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臂千钵文殊与千手观音图像的对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154
颗粒名称: 四、千臂千钵文殊与千手观音图像的对应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2
页码: 257-258
摘要: 根据《敦煌艺术叙录》所载莫高窟第10窟与《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所载莫高窟第361窟(中唐)与第14窟(晚唐)的题材内容配置,均有千臂千钵文殊的图像。其中谢书所载莫高窟第10窟,除其东壁左壁为千钵文殊, 东壁右壁为千手观音外,其南壁自东向西分别为:《经变》《西方净土变》 《法华变》《佛传图六图》;北壁自东向西分别为:《报恩经变》《东方药师净土变》《华严经变》《佛传图六图》;西壁左帐门文殊一铺,右帐门普贤一铺。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根据《敦煌艺术叙录》所载莫高窟第10窟与《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所载莫高窟第361窟(中唐)与第14窟(晚唐)的题材内容配置,均有千臂千钵文殊的图像。其中谢书所载莫高窟第10窟,除其东壁左壁为千钵文殊, 东壁右壁为千手观音外,其南壁自东向西分别为:《经变》《西方净土变》 《法华变》《佛传图六图》;北壁自东向西分别为:《报恩经变》《东方药师净土变》《华严经变》《佛传图六图》;西壁左帐门文殊一铺,右帐门普贤一铺。
  而属于晚唐的莫高窟第14窟:南壁西起画《金刚杵观音变M拟)、《十一面观音变》、《不空绢索观音变》、《千手眼观音变》;北壁西起画《金刚杵观音变《(拟)、《观音经变》、《如意轮观音变》、《千手钵文殊变》(图20);东壁门上画释迦、多宝佛,门南画《普贤变》,门北画《文殊变》。
  从以上各窟所画各经变题材的位置安排而言,可以看出是采取左右相衬对应的原则。如《文殊变》对《普贤变》;《西方阿弥陀净土变》对《东方药师净土变》;《法华经变》对《华严经变》;《金刚经变》对《弥勒经变》;《佛传图》对《佛传图》等,主要图像是属于人物众多景物重叠的经变画面。
  而另一单一尊像则如圣观音、十一面观音、如意轮观音、不空绢索观音等四观音则是相互对应的位置,此四观音共同特征是,一首二臂或多臂多首,但未到千臂之多。
  至于最复杂繁多的千手,只表现在千手观音上。若依密教经典所描绘的千手观音之形象,归纳之,有十一面四十二臂、一面千臀、二十七面千臂、五百面千臂等不同的造型' 而图像的基本形式是由观音的头冠身躯和围绕在四周的千手组成,而千手或有持物,或仅掌中各一眼。
  千手钵文殊与千手观音,就图像学的相似处有以下几点: 其一,主尊姿态是依人体视觉上最圆满最安定者而设定,千手以“当胸合之”(或持钵)为起始,而“腹前禅定印”(或持钵)次之为最基本的手印基准,再衍出其他的千手等,其千手的排列方式,恒是放射状,排成数圈, 由内而外,具左右对称,使人视之,有着均衡安定的美感。
  其二,画面以千手光轮包围着的主尊为主体,上有华盖罩顶,左右两侧四周围绕着眷属菩萨、技乐天人、飞天等,有动态的感觉。
  因千手千钵文殊像与千手观音像,整体外形太相似,因此,在敦煌洞窟中,只要是画千手千钵文殊图像之处,必是与千手观音图像相对应。前述的莫高窟第10、第361窟以及莫高窟第14窟(晚唐)的千手千钵文殊像,无论是位于东壁,或是北壁、南壁,都是与千手观音是对应的。
  不过千手千钵文殊与千手观音两者亦有不同之处:首先,表现须弥山立于莲华藏世界海中。
  其次,有龙王、修罗、夜叉、日天、月天等。
  再次,千手各持钵,钵中现释迦佛。此三点是千手观音像所无。

附注

①陈清香《千手观音像造型研究》,《空中大学学报》1993年第10期。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