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157
颗粒名称: 一、绪引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4
页码: 261-264
摘要: 沙州(即敦煌)在唐代中期曾为吐蕃所占领,时间在贞元二年(786 年)至大中二年(848年),其统治长达62年之久,所以在敦煌学研究中吐蕃统治时期与中唐同义。在这个历史阶段,吐蕃王国经历了朗达玛灭佛 (836—842年)、唐王朝经历了会昌灭佛(842—845年)。朗达玛灭佛时,敦煌地处遥远,武宗会昌法难时,敦煌在吐蕃治下。由此,敦煌之地躲过两大法难,成为佛教没有间断地持续发展的“奇迹”之地。不止于此,敦煌莫髙窟所存窟室属于吐蕃统治时期所建的就有58窟,重修利用未完工洞窟补绘等达36窟'莫高窟藏经洞存有中古时期大量文书与绘画作品,虽以汉文为主,但也包括藏文文献等,吐蕃统治时期的经籍绘画亦存。所以敦煌的这些艺术及文献遗存,成为了解唐代与吐蕃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也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青睐。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沙州(即敦煌)在唐代中期曾为吐蕃所占领,时间在贞元二年(786 年)至大中二年(848年),其统治长达62年之久,所以在敦煌学研究中吐蕃统治时期与中唐同义。在这个历史阶段,吐蕃王国经历了朗达玛灭佛 (836—842年)、唐王朝经历了会昌灭佛(842—845年)。朗达玛灭佛时,敦煌地处遥远,武宗会昌法难时,敦煌在吐蕃治下。由此,敦煌之地躲过两大法难,成为佛教没有间断地持续发展的“奇迹”之地。不止于此,敦煌莫髙窟所存窟室属于吐蕃统治时期所建的就有58窟,重修利用未完工洞窟补绘等达36窟'莫高窟藏经洞存有中古时期大量文书与绘画作品,虽以汉文为主,但也包括藏文文献等,吐蕃统治时期的经籍绘画亦存。所以敦煌的这些艺术及文献遗存,成为了解唐代与吐蕃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也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青睐。
  莫高窟中唐吐蕃阶段所涉石窟约90余所③,其数量之多、成就之大,各种经变画与新題材涌现流行,其背后的原因却是异族统治、经济生产不发达,失去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等等。由此对照莫高窟各个时期窟室壁画彩塑,佛教艺术的成就与经济、文化、贸易的滞后,形成令人错愕的对比, 这种情况曾使学者感到困惑。如《敦煌石窟艺术概论》中说及如上情形,感到不好理解。姑且阐释为沉闷与压抑爆发鲜艳的艺术花朵! ”①不过,佛教艺术不是艺术家发挥个性的创作,这种解说显然有点牵强②。而荣新江在《敦煌学十八讲》中对此情况的看法,至少可以部分地回答这个问题。众所周知,沙州拒蕃从大历十一年(776年)至贞元二年(786年)达10年之久③,最后以“勿徙他境”为条件,百姓们才“寻盟而降”。其精神力量之可嘉,物质资源之贫乏,确实给人深刻印象。但以吐蕃当时的军力,在河西的战绩,破城何须十年之久。围而不攻与最后的受降方式,说明着吐蕃确实将敦煌作为要保护的一座佛教圣城。随后的蕃治时期的情况,更证明了这一点。佛教一枝独秀④,是吐蕃治沙时期的根本特点。儒学教育机构不存、道观消失、摩尼教被禁。而佛教寺院从13所增至17所,僧尼由310人猛增到数千人,教团与寺院经济得到空前发展。汉僧昙旷与蕃僧法成,都给敦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所以,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窟室与绢麻画作的发达,绝不是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⑤。
  很多学者对吐蕃期观音图像及信仰,已作有极好的成果。从宿白先生到松本荣一⑥,中日学界都有重要学者关注这一专题。对不空绢索及如意轮图像,彭金章①、田中公明②两位先生的贡献尤为突中。根据两位的研究, 可以将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的不空绢索及如意轮菩萨略加排列,如果再与藏经洞绘画结合,就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当时两种密教观音图像发展的情况。当然,中唐吐蕃统治时期的密教图像,应联系其前盛唐与其后归义军 (五代宋初)时期〓的链环之中,才能更好地了解其特点。宿白先生曾梳理莫髙窟密教遗存,指出盛唐莫高窟第148窟南北壁的如意轮与不空绢索菩萨龛,是莫髙窟出现最早的密教龛。盛唐以来敦煌的密教图像,种类多、数量大,位置多并持续不断,与不空在河西弘法不无关系。其又指明吐蕃统治时期的主室东壁窟门两侧流行布置如意轮观音和不空绢索观音组像, “但现在可以肯定吐蕃前弘期的藏密形象并不清楚”,“似乎也分辨不出吐蕃本土的影响”。缘在河西虽为吐蕃所据,但僧人佛事与中原的往还并未中断,所以窟室塑画仍为“一派唐风”,中原唐密与吐蕃期莫高密迹“并无參差枘凿”③。不过,藏经洞发现的绢麻画作中不空缗索等图内,由田中公明的发现(MG.26446号,1993年见到,2000年发表)④,可知吐蕃期不空绢索曼荼罗画确存,至少其中含有吐蕃密教的印迹。这件作品恰好可以联结或至吐蕃统治前期的E0.1131《莲花部八尊》⑤与五代至宋的E0.3579“不空绢索曼荼罗”,由此可知,敦煌中唐时藏密与唐密的结合,在不空绢索题材亦有实证®由于藏地前弘期译典曾颁赐沙州,这种情况本有根基所在①。
  由于前此的研究多以分开的线索进行。但若不将这些成果汇集一处, 便不能了解到敦煌中唐吐蕃期不空绢索与如意轮菩萨的全貌,也看不清一些学术进展的作用。因而,本文整合前贤所述,就一些情况,如壁绢画汇集及此两种密宗观音组合等状况提出看法。限于考察条件难备,必有不当之处,还请识者指教。

附注

① 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特点与定位》,《边疆考古研究》第5辑,2008年。 其数据出自樊锦诗、赵青兰《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敦煌研究》 1994年第4期;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96年;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② 据郑炳林、沙武田的观点,则数量稍少,为新建40余所、重修20余所。郑炳林、沙武田(敦煌石窟艺术概论》第264页,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此著以沙武田《莫高窟盛唐未完工中唐补绘洞窟之初探》,《敦煌研究》2002年3期,为基础撰写有关章节。 对中唐吐蕃统治时期洞窟总数及内部分期,还有一些专文。江琳《敦煌中晚唐后壁龛窟的分期研究》,《美术史论》1992年第1期;薄小莹《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装饰图案》,《敦煌吐鲁番研究论文集》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赵青兰《莫高窟吐蕃时期洞窟龛内屏风画研究》,《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 ① 郑炳林、沙武田《敦煌石窟艺术概论》第264页,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② 艺术家创作成艺术品,工匠制作的宗教、陵墓等礼仪性作品,两者可分为艺术家的艺术史与无名的艺术史。张宝洲《宗教图式中的“工匠”概念——艺术图式中的创作与沿袭问题》,《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3期。 ③ 由于安史之乱河西空虚,吐蕃乘机攻入。从吐蕃军于大历元年(766年)陷甘州、肃州后,沙州成为河西地区最后的抵抗处以来,可以说敦煌抵抗吐蕃达20年。同①,第 263页。但从大历十一年(776年)围城以来,只有10年。 ④ 《敦煌学十八讲》原文为“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文化,几乎是佛教一枝独秀”,并列举了种种情况。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第4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⑤ 吐蕃军破诸城池后,迁徒世家大族、官吏、高僧于别地。但在敦煌盟约不徙。西州高僧晷旷反被迁至敦煌,赞普甚至想请其入藏传教。著名入藏禅僧摩诃衍也可能是从敦煌而去的。敦煌因吐蕃崇佛政策而佛教经济发达,此应是莫高窟开建造窟的缘由之一。同④。 ⑥ 宿白《敦煌莫高窟密教遗迹札记》,《文物》1989年第9、10期;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第六章第一节,东方文化学院,1937年。 ① 彭金章《敦煌石窟不空绢索观音经变——敦煌密教经变研究之五》,《敦煌研究》1999 年第1期。 ② 田中公明《敦煌的不空绢索五尊考论以新出的“不空绢索五尊”为中心》,《敦煌出土的“莲花部八尊曼荼罗”》,《敦煌密教与美术》,法藏馆,2000年。另见吐蕃时期藏语陀罗尼密典《不空绢索仪轨王》。 ③ 还有新出现的千手千眼观音和千手千钵文殊、双十一面观音、《普贤变》和《文殊变》以及双地藏、双天王等组像。宿白《敦煌莫高窟密教遗迹札记》,《文物》1989年第9、10期。 ④ 同②。文中叙述了其1993年在法国集美博物馆库房所见,并有照片。田中公明此文由刘永增译,名为《敦煌出土莲花部八尊曼荼罗》,《敦煌研究》2005年第1期。 ⑤ 前此松本荣一对E0.1131原有一些讨论。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第643~645页, 东方文化学院,1937年。 ⑥ 西藏前弘期译典中已有不空绢索经。《登迦目录》(德格版论藏字函),第三类为密咒续、不空绢索经等事部行部经典;第四类为各种陀罗尼达101种。见释法尊著,吕铁刚、胡和平编《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第42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9年。《法藏敦煌文书藏文解题》列出P.t.56号为“不空绢索那麻陀罗尼”,而且此卷是具有540 行,32多个完整写卷之作,其中当不止一种不空绢索咒。王尧等《法藏敦煌书藏文解题》第11页,民族出版社1999年。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