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榆林窟第3窟恶趣清净曼荼罗及相关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142
颗粒名称: 瓜州榆林窟第3窟恶趣清净曼荼罗及相关问题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5
页码: 231-235
摘要: 瓜州榆林窟第3窟位于榆林窟东崖下层,该窟开凿于西夏时期。窟室平面略呈方形,中央设圆形佛坛,坛上塑如来坐像及四菩萨立像,四周塑八大明王像®天井画金刚界曼荼罗。东壁画释迦八相图及五十一面观音曼荼罗、千手千眼观音曼荼罗,南北壁东侧分别画观音曼荼罗,中央画观无量寿经变和西方净土变,北壁西侧画金刚界曼荼罗,本文要解说的恶趣清净曼荼罗绘于该窟的南壁西侧关于恶趣清净曼荼罗,除了本文要解说的榆林窟第з窟外,在敦煌藏经洞的出土文物中,还有3件与恶趣清净相关的出土文献,即S.579、 P.t-389以及P.3937。就3件文献的保存现状以及内容,田中先生在《敦煌出土の悪趣清净曼荼羅儀軌と白描図像》③—文中曾经做过详尽的研究。 但是就其中的两件,即P.t.389、R3937的图像学解说笔者将另文再议④, 此不赘述。 敦煌研究院的出版物《安西榆林窟》,将该图像解释为“胎藏曼荼罗”⑤,就该图像的定名,20年来没有学者提出过异议,也没有做出任何图像学上的解说。2009年,田中公明先生首先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汉藏佛教美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以《安西榆林窟第3窟的胎藏界曼荼罗》(Onthè So-called Garbhadhãtu-mandala in Cave No.3 of An-xi Yu-lin Cave)为题,发表了对该曼荼罗的解说文章。由于该曼荼罗的相关图片没有做过系统发表,田中公明先生仅按常规的恶趣清净曼荼罗做了结构上的说明,基本上没有对榆林窟第3窟的该曼荼罗的各尊像做出图像学上的解说。以下,笔者在田中公明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曼荼罗诸尊像做进一步解说。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瓜州榆林窟第3窟位于榆林窟东崖下层,该窟开凿于西夏时期。窟室平面略呈方形,中央设圆形佛坛,坛上塑如来坐像及四菩萨立像,四周塑八大明王像®天井画金刚界曼荼罗。东壁画释迦八相图及五十一面观音曼荼罗、千手千眼观音曼荼罗,南北壁东侧分别画观音曼荼罗,中央画观无量寿经变和西方净土变,北壁西侧画金刚界曼荼罗,本文要解说的恶趣清净曼荼罗绘于该窟的南壁西侧关于恶趣清净曼荼罗,除了本文要解说的榆林窟第з窟外,在敦煌藏经洞的出土文物中,还有3件与恶趣清净相关的出土文献,即S.579、 P.t-389以及P.3937。就3件文献的保存现状以及内容,田中先生在《敦煌出土の悪趣清净曼荼羅儀軌と白描図像》③—文中曾经做过详尽的研究。 但是就其中的两件,即P.t.389、R3937的图像学解说笔者将另文再议④, 此不赘述。
  敦煌研究院的出版物《安西榆林窟》,将该图像解释为“胎藏曼荼罗”⑤,就该图像的定名,20年来没有学者提出过异议,也没有做出任何图像学上的解说。2009年,田中公明先生首先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汉藏佛教美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以《安西榆林窟第3窟的胎藏界曼荼罗》(Onthè So-called Garbhadhãtu-mandala in Cave No.3 of An-xi Yu-lin Cave)为题,发表了对该曼荼罗的解说文章。由于该曼荼罗的相关图片没有做过系统发表,田中公明先生仅按常规的恶趣清净曼荼罗做了结构上的说明,基本上没有对榆林窟第3窟的该曼荼罗的各尊像做出图像学上的解说。以下,笔者在田中公明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曼荼罗诸尊像做进一步解说。
  该曼荼罗为纵长方形,上部画五身多臂菩萨坐像或明王像,下部画马宝、兵宝、主藏神宝、玉女宝和象宝等七宝眷属像,中央画恶趣清净曼荼罗。曼荼罗以下方为东,按顺时针方向分别画南、西、北四方。内院色分别以东(白)、南(青)、西(红)、北(绿)描绘。
  如下(图1)所示,田中公明先生认为,榆林窟第3窟的恶趣清净曼荼罗的中心画1释迦牟尼如来,第二重圆内画2金刚大佛顶、3宝生顶、4莲花顶、5羯磨顶、6光明顶、7宝幢顶、8利佛顶、9白伞盖顶。现将各佛顶尊的图像表现解说如下。
  释迦牟尼佛(Sakyamuni ),亦作大毗卢遮那如来,位于曼荼罗中央,负头光身光,偏袒右肩坐莲花座上。发呈黑色,发髻作三角形,身色为黄色。 弓眉细眼,两耳极长,下垂及肩部。右手掌心向外,左手掌心向内,均是第一二指相捻,与传统的转法轮印的手姿略有不同①。
  金刚大佛顶(VajroSniSa),位于曼荼罗的下方,即所谓的东方。坐姿、 造型、身色、头光、身光等一如主尊释迦牟尼如来(下略)。右手于腹前,掌心向上作禅定印,左手下垂于左膝前,掌心向内,作降魔印。又,两掌心涂白。与金刚界曼荼中_如来的图像特征相同。
  宝生顶(Ratnosnisa),位于曼荼罗的左方(面向壁面——下同),即所谓的南方。如来左手于腹前作禅定印,右手上举胸前,掌心向上,作与愿印。与金刚界曼荼罗中宝生如来的图像特征相同。
  莲花顶(Padmosnisa),位于曼荼罗的上方,即所谓的西方。如来身色呈褐色,造型等其他图像特征如主尊释迦牟尼如来。两手于腹前做禅定印。与金刚界曼荼罗中无量寿如来的图像特征相同。
  羯磨顶(Visvosnisa),位于曼荼罗的右方,即所谓的北方。身色与其他如来略有不同,呈黄褐色。左手于腹前作禅定印,右手上举胸前作施无畏印。与金刚界曼荼罗中不可成就如来的图像特征相同。
  光明顶(Tejosmsa),位于曼荼罗右下角,即所谓的东北方。菩萨形,头戴三面宝冠,宝冠三面著三角形装饰。肉身白色,着腕钏、臂钏、胸饰及大耳铛,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右手举至胸前,第一指与第五指相捻,余指伸。 左手曲臂,持日轮。又,手足的掌心均有涂红。
  宝幢顶(Dhvajosnisa),位于曼荼罗左下角,即所谓的东南方。亦作菩萨形,造型等一如光明顶,唯肉身色已变为黑褐色。左手于腹前,掌心向下,指微曲。右手曲臂,持宝幢。
  利佛顶(Tiksnosmsa),位于曼荼罗左上角,即所谓的西南方。菩萨形, 造型等一如光明顶。右手置腹前,掌心向上。左手曲臂,持剑。
  白伞盖顶(Chatr〇Snisa),位于曼荼罗右上角,即所谓的西北方。菩萨形,造型等亦如光明顶,唯肉身色已经黑变。两手于胸前握持伞柄,伞盖颜色亦已黑变。
  据上述图像解说,知其中东南西北四佛(2~5)的坐姿、手印与金刚界曼荼罗中的阿閦、宝生、无量寿、不空成就相一致。四如来身色除了羯磨顶的肉身色略有不同外,其他三如来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其既未按照经典表现,也未按照内院色的颜色绘制。
  其中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佛顶(6~9)为逆序旋转,图像表现与法贤译《佛说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一致,方位有所不同。 图中10~17为内外四供养菩萨,即第二重外侧东南隅为戏菩萨,并且在西南、东北、西北隅依次排列鬉、歌、舞菩萨。然而笔者的考察却与田中先生有所不同(图2、3),该曼荼罗内外四供的排列毫无规律。内四供从东南(面向壁面的左下角)开始,依次画戏、歌、舞三菩萨,然而鬉菩萨却被画到了西南隅的外侧。外四供也是从东南开始,但却是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排列花、香、灯菩萨,其中香菩萨又被画到了东北隅的内侧,涂菩萨却被画到了东北隅的外侧。
  贤劫十六尊位于第三重一周,从东北开始依次排列。贤劫十六尊中, 各菩萨身色既不按经典亦无规律可循。人物均朝向中心如来,手中持物多以内侧手握持,一些应该表现的持物在图中未作表现。如田中先生插图中的15、I、J号像,多身菩萨的持物有明显的涂改痕迹但未见补画,给图像的比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绘制者对该曼荼罗的不熟悉是造成图像混乱的主要原因。
  榆林窟第3窟的恶趣清净曼荼罗绘制在西夏时代,与拉达克阿尔奇寺第一堂西壁绘制的恶趣清净曼荼罗(11 ~12世纪)①,绘制时代大致相同。大致相同的绘制时间与图像构成,说明了在这一期,这种类型的恶趣清净曼荼罗是十分流行的。

附注

① 本文为敦煌研究院2008年度院级课题“瓜州榆林窟第3窟壁画图像解说”的阶段性报告。 ② 这些塑像大都被后代重修,主尊如来及四菩萨虽然有过较大的改动,但是,一如来及四菩萨的格局没有变化,据此推测,西夏开窟时塑造的极有可能是密教曼荼罗中常见的如来和四亲近菩萨。 ③ 田中公明《敦煌密教与美术》第87~95页,法藏馆,2000年。 ④ 该文已于 2010 年 8 月,以《敦煌白画 Pelliot Tibétain No.389、Pelliot Chinois No.3937 图像解说》为题发表在“庆贺饶宗颐先生95华诞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 ⑤ 敦煌研究院《中国石窟•安西榆林窟》图版154,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90年。 图1榆林窟第3窟恶趣清净曼荼罗图像比定①传统的转法轮印是右手掌心向外,第一指与第二指相捻,左手掌心向内,第一指与第四指相捻。 ①松长有庆、赖富本宏《チべット密教壁画》第193页图3,骎々堂出版,1978年11月。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永增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