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唐吐蕃统治时期壁绢画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161
颗粒名称: 三、中唐吐蕃统治时期壁绢画塑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11
页码: 269-279
摘要: 彭金章先生的研究表明,以不空绢索与如意轮菩萨为母题的敦煌壁绢画有80铺③其中不空绢索壁画75铺,绢画有5幅。其总数非常多,但中唐吐蕃期壁画9铺,绢画无。绢画还可加上Stein painting32、Stein painting35千手观音图(含不空绢索与如意轮)、MG.16446,加上E0.1131 “莲花部八尊”则可达到9幅,其中吐蕃期有3件。如意轮绢画吐蕃期仅见上述組合图中,其后才有独幅图。吐蕃期的壁画基本都是不空绢索与如意轮对称。而莫高窟第361窟与西千佛洞第18窟是不空绢索存,榆林窟第 24窟是如意轮存,对称画面毁圮,其原本很可能仍具对称④,只有莫高窟第158、176窟壁画具如意轮而无不空绢索。可见不空绢索与如意轮观音的对称构成非常成熟固定。绢画中有不空绢索与如意轮有单尊、多胁侍、 在千手观音主尊两侧对称、曼荼罗等形态,较石窟壁画更为丰富。吐蕃期数量不多却以曼荼罗图像为重。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彭金章先生的研究表明,以不空绢索与如意轮菩萨为母题的敦煌壁绢画有80铺③其中不空绢索壁画75铺,绢画有5幅。其总数非常多,但中唐吐蕃期壁画9铺,绢画无。绢画还可加上Stein painting32、Stein painting35千手观音图(含不空绢索与如意轮)、MG.16446,加上E0.1131 “莲花部八尊”则可达到9幅,其中吐蕃期有3件。如意轮绢画吐蕃期仅见上述組合图中,其后才有独幅图。吐蕃期的壁画基本都是不空绢索与如意轮对称。而莫高窟第361窟与西千佛洞第18窟是不空绢索存,榆林窟第 24窟是如意轮存,对称画面毁圮,其原本很可能仍具对称④,只有莫高窟第158、176窟壁画具如意轮而无不空绢索。可见不空绢索与如意轮观音的对称构成非常成熟固定。绢画中有不空绢索与如意轮有单尊、多胁侍、 在千手观音主尊两侧对称、曼荼罗等形态,较石窟壁画更为丰富。吐蕃期数量不多却以曼荼罗图像为重。
  彭金章先生的研究证明,吐蕃时期不空绢索观音的姿态全为结跏固坐势,面相都为一面,没有三面等多面出现。且均戴化佛冠,披鹿皮衣,或红或黑。手臂的数目则或六或八,即六臂5例,八臂4例。P空绢索观音4 都具有眷属,唯其数目从2身到19身,差别较大。如意轮皆为一面六臂有思惟、与愿、宝珠、如意轮、莲花、光明山,莫髙窟第158窟像亦持绢索莫高窟第386窟无如意轮却有宝瓶,眷属从2身到19身,有日月光菩萨夜迦神等。
  1.吐蕃统治时期之前。
  敦煌的不空绢索与如意轮观音经绘,在中唐吐蕃统治时期成组出现但其始于其前,仅有一窟,即莫高窟第148窟,且是绘塑结合的完备经变因其重要而特别的先导作用,于此加以介绍。此窟即文书中著名的“李家窟”,大历年间由李大宾所建。其造像、绘画、碑刻,已有多种研究,公维Í 又对全窟整体进行了专门的研究①。窟中大历十一年(776 年)《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中明确言列造像题材:素涅槃像一铺,如意轮菩萨、不空绢索观音各一铺;画报恩、 天请问、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东方药师、西方净土、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弥勒上生下生、如意轮、不空绢索等变各一铺,贤劫千佛一千躯。
  此窟资料丰厚处是还有一个碑文抄件,P.3608对题材的列述与碑文稍有不同®。
  素涅槃像一铺、如意轮菩萨、不空绢索菩萨各一铺,画西方净土、东方药师……但无论《功德碑》或抄件,对塑绘过程与诸题赞颂都是一致的:初坯土涂,施布错彩,豁开石壁,俨现金容……考经寻源,备物像设。梵王奔世,佛母下天。如意圣轮,圆转三有;不空妙索,维持四生……大悲来仪于就岭,慈氏降迹于龙华。
  从《功德碑》与抄件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不空绢索与如意轮菩萨,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先是作为塑(素)像、再是作为经变。作为塑像,不空绢索与如意轮与巨大的涅槃像三分窟内空间;作为经变,则位列净土、涅槃、天请问等诸经之中然而,在实际空间中,此塑绘是如何结合的呢?此窟主室涅槃大像之前两侧壁的南北龛中,就各塑着一铺九身的不空绢索与如意轮之像。其龛后两侧分画着不空绢索与如意轮经变。据公维章研考,其像设是据各自经中的“坛法”而制的。而龛顶及坡面的内容,似超出其母题的范围。简述如下:北壁龛为盝顶形,中央画欢喜藏摩尼宝积佛1铺,胁侍供养菩萨2 身,八臂、四臂明王各1身。东西披各画药王菩萨及八菩萨、天王1铺,北披画佛与地藏等八菩萨1铺。
  龛内原塑不空绢索观音像1铺9身,现仅有东侧天王战裙略存,龛内北壁两侧浮塑日天(东侧不存)月天各1身,其余仅有像座。内容应出李无谄译《不空绢索陀罗尼》中的坛法①。
  其下屏风2扇,画梵天请问不空绢索神咒。东西壁屏风各3扇,各画不空绢索神咒诸品。从榜题内容可知,所据经本为唐玄奘所译《不空绢索神咒心经》。
  龛顶天井四图像出处不太明确。顶上主佛题为“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此佛为《观药王药上经》中五十三佛的第七佛气“宝胜佛”则见于《佛名经》 等多种佛典,在敦煌绢壁画中也有出现,但并无“欢喜藏摩尼”之称。如果联系到其两披均以“药王”(或一应为药上)菩萨为主以及S.3724结坛散食回向发愿文中有此同名,所以龛顶画像应比定为“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画面东披药王菩萨两边侍菩萨与天王,后面还有6身菩萨。西披对称。北披则有佛主尊、胁侍地藏菩萨及执宝印菩萨等,刘永增曾考订多数胁侍菩萨名分③,所以,可将此天井画定为欢喜藏摩尼宝积佛、药王药上菩萨、地藏菩萨像。
  这些图中胁侍菩萨之名,显得较为分散。有些可见于《佛名经》,“执宝印”见于《大品般若》,“净睢(眼)”“净藏”见于《法华经》,而“光相”“大严” “定自在王”“喜根”与“喜王”见于《维摩经》或《净名经关中疏》。其与《大通方广忏悔灭罪经》重合较多①。 如西披画中“光相”“大严”“定自在在(王)” “花严”“惠(慧)积”“无口(缘)观”,全都有对应。东披“药王”“净睢(眼)” “净藏”菩萨居(虚)空藏”菩萨也可对应=》 龛顶“宝积佛”画中的“严土”菩萨也可对应,此经中亦有“欢喜藏宝积佛”之名。北披的“当俗”“喜根”“情王”“执宝印(手)”菩萨亦可对应。总之,笔者认为此中诸菩萨名多与敦煌的伪经重合,刘永增已多有比定,《佛名经》《净名经关中疏》《大通方广经》,重在忏悔灭罪。所以赖鹏举推定其为中印密教曼荼罗等,恐推阐过深②这些经变很可能与忏悔思想、佛名礼忏等有关③。
  南壁龛内如意轮菩萨的塑像亦全毁,1铺9身出于菩提流志译《如意轮陀罗尼经坛法品•第五》。其内院画8像胁侍®主像坐32叶莲花之上。 彭金章与公维章指出如意轮观音的坐姿影响了对面的不空缗索像(其经轨中本为立像),而且延续到其后的不空绢索与如意轮两种观音之像设。 主尊塑像两侧浮塑有日光、月光菩萨,其下各绘菩萨像并有供养菩萨与天人敬诸香以及俗众敬拜。龛之东西两壁均画3扇屏风,每扇上下两图,均有出自菩提流志此经的榜题。表现了不遭难、不为所害等20种功德利益其所写文句与经文稍有差池,但较不空绢索龛中所题更为契合。
  南壁天井龛顶与两披所绘已有残损。龛顶共11身,主尊损,存4菩萨及明王等,榜题有“普贤、莲花索、花宝菩萨”“涂香供养”“一继(髻)尊、乌宓瑟摩”。东披中有一面四臂菩萨,左右各侍4菩萨2天部,榜题仅见“水天神”,还可比定出“地天”与“金刚萨埵那”。西披中为三头四臂菩萨,可比定为莲花顶观世音。左右各有3菩萨2天部。菩萨有榜题“金刚无爱、金刚莲花、多罗菩萨”,可比定出“花宝、严度菩萨”①,形体极瘦着短裤的天神, 榜题“火天神” 。南披中有六臂菩萨,榜题不全,可比定为“随求菩萨”,左右各有3菩萨2神,有“檀、忍波罗蜜菩萨”榜题,神像为“提头赖吒(东方)、 毗楼勒叉(南方)天王”。刘永增对此窟千手观音与南壁龛图像比定多幅菩萨,认为千手眷属有金刚界内外四供,伊舍那天水火风神,婆薮仙与吉祥天,火头与军荼利明王。南龛天井有胎藏界普贤、一髻罗刹、大随求、戒忍般若精进檀智波罗蜜菩萨,伊舍那、水火风神,总之属胎藏、金刚界两部图像②。
  总之,多数菩萨被比定为胎藏界曼荼罗中诸菩萨。此两龛是莫高窟最早的密教龛像,内容较为丰富,虽然主要是不空绢索与如意轮,但是从题记之中,将不空绢索与如意轮的雕塑与绘画分开两说,可见其两龛内的画塑并非严密结合的整体。龛顶出现其他母题也属正常。
  2.中唐吐蕃统治时期壁画。
  敦煌中唐吐蕃统治期间的石窟中,具有不空绢索、如意轮菩萨的窟室有10余个,除西千佛洞、榆林窟各有1窟外,其余都在莫高窟,其窟号有莫高窟第 117、129、:200、285、358、361、384、386 窟。西千佛洞第 18 窟,莫高窟第158、176窟及榆林窟第24窟仅有如意轮图。个别的窟在不同学者的文中有些参差③其基本情况如下。
  (1 )莫高窟第117窟是盛唐窟,后代多有修缮。从吐蕃到五代西夏及清,均有重修之举。主室北壁中唐画《弥勒经变》、南壁画《观经变》。主室东壁门两侧为中唐所画,南侧画如意轮观音,北侧画不空绢索观音。其形象特点如下。不空绢索观音,结跏趺坐,戴化佛冠,披鹿皮衣。一面六臂,持三叉戟、宝瓶、手印、莲花、绢索、君持。胁侍2身龙王。
  (2) 莫高窟第129窟为盛唐窟。中唐五代重修。南壁中唐画《观经变》、 北壁为《弥勒变》。东壁门北中唐画如意轮,下有五代男供养人。南壁画不空绢索,下有五代女供养人。不空绢索观音结跏趺坐,戴化佛冠、着鹿皮衣。一面八臂,持三叉戟、宝瓶、手印、柳枝、数珠、绢索、君持。胁侍日光菩萨、月光菩萨、龙王、婆薮仙、辩才天、忿怒尊、夜迦神以及飞天,共16身。
  (3) 莫高窟第285窟为西魏窟,中唐至元多次重修。前后室之间的甬道为中唐所画,顶有趺坐菩萨已残。雨道北壁画有如意轮观音,南壁画有不空绢索观音。
  不空绢索观音为结跏趺坐。戴化佛冠、披鹿皮衣。一面六臂,持三叉戟、宝瓶、手印、君持,余不详。胁侍可见为3身菩萨。
  (4) 莫高窟第200窟是吐蕃窟。覆斗顶形南壁画观无量寿与报恩经变, 北壁分画药师与弥勒经变。东壁门两侧:南边不空绢索观音变1铺,下屏风两扇分画女供养人与孝养品;门北边画如意轮观音变1铺。下屏风两扇,分画男供养人2身等。门上方有愿文榜题之记①。
  不空绢索结跏趺坐,戴有化佛冠、着鹿皮衣,一面八臂,持拿宝印、宝瓶、莲花、柳枝、三叉戟、绢索、君持。有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天王、菩萨等共13身眷属。
  (5)莫高窟第358窟,吐蕃时期建窟。前室有吐蕃时期题记(已漫漶), 还有毗沙门与毗琉璃天王。主室南壁观无量寿、弥勒经变。北壁药师与天请问经变。主室东壁门上画说法图,门南画不空绢索观音1铺。其下有中唐、五代、西夏画男供养人重层。门北画如意轮观音变1铺,下为吐蕃、五代、西夏数层女供养人重叠。不空绢索观音像一面结跏趺坐、戴化佛冠、着鹿皮衣,八臂持三叉戟、莲花、柳枝、宝瓶、君持。有天王、菩萨、婆薮仙、辩才天、龙王、忿怒尊共19身眷属。
  (6)莫高窟第361窟为吐蕃窟,五代有重修。南北壁为阿弥陀、金刚经变;药师与弥勒经变。主室东壁门上为释迦多宝,主室门南侧上部画千手钵文殊1铺,中部画不空绢索观音变。下画五代女供养人6身,有残北画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经变,下部已毁圮,仍有可能是如意轮观音。其不空绢索观音像结跏趺坐,戴化佛冠、披鹿皮衣。一面八臂分持三叉戟、宝杖、莲花、君持、宝瓶,余不详。有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菩萨、婆薮仙、辩才天、龙王、忿怒尊共16身眷属。
  (7)莫高窟第384窟为盛唐营建、吐蕃时完成,五代修窟门。清代有重修。主室南壁龛东侧,吐蕃时画六臂不空绢索观音,龛西侧广博身如来。主室北壁龛东侧为六臂如意轮观音,恰与不空绢索相对,龛西侧为趺坐佛1 身。西面主龛外画2坐佛,南侧为宝胜如来。其不空绡索结踟趺坐,一面戴化佛冠,披鹿皮衣。六臂持三叉戟、宝瓶、绢索、君持。有日光、月光菩萨,飞天、天王、龙王、婆薮仙、辩才天、忿怒尊、夜迦神等共16身眷属。
  (8)莫高窟第386窟,初唐窟,吐蕃、五代、清重修。前室通南壁不空绢索观音、北壁如意轮观音经变®。不空绢索结跏趺坐,一面戴有化佛冠、着鹿皮衣,六臂中有拿3叉戟与宝杖,余不详。4身眷属。
  (9) 西千佛洞第18窟,为吐蕃时期窟,五代重修。覆斗形向南。东西壁画药师与观经变。南壁门上残存降魔变。门西画不空绢索观音1铺,有残损,下有壶门。不空绢索观音像。戴有化佛冠、着鹿皮衣。一面六臂,分持三叉戟、宝瓶、莲花、绢索、花蕾、君持。有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菩萨、童子、 龙王、忿怒尊、婆薮仙、辩才天,共16身眷属。
  (10)莫高窟第158窟为中唐吐蕃窟,主室东壁门上画如意轮观音1 補。门两侧为思益梵天与金光明经变。门南的《思益经》下有屏风8扇,绘梵天等请问。门北《金光明》下亦画屏风8扇,绘流长者子品、舍身品。此窟没有不空绢索菩萨。
  (11)莫高窟第176窟为盛唐窟,中唐宋重修,东壁门上有如意轮观音及千手观音变。
  (12)莫高窟第 471 窟为中唐窟,有如意轮观音,所持法器与眷属及对称都模糊不详。
  (13)榆林窟第24窟,有如意轮观音,右思惟手并持宝珠数珠,左持如意轮及手印与光明山。法器,有婆薮仙、功德天、忿怒尊六胁侍。对称画面不详。
  综上所述,西魏造窟有1个(莫高窟第285窟)、初盛唐所建即吐蕃统治时期补绘窟有5个(莫高窟第117、129、176、384、386窟),而吐蕃统治时期建窟有6个(莫高窟第158、200、358、361、471窟,西千佛洞第18 窟),不详一处(榆林窟第24窟)。
  3.藏经洞绢画等。
  彭金章统计了不空绢索5件绢画,表格中列为大英博物馆晚唐1件、 法国集美美术馆五代2件、北宋2件®吐蕃期的不空绢索等恰为空白。但千手观音图含不空绢索与如意轮有2件,其一恰具吐蕃期的纪年。而吐蕃统治时期的曼荼罗作品特别值得注意,莲花部八尊曼荼罗可定为吐蕃前期,而不空绢索五尊曼荼罗是更有分量的大作品。归纳而言,可知藏经洞相关绢麻等画数量虽然不多,却有千手观音的胁侍、单尊像与具胁侍像、 曼荼罗的形态。吐蕃期的曼荼罗有2件,对称于千手观音旁仅2件,但可与石窟中对称图像联系。
  Stein Paining32号图已得多国学者研究②由于画中具有汉藏双语题记,题材可以比定③。文中药师佛与上部佛三尊为主的组合对应。佛手中持有药钵,两旁内有弟子菩萨供养12身,外有藏式菩萨2身,且很好地融合起来④。其骑狮与骑象菩萨及胁侍正是题记中“文殊、普贤”。下部千手观音等组合只存其上部。观音左侧菩萨手中所持金轮可见,与题记中“如意轮” 对应。而对称一像则只存背光。其藏文题记似乎释为“回向转轮王”,但是汉文题记存一“不”字。结合Stein paining35及壁画等情况,可以比定此像是不空绢索。此图题记有丙辰干支,其“辰”与藏文“龙”字对应。画面风格与此相应,可以比定为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敦煌吐蕃统治后期。题记言明药师佛、文殊普贤、千手观音是主要题材,所绘为组合画面。类似的例子还有多件,可知不必拘泥一种定名,实际上也不宜归入一种,值得注意的是千手观音旁如意轮与不空绢索也特别写出。由于如意轮与不空绢索并非千手观音的眷属,所以其组合具有原创性。
  绢画中定为公元9世纪前半的Stein paining 35千手观音图中之像组合与上图有一脉相承处。其千手观音两旁的如意轮与不空绢索皆完备且有榜题,唯位置与上图相反。此图有敦煌密教绘画代表作之誉,为高 222.50厘米,宽167.W厘米的巨作。其顶上有日天月天及十方化佛。其下就有不空绢索与如意轮分列,邻香花涂供养菩萨。不空绢索坐姿,三头六臂,持宝珠、梵夹、君持与手印。如意轮冠有化佛、一面六臂,持宝珠小伴盖,支颐抚岩,余为手印。其下方的摩醢首罗即大自在天骑牛并具明妃坐腿上。谢继胜讨论金刚乘人吐蕃与双身像流布时曾引此图①。
  主尊左上为不空绢索,三头六臂,执法器手印,趺坐莲台。周旁有散花菩萨梵天及摩诃迦罗等。主尊右上为如意轮,单面六臂,举金轮持手印。其周旁有帝释天及摩醯首罗。下方还有天王等部众。因为诸天与护法本是千手观音的眷属,出现在图中是很自然的。但以不空绢索与如意轮在千手观音旁似为眷属,其实是具特殊性的②。Stein paining 32题记中并列的关系, 似乎其并未从属于千手观音。但此图中榜题样式,不空绢索与如意轮就较自然地似为眷属了。
  就三种观音共处等情况而言,莫高窟第148窟中已出现千手、不空绢索与如意轮观音,但未集于一处。吐蕃期诸窟中唯莫高窟第386窟也有这三种观音,亦不在一处。至晚唐莫高窟第231、232窟才有东壁门上千手、 两侧下为不空绢索与如意轮的组合。而莫高窟第388窟甬道有五代所画, 顶为十一面观音,南北壁为不空绢索与如意轮。吐蕃期的莫高窟第361窟壁画有毁圮,否则有可能是千钵文殊与不空绢索、十一观音与如意轮对称画出。总体来说,吐蕃时绢画中的不空绢索与如意轮菩萨的对称体现于千手观音内,而石窟中则仅两种观音对称画出,主要为主室东壁,也有甬道等处。其特点在吐蕃期以后也得到继续。
  松本荣一在《敦煌画の研究》就讨论过E0.1131并定名为《莲花部八尊曼荼罗》,利用《不空绢索神变真言经》《不空缗索咒经》及《摄无碍经•补陀落海会轨》等,进行了考订。田中公明的研究对其中每尊像都进行了详密的考订。但总体中仍认同《莲花部八尊曼荼罗》的定名。其图示配置为, 观音为中心,依左旋关系。左侧上为大势至、中为毗俱胝、下为耶输陀罗。 中下为不空绢索,再转左为马头观音、向上多罗菩萨、最后为一髻罗刹。此构成与胎藏界曼荼罗莲花部院或坛法很是接近,如胎藏界大曼荼罗旧图即观自在、多罗、毗俱胝、得大势、持名称者、白处、何耶揭利婆。而莲花部别坛则是三昧耶形部主旁有大势至、毗俱胝、白处、多罗与马头。敦煌此图中将其与不空绡索五尊——观音、不空绢索、毗俱胝、马头、一髻罗刹融合,成为以不空绢索五尊为主核的莲花部八尊曼荼罗。
  总之,此图中八像得到较好定,总体的经典依据却难查明。不过此图确以不空绢索五尊为核心的。年代也可以确定在公元8世纪中后期,吐蕃统治前期的作品①。而MG.26446,更是被推定为公元9世纪前吐蕃统治时期的一件极重要的五尊曼荼罗,以不空绢索为主尊。此图画幅巨大②, 高204.50厘米、宽107.50厘米;配置以观音居中,其下为不空绢索,左马头、右毗俱胝、上一髻罗刹。四角辅以金刚界四供:香、花、灯、涂。主尊观音为四臂侧身半跏趺坐,手持莲蕾花朵绢索及与愿手印。其下不空绢索或不空钩菩萨为赤色男性尊,四臂持金刚杵与钩、莲花及索。马头为忿怒男性尊形象,四臀持棒与金刚杵、祈克印及白莲花。一髻罗刹为青色女性尊,四臂持剑及棒、斧及蛇索。毗俱胝白色女性尊,四臂持念珠与手印、三叉戟穿髅骷及白莲花。四供以持盘白华菩萨、持香炉的淡青菩萨、持烛台的红色菩萨、持宝贝壳状涂香器的绿色菩萨表达。MG.26446五尊曼荼罗是确切无疑的吐蕃密教之作,珍贵的不空绢索图像,显示了壁画中未显蛛丝马迹的秘密图像。
  4.中唐吐蕃统治时期以后。
  吐蕃期的各种图像无论绢麻抑或壁画,在晚唐五代乃至宋夏都得到很强的传承。
  MG.3579是形式更为完备的曼荼罗,时在五代至宋初。其上部为金刚部五佛,中间毗卢遮那,东方阿闲、南方宝生佛置于主尊右侧(以佛像为准)、西方阿弥陀、北方不空成就佛置于主尊左侧,两边还有千手观音与如意轮坐像。其下的不空绢索曼荼罗相当细致。以不空绢索为中心,四方四尊即不空绢索、马头、一髻罗刹、毗俱胝菩萨。四维八供养,即内喜蔓歌舞、 外香花灯涂、更有外护铃锁钩索,皆明王怒相。其下有衣着华丽高贵的男女供养人持物举香炉,后有胁从,全是汉装汉式。榜题空闲未写。坛城还用诸多法器为饰。此曼荼罗中核心的不空绢索五尊与上述吐蕃期两图延续关系明显,是形态完备的曼荼罗。S.384藏文写经断片就反映出了金刚界曼荼罗情况,北京版甘珠尔藏文经典也有相关证据映射出金刚界曼荼罗增强趋势。
  绢画中的单尊与具胁侍像都出现在吐蕃期以后。法国集美博物馆所藏MG.23079为五代乾祐三年(950年)单尊像,麻布着色,一面八臂,榜题 “南无伯空卷(不空绢)索菩萨”,功德记题慈母慈父、新妇及男等敬造,画跪姿男女供养人。MG.23075为五代显德三年(956年)像,立姿戴化佛冠, 一面三目八臂,上两手执三叉戟,中四手拿柳枝、莲花、花蕾,下两手提君持与数珠,胸前两手持手印,肩鹿皮衣。榜题“ □空卷(绢)索菩萨”,下画立供养人。
  MG.23068图为公元9世纪绘具有多身胁侍像的如意轮观音图、近同曼荼罗。北宋不空绢索一幅为方形构图,主像化佛冠一面八臂持法器、有天王菩萨弟子供养十身眷属。而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樊继寿供施千手观音图(MG.17659),仍以不空绢索与如意轮胁侍助会。
  壁画的不空绢索题材晚唐与中唐相当而稍多,五代时多三倍有余。北宋西夏合计而较少。其中多数与如意轮对称,可见不空绢索与如意轮像的盛行。莫高窟第14窟(晚唐)壁画不空绢索图眷属竟达36身之多,内四供外四供四摄与四天王汇于一图榆林窟第3窟的西夏不空绢索曼荼罗,中有一面八臂的不空绢索观音立像,两旁各有两身四臂金刚,坛城四门各有一身金刚守护,上方又画金刚界五佛。这些曼荼罗图像多少与绢画的曼荼罗有些对应。敦煌没有四川如意轮观音尊为主像者。

附注

③ 彭金章《莫高窟第148窟密教内四外四供养菩萨考释》,《敦煌研究》2004年第6期。 文中壁画统计应很详尽,对绢画中包括了的不空绢索与如意轮则图未收。 ④ 安西下洞子石窟第14窟还有一铺宋代如意轮观音图。张宝玺《甘肃石窟艺术•壁画编》,1997年;赖鹛举《敦煌石窟造像思想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 ① 公维章《涅槃呈槃与净土的殿堂一一敦煌莫高窟第148窟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 ② 公维章文已对比了《功德碑》与P.3608中题材次序不同及碑文漏ぐ涅槃变》的情况。 ① 公维章认为其为宝思惟《不空绢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卷下《成就入坛法分》。公维章 《涅槃与净土的殿堂——敦煌莫高窟第148窟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但李无谄(不空绢索陀罗尼》与此属本异译,有内容相同词句不同的坛法。考虑到敦煌文书中有李无谄译本,应以此本中《不空绢索明主咒王入坛品第十三》内容为据。 ② “欢喜藏摩尼宝胜佛"于佛典中并不存在,有可能是录抄或辨识错误。 ③ 刘永增《莫高窟第148窟南北龛天井图像解说》,《敦煌壁画艺术继承与创新国际学术会论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其文中考订了多尊胁侍菩萨等像名,本文下引多据此。由于此文集发行较少,笔者成文后オ得见此文。 ①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忏悔成佛经》,《大正藏》第85册。近来在山西博物馆所藏北周保定二年(562年)陈海龙造像碑上也比定出此经很多佛菩萨名内容铭刻。 ② 赖鹏举《敦煌石窟造像思想研究》第191~201页,文物出版社,2009年。 ③ 赵晓星认为窟中主题是忏悔灭罪思想,供养人持有香炉,有多宝塔,主龛原作是药师七佛。忏悔与戒律。赵晓星《莫高窟第361窟的主题》,《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法门寺博物馆,2010年4月。或许其间忏悔思想有所联系。 ④ 东面画圆满意愿明王,左画白衣观世音母菩萨;北面画大势至菩萨,左画多罗菩萨; 西面画马头观世音明王,左画一罾罗刹女;南面画四面观世音明王,左画毗倶胝菩萨。但并不是很可靠。 ① 刘永增据莫高窟第156窟相似图像比定两菩萨以及莲花顶观世音菩萨。 ② 刘永增《敦煌莫高窟第148窟金胎两部曼荼罗相关图像解说》,《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法门寺博物馆,2010年4月。依仁和寺版《大正蔵》图像,说南龛东南西天井画《如意轮观音变》、东南西三披画《四臂观音变》《大随求菩萨经变》《莲花顶观音经变》。北龛顶画欢喜藏……《药王菩萨经变》两幅及《地藏菩萨经变》,但地藏在其中并非主像,还可存疑。其一鬌尊对面存字 “乌瑟摩”“大随求”字随ロロ口,戒忍波罗蜜菩萨六字存,灯一莲花胜菩萨。天井菩萨:波罗蜜、伊舍那天、存字地神、水神、火神。 ③ 其中彭金章认为有9窟,未列莫高窟第386窟,宿白未列第368窟。经查彭文中368 窟中唐修、甬道北等情况均符合莫高窟第386而非第368窟(《敦煌石窟内容总录》 中此窟未提不空绢索与如意轮),可知为抄录之误。莫高窟第368窟中没有相关题材。莫高窟第449窟后者列为吐蕃窟,前者列为北宋窟。中村夏叶◊《中国敦煌的不空绢索观音像相关情况的研究》。据他在敦煌的调查,中唐期有11个窟。 ①《敦煌石窟内容总录》中莫高窟第200窟的内容介绍说,莫高窟第200窟东门上方有榜题发愿文。但《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中未收录。 ①彭金章表中莫高窟第368窟实为第386窟,其旁第384窟中这组图像列为中唐,第 388窟中这组图像列为晚唐。彭金章(敦煌石窟不空绢索观音经变——敦煌密教经变研究之五》,《敦煌研究》1999年第1期。《中国密教史》内列有莫高窟第386唐,但其不空绢索将莫高窟第200窟主室门北与前壁南壁重复列出,此窟没有前室。而不空绢索与如意轮均列莫高窟第234窟主室东璧门南,其实应为莫高窟第235窟主室东壁门南北,此窟在彭文中划至西夏。吕建福《中国密教史》第253、25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其所据是宿白《敦煌莫高窟密教遗迹札记文物》1989年第 9期。此文的莫高窟第449窟(中唐)在彭文中列为北宋窟。 ① 见彭金章《敦煌石窟不空绢索观音经变——敦煌密教经变研究》_文表格。但注释说西大1-18是指(西域美术一一大英博物馆斯坦因收集品》刊圈,但表格中失“大”字。 其表格列B78为两件,一为带眷属,一为无眷属。或有可能是多计一件。因图78 ——为全图,一为主像局部。 ② 如海瑟•噶尔美在《早期汉藏艺木》中提到的,斯坦因、怀利和她本人的观点。海瑟•噶尔美著,熊文彬译(早期汉藏艺木》第1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③ 斯坦因认为此图是无置光净土,即阿弥陀佛净土。怀利认为此图是千手观音曼荼罗, 海瑟也赞同。同②。而《西域美术——大英博物馆斯坦因收集品》将此图定为药师净土。R.韦陀《西域美术——大英博物馆斯坦因收集品》,讲谈社,1982年。 ④ 英藏Stein painting32号图的艺术风格十分精致,汉藏融会的技巧非常精湛。 ① 谢继胜《金刚乘传入吐蕃及双身像》,(西夏藏传绘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② 滨田瑞美《敦煌唐宋时代千手千眼观音变眷属众》,《奈良美术研究》第9号,2010年 2月。其中提出法藏敦煌写本P.3912《大悲心陀罗尼》(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 中,千手观音咒语中阐释中有如意轮与不空绢索。所以此两观音与大悲千手观音形成眷属关系。笔者前此曾专门探考过这件写本,《出相大悲咒源流》论考其为大悲心陀罗尼咒语画的出处,但未想到这种观音眷属关系。张总《出相大悲咒源流》,《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法门寺博物馆, 2010年 4 月。 ① 审慎的推定为不空三截活跃的公元746—772年至吐蕃居沙州的前期。 ② 田中公明(敦煌的不空绢索五尊考论以新出的“不空绢索五尊”为中心》,《敦煌密教与美术》,法藏馆,2000年。另见吐蕃时期藏语文献《不空绢索仪轨王》。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