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凡二卷,扶南人曼陀罗仙译,书成于梁天监二年(503年),全称《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第8册。
② 《首楞严三昧经》,凡二卷,略称《首楞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15册。
① 又如东晋佛陀跋罗译《文殊师利发愿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元魏菩提留支译《文殊师利巡行经》、萧梁僧伽婆罗译《文殊师利问经》《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曼陀罗仙所译《文殊师利所说模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隋阇那崛多译 《文殊尸利行经》、唐菩提流志译《文殊师利法宝蔵》、宝思维译《 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不空译《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王品 》等。
②《妙法莲华经》中《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大藏经》第8册,第35页。
③《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第12册。
①依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卷五所载,顾恺之于东晋哀帝兴宁中(362—363年),画建康的瓦官寺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
① 阎文儒等学者认为敦煌《维摩变》始于隋代,但金维诺教授持北朝末期即有《维摩变》 的说法。
② 陈清香《敦煌壁画中的维摩经变》,《第二届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汉学研究中心,1991年。
①鸠摩罗什《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第14册,第546页。
①李治国、丁明夷《云冈石窟雕刻》(图板说明)《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篇10》,(台北)锦绣出版社,1989年。
① 《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一卷 》( 出菩提仙 (出文殊菩萨普集会经除灾救难息障品》),《大正藏》第20册。
② 菩提流志《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
① 段文杰《唐代后期的莫高窟艺术》,《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四册,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87年。
②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内容总录》附录一:部分壁画内容索引,文物出版社,1996年。
① 《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第14册,第552页。
② 同①,第543页。
①此画绢本设色,高152.30厘米,宽177.80厘米。马炜、蒙中《西域绘画·8•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的绘画珍品》,重庆出版社,2010年。
① 此画绢本设色,高 66.00厘米,宽 24.80 厘米。马炜、蒙中《西域绘画·2·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的绘画珍品》,重庆出版社,2010年。
② 马炜、蒙中《西域绘画·2•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的绘画珍品》,重庆出版社,2010年。
①松本荣——《敦煌画の研究》第633页,东方文化学院,1937年。
① 不空三藏《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大正藏》第20册,第675页。
② 同①。
①张伯元(安西榆林窟唐代壁画》,《安西榆林窟》,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
① 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第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② 如郭祐孟仁棣在2008年10月于台北举行的“校园佛法学术研讨会”上的专论;而赵晓星博士在2010年4月于西安举行的“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在其个人研究基础上,再度作深入剖析。
③ 大广智不空《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一,《大藏经》第20 册,第725页。
① 大广智不空《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膂千钵大教王经》卷五,《大藏经》第20 册,第784页。
②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唐大中元年(847年)。
①陈清香《千手观音像造型研究》,《空中大学学报》199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