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盛唐以前的文殊师利菩萨图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145
颗粒名称: 二、盛唐以前的文殊师利菩萨图像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8
页码: 237-244
摘要: 归纳唐代的敦煌壁画中,所表现的文殊师利菩萨图像,比较具代表性者,约有数种题材:第一,属于《维摩诘经变》中问疾维摩的文殊。 第二,与普贤菩萨对应的文殊,文殊骑狮,普贤骑象,分别绘制于窟龛左右两侧,或同幅绢画之中。 第三,八大菩萨曼荼罗之一的文殊。 第四,千臀千钵文殊像。 此四类题材中,第一、二类为显教系统,盛唐之前已流传。而第三、四类分别属于密教系统,是吐蕃时代才出现的新题材。 以下依次述之,首先看维摩诘经变中的文殊。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归纳唐代的敦煌壁画中,所表现的文殊师利菩萨图像,比较具代表性者,约有数种题材:第一,属于《维摩诘经变》中问疾维摩的文殊。
  第二,与普贤菩萨对应的文殊,文殊骑狮,普贤骑象,分别绘制于窟龛左右两侧,或同幅绢画之中。
  第三,八大菩萨曼荼罗之一的文殊。
  第四,千臀千钵文殊像。
  此四类题材中,第一、二类为显教系统,盛唐之前已流传。而第三、四类分别属于密教系统,是吐蕃时代才出现的新题材。
  以下依次述之,首先看维摩诘经变中的文殊。
  1.问疾维摩的文殊。
  而中土文殊图像壁画的创作,是出自《維摩诘经变》中文殊问疾的故事,虽最早文献《历代名画记》记载如东晋顾恺之画瓦棺寺的维摩①,未提及文殊,可能只画维摩未画文殊。但甘肃永靖炳灵寺第169窟壁画中,却出现了文殊问疾维摩的场面。此窟有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的年款题记。 可知中土画文殊至少到了公元5世纪初,便已经开始了。其后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单独石碑、金铜佛造像光背等,均有文殊与维摩遥遥对立的浮雕像,这是依《维摩诘所说经》中《文殊师利问疾品》的内容而雕。如云冈石窟第6窟即有位于释迦右侧的文殊菩萨(图1)。
  敦煌早期《维摩变》,是以文殊问疾维摩为图像的主干,最早的敦煌 《维摩变》是在莫高窟第423窟顶部,是北朝作品®,维摩与文殊相向而坐, 四周围绕着侍者多人,而莫高窟第262窟窟顶残余壁画中,文殊在南,维摩在北,两人均似坐小屋内,围绕者甚众,此时的维摩变结构简单,不过文殊像已是呈现坐姿,与维摩是对应的位置。而北朝末至隋代之间,敦煌莫高窟第424、433窟其龛顶所画《维摩变》,已经是中释迦、左维摩、右文殊等分处三室的格局®。此时的文殊菩萨具呈坐姿之势。
  而到了隋代的文殊,一度呈立姿,如莫髙窟276窟,文殊与维摩分别立在帐门两侧,文殊头上宝冠,顶有圆光,身披天衣,肩带垂胸,五官端庄, 嘴角微张,双手上举,作势发问,这是比较特殊的站立姿势(图2 ),此窟身后有树和山石为背景。
  人唐以后,敦煌壁画中出现的《维摩变》,除了《问疾品》 的场面之外,另又有《佛国品》 《不思议品》《观众生品》《佛道品》《香积品》《见阿闷佛品》 等。因此场面更加壮阔,人物更添众多,如莫高窟第203、 220、203窟,文殊与维摩分别画在东西两壁,形成独立的变相。其中初唐莫高窟第203 窟,覆斗顶,西壁开龛,西壁龛内塑立佛,龛外南侧上端画维摩(图3),北侧上端画文殊,作跪坐于方台之上的姿势(图 4)。初唐以后的文殊菩萨四周逐渐围了一群听众,从随从到信众,到百官、宰辅、而国王等。到了盛唐《维摩变》,两位图4文殊菩萨莫高窟第203窟主角人物以外的景物、人物更增添丰富,问疾维摩的文殊,已经是气势壮阔。其中莫髙窟第335窟表现《不思议品》的画面是:位于维摩上方飞来三个云朵,云朵上有豪华的狮子座。依《维摩诘经》中《不思议品》:尔时长者维摩诘问文殊师利,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只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座,文殊师利言,居士,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于市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广严淨, 来入维摩诘室,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皆包容三万二千师子座,无所妨碍,于毗耶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①这段文字提供了《维摩诘经》第一个涵义,即空间无限的思想。自公元 6世纪以来,《维摩变》中的《问疾品》经常和《法华变》中的《见宝塔品》两佛并坐像并列,另加弥勒菩萨像,以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三际。维摩的居所,斗室之间得以容纳三万二千师子座,是表示空间的虚妄。再加《法华变》便彰显时间的无碍。
  其次,来人维摩诘室的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都包容在三万二千师子座下,也就是人人有师子座可坐。此“师子座”,代表髙广舒适, 或是提供了日后文殊骑狮子的源流。
  盛唐的《维摩变》以莫高窟第335窟中的人物、景物最为丰富,深具代表性。内中的文殊菩萨结迦趺坐于髙广方台座上,顶上宝冠,项有圆光,双手结印于前胸,微侧身的面对维摩居士,姿势端庄,法相严肃,威仪俱足 (图 5)。
  2.与普贤菩萨对应的文殊。
  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对应的布局,在北魏已经登场,不过唐代以前少见骑狮的文殊,例如云冈石窟第9窟后室明窗东壁,下部刻山形浮雕,山形之上刻一菩萨,头戴高冠,项上圆光,上身斜披衣帛,右手举莲花,左手持净瓶,双腿分开,足心相迭, 坐于莲花之上,左右有胁侍与跟从,左胁侍持伞盖、右胁侍举右臂。此菩萨有被认定为文殊菩萨(图6)①者。而相对的,同窟后室明窗西壁,以须弥山为背景,山上刻骑象的则为普贤菩萨(图7),其头冠、圆光、披帛等均如文殊,而环绕在普贤四周空中者,一举华盖,一吹横笛、一弹琵琶。此种文殊、普贤相对应的布局,便是敦煌莫高窟初唐壁画文殊、普贤相对应的先声。
  与普贤相对应的文殊是代表理智一双、彰显华严的法界观,当60卷《华严经》流布之际,华严教主称“卢舍那佛”,义即光明遍照, 是报身佛之意。
  在六十华严所铺陈的七处八会中,教主卢舍那佛,自始至终,默然无一语,说法的是文殊,是普贤,文殊与普贤即为卢舍那佛的两胁侍,文殊师利菩萨主一切诸佛的智德、证德,普贤菩萨梵名“郫输跋陀”,亦曰普贤,或作遍吉,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两胁侍合之,即成就理智一双、行证一双、三昧般若一双。文殊驾狮子,侍佛之左方,普贤驾白象,侍佛之右方,如此达成理智相即、行证相应、三昧与般若相全。
  3.文殊坐骑的密教典据。
  一般供文殊与普贤,以骑狮子与白象为标记,骑狮是代表智慧的狞猛,因所居清凉山,有五百毒龙,为降伏之故。考密教有关文殊的经典仪轨,文殊多作童子像,胎藏界之文殊以青莲华为三昧耶形,且坐白莲台。而金刚界之文殊,以金刚剑为三昧耶形,骑于狮子或孔雀,当行者于息灾、恶梦等场合的修法,画文殊的形象为顶上有八髻,放金色光明,乘狮子王座, 右手持智慧剑,左手执青莲花,于莲花台上安立智杵,经文曰:次说第二院安布八文殊,布位法尊前,南面画请召童子,次西南隅画计设尼童子,次西方右手边画救护慧童子,次西北隅鸟波计设尼童子,次后面北方画光网童子,次东北隅画地慧幢童子,次东方左边画无垢光童子,次东南隅画不思议慧童子。如是八方妙吉祥童真仆菩萨,皆面向中尊如奉教势,皆坐莲华上,一一各成乘师子。二手各有执持标帜印契。①若为免除灾难的修法,经文曰:若入时画文殊师利童子像及真言,于象马上置安,军前先引,诸军贼不能为害,自然退散,其画像作童子相貌,乘金色孔雀,诸贼见者,悉皆退散。②初唐的莫高窟壁画中,开始出现文殊骑狮,且和骑象的普贤菩萨形成一对应的位置。如莫高窟第331窟龛外两侧壁面转折处,文殊骑狮、普贤骑象,但画面小,内容简单。盛唐莫高窟第172窟于东壁门两侧,文殊、普贤侍从眷属左右簇拥,构图渐趋复杂,且以山水为背景,全图具见规模。又如盛唐莫高窟第148窟,其南北两壁东侧分别画文殊师利菩萨和普贤菩萨(图8)遥遥相对。此窟虽无山水背景,但主角更见华丽,南壁文殊师利菩萨,头戴宝冠,顶悬华盖,项下、前胸、腹前挂满璎珞,头身后各有圆形头光、身光。光圈外,另以直线做放射状,直达窟顶,座下青狮大眼圆睁,张嘴作呼吼状,青狮旁两位昆仑奴,正紧扣缰绳,用力驾驭。
  普贤头戴宝冠,身披瓔珞,手拿花枝,半跏坐于象背的莲座上,上有华盖,后有背光,光焰四射。座下的六牙白象足踏莲花,象奴右手执杖,正在驱赶它前进。两幅都是利用狭长的壁面表现富有动感的人物和动物,显得活力十足。画面描绘狮、象两种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画面借飞天和供养童子的活跃动态,在多具变化、避免雷同的形象上,增添了蓬勃的生气。
  此时文殊菩萨图像,被称为《文殊变》,即《文殊变相》之简称,表示那已经不是单独的尊像,而是人物众多、场面壮阔的群像。因画面必有文殊师利、坐骑狮子、昆仑奴等为基本成员,再加上华盖、伞盖、幢幡等华丽阵仗,以增添威仪。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