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特点与定位》,《边疆考古研究》第5辑,2008年。 其数据出自樊锦诗、赵青兰《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敦煌研究》 1994年第4期;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96年;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② 据郑炳林、沙武田的观点,则数量稍少,为新建40余所、重修20余所。郑炳林、沙武田(敦煌石窟艺术概论》第264页,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此著以沙武田《莫高窟盛唐未完工中唐补绘洞窟之初探》,《敦煌研究》2002年3期,为基础撰写有关章节。 对中唐吐蕃统治时期洞窟总数及内部分期,还有一些专文。江琳《敦煌中晚唐后壁龛窟的分期研究》,《美术史论》1992年第1期;薄小莹《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装饰图案》,《敦煌吐鲁番研究论文集》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赵青兰《莫高窟吐蕃时期洞窟龛内屏风画研究》,《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
① 郑炳林、沙武田《敦煌石窟艺术概论》第264页,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② 艺术家创作成艺术品,工匠制作的宗教、陵墓等礼仪性作品,两者可分为艺术家的艺术史与无名的艺术史。张宝洲《宗教图式中的“工匠”概念——艺术图式中的创作与沿袭问题》,《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3期。
③ 由于安史之乱河西空虚,吐蕃乘机攻入。从吐蕃军于大历元年(766年)陷甘州、肃州后,沙州成为河西地区最后的抵抗处以来,可以说敦煌抵抗吐蕃达20年。同①,第 263页。但从大历十一年(776年)围城以来,只有10年。
④ 《敦煌学十八讲》原文为“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文化,几乎是佛教一枝独秀”,并列举了种种情况。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第4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⑤ 吐蕃军破诸城池后,迁徒世家大族、官吏、高僧于别地。但在敦煌盟约不徙。西州高僧晷旷反被迁至敦煌,赞普甚至想请其入藏传教。著名入藏禅僧摩诃衍也可能是从敦煌而去的。敦煌因吐蕃崇佛政策而佛教经济发达,此应是莫高窟开建造窟的缘由之一。同④。
⑥ 宿白《敦煌莫高窟密教遗迹札记》,《文物》1989年第9、10期;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第六章第一节,东方文化学院,1937年。
① 彭金章《敦煌石窟不空绢索观音经变——敦煌密教经变研究之五》,《敦煌研究》1999 年第1期。
② 田中公明《敦煌的不空绢索五尊考论以新出的“不空绢索五尊”为中心》,《敦煌出土的“莲花部八尊曼荼罗”》,《敦煌密教与美术》,法藏馆,2000年。另见吐蕃时期藏语陀罗尼密典《不空绢索仪轨王》。
③ 还有新出现的千手千眼观音和千手千钵文殊、双十一面观音、《普贤变》和《文殊变》以及双地藏、双天王等组像。宿白《敦煌莫高窟密教遗迹札记》,《文物》1989年第9、10期。
④ 同②。文中叙述了其1993年在法国集美博物馆库房所见,并有照片。田中公明此文由刘永增译,名为《敦煌出土莲花部八尊曼荼罗》,《敦煌研究》2005年第1期。
⑤ 前此松本荣一对E0.1131原有一些讨论。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第643~645页, 东方文化学院,1937年。
⑥ 西藏前弘期译典中已有不空绢索经。《登迦目录》(德格版论藏字函),第三类为密咒续、不空绢索经等事部行部经典;第四类为各种陀罗尼达101种。见释法尊著,吕铁刚、胡和平编《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第42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9年。《法藏敦煌文书藏文解题》列出P.t.56号为“不空绢索那麻陀罗尼”,而且此卷是具有540 行,32多个完整写卷之作,其中当不止一种不空绢索咒。王尧等《法藏敦煌书藏文解题》第11页,民族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