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吐蕃统治时期之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162
颗粒名称: 1.吐蕃统治时期之前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4
页码: 270-273
摘要: 敦煌的不空绢索与如意轮观音经绘,在中唐吐蕃统治时期成组出现但其始于其前,仅有一窟,即莫高窟第148窟,且是绘塑结合的完备经变因其重要而特别的先导作用,于此加以介绍。此窟即文书中著名的“李家窟”,大历年间由李大宾所建。其造像、绘画、碑刻,已有多种研究,公维Í 又对全窟整体进行了专门的研究①。窟中大历十一年(776 年)《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中明确言列造像题材:素涅槃像一铺,如意轮菩萨、不空绢索观音各一铺;画报恩、 天请问、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东方药师、西方净土、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弥勒上生下生、如意轮、不空绢索等变各一铺,贤劫千佛一千躯。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敦煌的不空绢索与如意轮观音经绘,在中唐吐蕃统治时期成组出现但其始于其前,仅有一窟,即莫高窟第148窟,且是绘塑结合的完备经变因其重要而特别的先导作用,于此加以介绍。此窟即文书中著名的“李家窟”,大历年间由李大宾所建。其造像、绘画、碑刻,已有多种研究,公维Í 又对全窟整体进行了专门的研究①。窟中大历十一年(776 年)《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中明确言列造像题材:素涅槃像一铺,如意轮菩萨、不空绢索观音各一铺;画报恩、 天请问、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东方药师、西方净土、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弥勒上生下生、如意轮、不空绢索等变各一铺,贤劫千佛一千躯。
  此窟资料丰厚处是还有一个碑文抄件,P.3608对题材的列述与碑文稍有不同®。
  素涅槃像一铺、如意轮菩萨、不空绢索菩萨各一铺,画西方净土、东方药师……但无论《功德碑》或抄件,对塑绘过程与诸题赞颂都是一致的:初坯土涂,施布错彩,豁开石壁,俨现金容……考经寻源,备物像设。梵王奔世,佛母下天。如意圣轮,圆转三有;不空妙索,维持四生……大悲来仪于就岭,慈氏降迹于龙华。
  从《功德碑》与抄件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不空绢索与如意轮菩萨,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先是作为塑(素)像、再是作为经变。作为塑像,不空绢索与如意轮与巨大的涅槃像三分窟内空间;作为经变,则位列净土、涅槃、天请问等诸经之中然而,在实际空间中,此塑绘是如何结合的呢?此窟主室涅槃大像之前两侧壁的南北龛中,就各塑着一铺九身的不空绢索与如意轮之像。其龛后两侧分画着不空绢索与如意轮经变。据公维章研考,其像设是据各自经中的“坛法”而制的。而龛顶及坡面的内容,似超出其母题的范围。简述如下:北壁龛为盝顶形,中央画欢喜藏摩尼宝积佛1铺,胁侍供养菩萨2 身,八臂、四臂明王各1身。东西披各画药王菩萨及八菩萨、天王1铺,北披画佛与地藏等八菩萨1铺。
  龛内原塑不空绢索观音像1铺9身,现仅有东侧天王战裙略存,龛内北壁两侧浮塑日天(东侧不存)月天各1身,其余仅有像座。内容应出李无谄译《不空绢索陀罗尼》中的坛法①。
  其下屏风2扇,画梵天请问不空绢索神咒。东西壁屏风各3扇,各画不空绢索神咒诸品。从榜题内容可知,所据经本为唐玄奘所译《不空绢索神咒心经》。
  龛顶天井四图像出处不太明确。顶上主佛题为“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此佛为《观药王药上经》中五十三佛的第七佛气“宝胜佛”则见于《佛名经》 等多种佛典,在敦煌绢壁画中也有出现,但并无“欢喜藏摩尼”之称。如果联系到其两披均以“药王”(或一应为药上)菩萨为主以及S.3724结坛散食回向发愿文中有此同名,所以龛顶画像应比定为“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画面东披药王菩萨两边侍菩萨与天王,后面还有6身菩萨。西披对称。北披则有佛主尊、胁侍地藏菩萨及执宝印菩萨等,刘永增曾考订多数胁侍菩萨名分③,所以,可将此天井画定为欢喜藏摩尼宝积佛、药王药上菩萨、地藏菩萨像。
  这些图中胁侍菩萨之名,显得较为分散。有些可见于《佛名经》,“执宝印”见于《大品般若》,“净睢(眼)”“净藏”见于《法华经》,而“光相”“大严” “定自在王”“喜根”与“喜王”见于《维摩经》或《净名经关中疏》。其与《大通方广忏悔灭罪经》重合较多①。 如西披画中“光相”“大严”“定自在在(王)” “花严”“惠(慧)积”“无口(缘)观”,全都有对应。东披“药王”“净睢(眼)” “净藏”菩萨居(虚)空藏”菩萨也可对应=》 龛顶“宝积佛”画中的“严土”菩萨也可对应,此经中亦有“欢喜藏宝积佛”之名。北披的“当俗”“喜根”“情王”“执宝印(手)”菩萨亦可对应。总之,笔者认为此中诸菩萨名多与敦煌的伪经重合,刘永增已多有比定,《佛名经》《净名经关中疏》《大通方广经》,重在忏悔灭罪。所以赖鹏举推定其为中印密教曼荼罗等,恐推阐过深②这些经变很可能与忏悔思想、佛名礼忏等有关③。
  南壁龛内如意轮菩萨的塑像亦全毁,1铺9身出于菩提流志译《如意轮陀罗尼经坛法品•第五》。其内院画8像胁侍®主像坐32叶莲花之上。 彭金章与公维章指出如意轮观音的坐姿影响了对面的不空缗索像(其经轨中本为立像),而且延续到其后的不空绢索与如意轮两种观音之像设。 主尊塑像两侧浮塑有日光、月光菩萨,其下各绘菩萨像并有供养菩萨与天人敬诸香以及俗众敬拜。龛之东西两壁均画3扇屏风,每扇上下两图,均有出自菩提流志此经的榜题。表现了不遭难、不为所害等20种功德利益其所写文句与经文稍有差池,但较不空绢索龛中所题更为契合。
  南壁天井龛顶与两披所绘已有残损。龛顶共11身,主尊损,存4菩萨及明王等,榜题有“普贤、莲花索、花宝菩萨”“涂香供养”“一继(髻)尊、乌宓瑟摩”。东披中有一面四臂菩萨,左右各侍4菩萨2天部,榜题仅见“水天神”,还可比定出“地天”与“金刚萨埵那”。西披中为三头四臂菩萨,可比定为莲花顶观世音。左右各有3菩萨2天部。菩萨有榜题“金刚无爱、金刚莲花、多罗菩萨”,可比定出“花宝、严度菩萨”①,形体极瘦着短裤的天神, 榜题“火天神” 。南披中有六臂菩萨,榜题不全,可比定为“随求菩萨”,左右各有3菩萨2神,有“檀、忍波罗蜜菩萨”榜题,神像为“提头赖吒(东方)、 毗楼勒叉(南方)天王”。刘永增对此窟千手观音与南壁龛图像比定多幅菩萨,认为千手眷属有金刚界内外四供,伊舍那天水火风神,婆薮仙与吉祥天,火头与军荼利明王。南龛天井有胎藏界普贤、一髻罗刹、大随求、戒忍般若精进檀智波罗蜜菩萨,伊舍那、水火风神,总之属胎藏、金刚界两部图像②。
  总之,多数菩萨被比定为胎藏界曼荼罗中诸菩萨。此两龛是莫高窟最早的密教龛像,内容较为丰富,虽然主要是不空绢索与如意轮,但是从题记之中,将不空绢索与如意轮的雕塑与绘画分开两说,可见其两龛内的画塑并非严密结合的整体。龛顶出现其他母题也属正常。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