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延续盛唐的文殊普贤对应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151
颗粒名称: 2.延续盛唐的文殊普贤对应像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6
页码: 246-251
摘要: 吐蕃统治时期的文殊普贤对应图像,在盛唐的此构图基础上,而画出更具富贵华丽的画面。依谢稚柳的《敦煌艺术叙录》一书所载,吐蕃统治时代的诸窟中,莫高窟第10窟西壁、第15窟南壁北壁、第47窟西壁左右帐门、第52窟西壁左右帐门、第53窟西壁左右帐门、第168窟西壁左右帐门、第169窟西壁左右帐门、第289窟西壁左右帐门等,均画《文殊变》与 《普贤变》。莫高窟第307窟南壁绘文殊菩萨1躯,北壁绘普贤菩萨1身区。 莫高窟第301窟西壁,在正中佛龛的左右两侧壁帐门,南壁画文殊,北壁画普贤,而第53窟洞内更有塑像本尊1躯,胁侍2躯,前左右文殊普贤骑狮象2躯。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吐蕃统治时期的文殊普贤对应图像,在盛唐的此构图基础上,而画出更具富贵华丽的画面。依谢稚柳的《敦煌艺术叙录》一书所载,吐蕃统治时代的诸窟中,莫高窟第10窟西壁、第15窟南壁北壁、第47窟西壁左右帐门、第52窟西壁左右帐门、第53窟西壁左右帐门、第168窟西壁左右帐门、第169窟西壁左右帐门、第289窟西壁左右帐门等,均画《文殊变》与 《普贤变》。莫高窟第307窟南壁绘文殊菩萨1躯,北壁绘普贤菩萨1身区。 莫高窟第301窟西壁,在正中佛龛的左右两侧壁帐门,南壁画文殊,北壁画普贤,而第53窟洞内更有塑像本尊1躯,胁侍2躯,前左右文殊普贤骑狮象2躯。
  谢稚柳书中未载明的吐蕃统治时期的莫高窟第159窟,却有华丽的文殊普贤像。此窟西壁龛内,主尊佛已失,左右两弟子、两胁侍菩萨、两力士等尚存;西壁南侧画普贤变(图10),普贤手拖盘花,半跏坐于象背上, 一昆仑奴牵象,另一昆仑奴手扶供器,顶于头上,眷属圣众围绕;普贤变下方画屏风画两条;西壁北侧画文殊变(图11 ),文殊菩萨高髻宝冠,身着僧祇支,腰系锦裙,璎珞臂钏为饰,手持利剑,结跏趺坐于狮背上,一昆仑奴牵狮,另一昆仑奴捧香炉供器,周围眷属、天龙八部、帝释、梵天护卫,又有天人奏乐舞蹈等,描绘十分生动。下部两条屏风画为五台山图。
  此《文殊变》与《普贤变》,在盛唐既有华盖、头光身光、宝冠、璎珞、张口青狮(或白象),两位昆仑奴等基础下,更添加高广的须弥座与莲花座。 尤其是四周的菩萨眷属圣众,包括头上戴华冠,项上圈圆光的菩萨计12 身;天王力士 4身,其中一人具圆光;双目圆睁、彩带环身的明王10余身。 其中最醒目者,是紧邻主尊菩萨两侧身旁的眷属菩萨,两身各擎举着幢幡,两身则各擎举着莲花形饰物,均高与华盖相齐。此种豪华壮阔的场面, 是盛唐所未及的。
  另外莫高窟第361窟的《文殊变》与《普贤变》,也有与莫高窟第159 窟相同的众多人物布局,但却增添五台山图的壮阔,以强调文殊与五台山的深厚因缘。
  而莫高窟以外的同时期的文殊普贤像,则如西千佛洞第17窟北壁普贤菩萨1躯,坐象上,高约56.60厘米(龛内西壁中),而另有文殊菩萨1 躯,坐狮上,高约56.60厘米(龛内东壁中)。
  而榆林窟第25窟主室西壁门南侧画《普贤变》一铺(图12),窟门北画《文殊变》一铺(图13)。文殊头戴宝冠,颈挂璎珞,臂间环钏,手执如意, 全身罩在正圆的头光与身光之中,顶悬华盖,半跏坐于狮背上的宝座上。 其座下的青狮双目圆睁,张口吐舌露齿,身上配挂鞍带铃铛,昂首阔步向前,狮侧一昆仑奴,紧身衣裤,双手紧拉缰绳,双足一前一后,从面部表情, 表现出无限的张力。此主尊文殊身旁,尚有券属菩萨3尊,其中2尊各举高与天盖齐的幢幡,一如莫高窟第159窟主尊所画眷属菩萨,只是在布局上,并不如第159窟般的人物众多。
  吐蕃统治时期,由于吐蕃统治者信仰文殊,便曾派使者到中原唐王朝求取五台山图。这一时期洞窟内《文殊变》多达20余幅,不但画面增大, 人物众多,而且大都画在正壁显要位置上。
  吐蕃统治时期所遗留下来的文殊菩萨像,除了洞窟中的壁画,尚有原藏于敦煌石室的卷轴画、绢画,被斯坦因携走,现存大英博物馆,其中属于经变画题材者,内中不乏与普贤菩萨对应的文殊像,例如画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的一幅《药师净土变》(图14)①就是一例。
  一般洞窟中的文殊普贤对应像,其主尊多数是释迦世尊,但这幅绢画《药师净土变》,主尊却是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由于此幅画是残绢画,画幅下端居中画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画幅宽广,应为原完整全幅画的主尊。
  此幅《药师净土变》的右下角, 画文殊菩萨及眷属(图15),文殊半跏坐于狮子背后的莲座上,发髻髙耸,顶有华盖,上端飞天起舞。文殊神情严肃,左手抚膝,右手上举。四周有10余位眷属围绕着,有随从执幡杆,狮子作张口前行状,旁有皮肤黝黑的昆仑奴。
  此幅正中央有汉文题记9行, 反向阅读曰:敬画药师如来法席一铺文殊普贤会一铺千手千眼一躯如意轮一躯不空買索一躯以此功德奉为先亡□考口□□法界苍生同 □共登觉路丙辰岁九月癸卯朔十五日丁已建造毕此题记提供了创作的年代日期,丙辰年相当于唐文宗开成元年,即公元836年,正是吐蕃统治的倒数第20年。此画也提供了文殊是药师如来法席上的嘉宾信息。
  就画风而言,画幅中药师佛及文殊普贤像及眷属像,均仍因袭汉风, 但是两胁侍菩萨其头光光轮呈现“ П ”形,而非正圆形,此已经明显受到藏传式样的影响,是故,全幅《药师净土变》也出现了吐蕃统治时期汉藏融和的特殊画风。
  文殊普贤对应的主尊,也有以观音菩萨者,如以四观音为上尊者,如绢画四观音文殊普贤图®,就是一例。但此画风格仍属唐风,若具藏风者,则如下例。
  如另一由藏经洞流失到海外的文殊菩萨像(图16)②,此文殊菩萨头戴五髻宝冠,头光五色五圈,呈“П”形,身光正圆,也是五色五圈,半跏坐于红色大莲花座上。菩萨身躯硕健,肤色黝黑,胸前数层镶有叶片的璎珞,两臂金色环钏,镶蓝宝石,两腕戴镶蓝宝石之金色手镯,两脚亦戴双圈金色镶蓝宝石脚环,上身裸露,薄纱斜披,下裳亦以薄纱裹腿。全身装扮,充满了印度色彩, 异于同时代的文殊像,是为吐蕃时代骑狮文殊的新式样。此绢画仅文殊像,推测原画并另有骑象普贤像,以为对应。

附注

①此画绢本设色,高152.30厘米,宽177.80厘米。马炜、蒙中《西域绘画·8•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的绘画珍品》,重庆出版社,2010年。 ① 此画绢本设色,高 66.00厘米,宽 24.80 厘米。马炜、蒙中《西域绘画·2·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的绘画珍品》,重庆出版社,2010年。 ② 马炜、蒙中《西域绘画·2•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的绘画珍品》,重庆出版社,2010年。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