,并且成为正壁八菩萨曼荼罗的主尊。在华严十方三世法界结构下,原本属于早期密教的药师佛退至侧壁,并与地藏菩萨对应,藉由两者除病、解厄、破三恶道苦之信仰内涵强调卢舍那佛对法界众生的慈悲心,符合前文所论药师佛持药钵、执锡杖的形象意义,亦增益破地狱、除恶道的作用。
  敦煌药师佛与地藏菩萨的对应关系从初唐就开始,盛唐还出现药师佛与地藏、观音菩萨组合,他们共通的本质就是对众生的救度,而这也是法界人中像所传达的法身含容法界、光照法界的人世意义。巴黎集美美术馆藏一尊盛唐金铜立佛,属于法界人中像,其背面左下方一身坐姿人物, 座下放射出四道线将佛身区分为五个空间,以浅浮雕方式表现,每一空间一个主题,由上至下有天、人、阿修罗、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则在正面佛衣下摆。如此六道的图像表现也常见于地藏造像。

附注

④ 《大正藏》第14册,第72页中至第73页上。同本异译见西晋竺法护《八阳神咒经》, 《大正藏》第14册,第72页中至第73页上。 ⑤ 《大正藏》第21册,第536页中至第543页中。 ① 此经为《药师经》的异译本人大正蔵》第21册,第532页中至第543页中。 ② 另一部善无畏译《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大灌顶曼荼罗品第八》记载,其曼荼罗第二院之西门左右安置有八大菩萨:虚空藏、地藏、除盖障、慈氏、曼殊室利童子、持地、 莲华手、秘密主等。此仪轨中除西门之八菩萨外,尚有中台及北、南、东面等诸尊,八菩萨并非列于重要位置,与本窟壁画将菩萨与主尊同置于正壁中央相较,关联性不大。又,在金刚智授予灌顶弟子之《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亦列出八曼荼罗道场主名号,与不空仪轨中所载相同,但从整部内容观之,为综合五部念诵法的通则,且文末记有“大唐青龙寺东塔院一切经教本,开成四年正月二十八日写讫”,开成四年为公元839年,故应为后世所结集,言为金刚智所传,本文不列入讨论。 ③ 赖文英《唐代安西榆林第25窟之卢舍那佛》,《圆光佛学学报》第4期,1999年12月。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