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吐蕃统治时期的文殊师利菩萨图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149
颗粒名称: 三、吐蕃统治时期的文殊师利菩萨图像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13
页码: 244-256
摘要: 吐蕃原本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佛教入藏后,成为国教,当版图延伸到沙州时,敦煌佛教的兴盛更甚于前,依段文杰先生的叙述:吐蕃本来信奉佛教。在他们统治河西的时期,这里的佛教大为兴盛,寺院林立,僧尼日增。当时有十六大寺、十七大寺之称,其中多沿用中原寺名,如开元寺、干元寺、龙兴寺、报恩寺、净土寺、莲台寺、三界寺、大乘寺、灵修寺、圣光寺、永安寺、灵图寺、金光明寺、兴善寺、普光寺等。这些寺院和内地一样,都有三纲,并有寺户和土地,不受官府管辖,享有种种特权。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吐蕃原本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佛教入藏后,成为国教,当版图延伸到沙州时,敦煌佛教的兴盛更甚于前,依段文杰先生的叙述:吐蕃本来信奉佛教。在他们统治河西的时期,这里的佛教大为兴盛,寺院林立,僧尼日增。当时有十六大寺、十七大寺之称,其中多沿用中原寺名,如开元寺、干元寺、龙兴寺、报恩寺、净土寺、莲台寺、三界寺、大乘寺、灵修寺、圣光寺、永安寺、灵图寺、金光明寺、兴善寺、普光寺等。这些寺院和内地一样,都有三纲,并有寺户和土地,不受官府管辖,享有种种特权。
  当时沙州僧尼约千数百人。仅建中四年(738年)吐蕃放回了从这里俘虏去的将士僧尼就有八百余人。当时沙州人口不到三万,僧尼所占比例是很大的。唐代后期敦煌名僧辈出,如一直留在敦煌的长安高僧昙旷,传授禅宗的摩诃衍,做了“蕃大德”的法成、洪誓、悟真等。同时,吐蕃统治者还遣使到长安“求沙门之善讲者”至蕃地讲经,“至是遣僧良璘、文素二行人,每人岁一更之”。吐蕃统治者还不断向中原求取佛经,加以翻译。名僧摩诃衍就曾将许多汉、藏文经互译流行。吐蕃和中原的关系,自唐初即相当密切,至此乃有更进一步的发展。① 在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前提下,敦煌与长安两地高僧往还,佛典流通,佛教既盛,则必更营建新窟,壁画的题材与风格,必更推陈出新,走向更丰富与华丽的地步。以下举四个题材,分析与前代的差异。

附注

① 段文杰《唐代后期的莫高窟艺术》,《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四册,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87年。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