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胁侍菩萨的新样式及其来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131
颗粒名称: 一、胁侍菩萨的新样式及其来源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8
页码: 214-221
摘要: 莫高窟第145、147、369窟3铺《金刚经变》主尊两侧的胁侍菩萨形象很特殊,明显不属于汉传佛教造像系统的菩萨,他们突兀的插人到经变画当中,显得异常突出,给原本和谐一致的画面增添了变动的新因素和活泼的新气息。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莫高窟第145、147、369窟3铺《金刚经变》主尊两侧的胁侍菩萨形象 很特殊,明显不属于汉传佛教造像系统的菩萨,他们突兀的插人到经变画 当中,显得异常突出,给原本和谐一致的画面增添了变动的新因素和活泼 的新气息。
   1.手持金刚杵的菩萨。
   莫高窟第145、147窟《金刚经变》中出现了手拿金刚杵的胁侍菩萨。 莫高窟第145窟南壁《金刚经变》主尊两侧的胁侍菩萨形象富于动感,菩 萨结跏趺坐于连台,头带“山”字型宝冠,头后有圆形头光,头和肩膀向主 尊一侧倾斜,使上身呈现摆动之势,似乎正随着法会前伎乐吹奏的音乐而 舞动。从背后绕向双臂的帛巾在身体两侧夸张地飘舞,为菩萨的动态增添 了韵律感和节奏感。主尊右侧的菩萨左手伸向左侧,手掌向上,掌心立双 头三股金刚杵,右手放在右腿上,手肘向外。莫髙窟第147窟北壁《金刚经 变》胁侍菩萨的装扮与上述菩萨相同,菩萨的动态主要依靠帛巾地舞动来 表现。主尊左侧的菩萨左手在腹前持双头三股金刚杵,右手在胸前结印。
   金刚杵是密教中广泛使用的法器,它常常出现在密教修行的场所,例 如千手千眼观世音坛法。
   次分第四院亦阔以肘。复于四面共分二十八隔。于一一隔皆画开敷莲花。又次第于一一莲花台上。各个皆画金刚杵印三戟叉印。坛内外街等阔三寸。遍于界上皆竖头画金刚杵印。
  此菩萨本是普贤。从毗卢遮那佛二手掌。亲授五智金刚杵。即与灌顶。名 之金刚手。”①《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出金刚瑜伽 经)》说,第一东方金刚手菩萨,“此金刚手即普贤菩萨也。手持金刚杵者。 表起正智犹如金刚。能断我法微细障故。依教令轮现作”②。法贤译《佛说 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七说金刚萨埵性,即是普贤 身,亦为金刚主。”③依照经典的记载,莫高窟第145窟和第147窟《金刚 经》变中手持金刚杵的菩萨与金刚手菩萨的形象有相似之处,可能与当时 金刚乘密教的传播有些关系。
   藏经洞出土绢纸画中也有手持金刚杵的菩萨。绢画ch.lvi.002画菩萨
   像,菩萨莲台之上,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放置在腹前,掌中立三股金刚杵(图1)。菩萨形象 完全是外来的样式,头戴三叶式宝冠,又被称为 三花式宝冠,由三片叶状物组成“山”字型,“主 要出现在吐蕃时期的卫藏地区,似乎只出现在 拉萨大昭寺早期壁画和査拉路甫石窟雕塑中”。 敦煌出现的三叶式宝冠是将三片叶状物连接为 一个整体,但仍然“属于吐蕃时期卫藏的传统 样式。”④斯坦因在同一个包裹中发现了包括 ch.lvi.002在内的尺寸一致的长条状的绢画:
   这些绢画相同的特征足够证明它 们受到了印度晩期佛教艺术的直接影 响,印度晩期的佛教艺术在恒河平原 一带流行,这种风格在尼泊尔以一种 极为保守的方式流传。到达敦煌的影 响直接来自南方,例如通过西藏,这是 非常有可能的,出现在其中一幅绢画 上简短的藏文文字和另一幅绢画上的 疑似婆罗迷文字显然证明了这一点。
  图2持金刚杵的菩萨藏经洞纸画
  至于材质、尺寸和附属物品的设置方面和中国艺术作品是完全 相同的,这是一点毫无疑义。①
   斯坦因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ch.lvi.002菩萨头光一侧的藏文文字 说明此幅绢画可能是吐蕃时期的作品,同一包裹内风格相同的其他绢画 也是相同时期的作品。ch.lvi.0028、ch.lvi.0031是藏经洞出土的两张纸画, 纸片呈三角形,两身菩萨头带五叶宝冠,上身几乎裸露,仅有一条装饰圆 点花纹的帛巾从左肩束至右腰,胸前装饰复杂的璎珞,珠串状的禅思带从 双肩垂至双腿,下身穿带网格花纹的裤装。ch.lvi.0028菩萨右手于胸前持 金刚杵,左手于腹前持金刚铃,ch.lvi.0031右手于胸前持十字金刚杵(图 2)。两张纸画完全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绘画技艺,以线造型,再平涂色 彩,而菩萨的装扮又带有更多的异域风格。除了面貌之外,菩萨的宝冠、装 束、身材等等各方面都和榆林窟第25窟正壁的菩萨有惊人的相似。如果 说ch.lvi.002菩萨的形象完全是外来的,Ch.lvi.0028、ch.lviX)031则带有更 多的本土特点。这两张纸画绘画技艺拙劣,但是它将外来的人物形象和传 统的绘画技法结合在一起,说明外来的人物形象已经逐渐被接受,不变的是传统的绘画表现方式,从而赋予了两张纸画重要的价值。从其绘画风格 和样式,笔者推测,它们的绘制年代可能与榆林窟第25窟相近或者更晚
  一些。
   上述藏经洞绢纸画上的金刚手菩萨与莫高窟第145、147窟《金刚经 变》中手持金刚杵的菩萨在形象上并不完全相同,除了手上拿的金刚杵之外,他们还具有其他一些共同特征,例如身材、服饰、佩戴珠串状禅思带等 等,他们的共同特征说明吐蕃统治时期有外来的图像样式传入敦煌,井出 现了与本土的图像样式、绘画技艺融合的现象。
   2.手持智剑的菩萨。
   莫高窟第145窟《金刚经变》主尊左侧的菩萨右手持剑,宝剑从右下 腹指向左肩,左手放置在腹前,身体两侧的帛巾对称舞动,菩萨似乎正持
  图3文殊菩萨藏经洞绢画
  剑舞蹈。不空译《金刚顶经瑜 伽文殊师利菩萨法》说于 曼荼罗中。画文殊师利五髻 童子形状。身如郁金色。种种 璎珞庄严其身。右手把金刚 剑,左手把梵夹。坐于月轮 中。”①《仁王护国般若波罗 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出 金刚瑜伽经)》说,西方金刚 利菩萨,即文殊菩萨,“手持 金刚剑放金色光。与四俱胝 菩萨往护其国。解曰言金刚 利者。如彼经云文殊师利菩 萨也。依前法轮现胜妙身。 正智圆满得自在故。手持金 刚剑者。示其所作能断自他 俱生障故”②。《金刚顶经瑜 伽文殊师利菩萨供养仪轨》 中多处提到想文殊智剑想 其智剑渐渐变成文殊师利童图4《金刚经变》(局部)莫高窟第369窟南壁
  真菩萨。具大威德身种种瓔珞。顶想五鬓。右手持智剑左手执青莲花”①。利 剑成为文殊在金刚界曼荼罗中的三昧耶形,此造型在藏传佛教造像中一 直被沿用。从经典的记载看,《金刚经变》中右手持剑的菩萨仿效了经典中 记载的文殊菩萨的形象。
   前文已经提到,斯坦因在发现ch.lvi.002的包裹中还有风格一致的其 他绢画,而且可能是同一时期绘制的作品,ch.lvi.009,ch.xxvi.a.007是其中 的两幅(图3 ),两身菩萨均为立像,以右手持利剑,ch.xxvi.a.007菩萨胸前 佩戴珠串状禅思带。斯坦因从绢画的特征和肌肤色彩断定这是两身文殊 菩萨这两幅绢画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确认莫髙窟第145窟《金刚经变》 中持剑菩萨的图像来源。
   3.持莲花的观音菩萨。
   莫高窟第369窟南壁《金刚经变》中胁侍菩萨是金刚法会中最突出的 人物,他们的形象和周围的人物迥异(图4)。菩萨头戴华丽的宝冠,佛右 侧的菩萨头冠似由三片叶状物组成,两片在下,一片在上,仍然组成“山” 字型。头发披在双肩,颈部及胸前装饰璎珞。胸前佩戴珠串状禅思带,一直垂到莲座,并缠绕放在莲台的足 上。头后画彩条纹马蹄形头光,头 光最外圈呈桃尖形。菩萨的肩膀 向主尊一侧倾斜,外侧的肩膀略 微抬高,身体有扭动之势。菩萨腰 身纤细修长,使双肩看起来很宽。
   菩萨下身穿裤装,一条腿放在莲 座上,一条腿向下搁在莲瓣上。菩 萨均一手持长枝莲花,一手施与 愿印,弯曲的莲枝、白色的花瓣为 菩萨妩媚且柔美的整体形象增加 了韵味。
   吐蕃统治时期,立姿或坐姿 手持莲花的菩萨广泛流行。和 ch.lvi.002 一起被发现的绢画 ch. lvi.003、ch.lvi.004 均励一身手 拿莲花的菩萨,菩萨头戴三叶式 宝冠,均右手持长枝莲花,左手或 施无畏印,或施与愿印。斯坦因指
  出这是两身观音菩萨(图5)。谢继胜在一篇论文中记述了四川石渠查拉 姆摩崖石刻3身尊像,是公元8世纪后半叶的作品。其主尊两侧是手持莲 花的胁侍菩萨立像,据此判定为莲花手观音,并且谢继胜还指出,此造像 风格与敦煌菩萨相似①。阿里地区发现的“观音造像碑”也是吐蕃时期的石 刻图像,石碑上线刻观音立像,观音头上的三叶冠与敦煌绢画有些类似。 观音左手于胸前持莲花,右手施与愿印②。无论是绢画还是石刻雕像都说 明了手持莲花的观音像在吐蕃时期的流行程度。莫高窟第369窟《金刚经 变》胁侍菩萨与上述菩萨的样式略有些差异,但是手持莲花的方式和手印都是极为相似的,由此可以确定这是两身观音菩萨。
   4.胁侍菩萨新样式的来源。
   莫高窟第145、147、369窟《金刚经变》胁侍菩萨具有一些相似的特 征,如宽肩细腰、几乎完全袒露上身、动态的姿势、呈“山”字状的宝冠。同 时他们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莫高窟第145、147窟《金刚经变》胁侍菩萨 头戴的宝冠由大小不同宝珠组成,相同样式的宝冠在吐蕃后期许多经变 画的菩萨头上都可以见到,例如莫高窟第231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第 141窟东壁门南侧《天请问经变》。在身体两侧舞动的帛巾尤其显眼,如莫 高窟第141窟东壁门南侧《天请问经变》、第159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 胁侍菩萨、第133窟南壁《弥勒经变》下方菩萨的帛巾都以相同的方式 表现,人物动态特征突出。莫高窟第369窟《金刚经变》胁侍菩萨从人物形 象到服饰装扮都具有其明显的外来特征胸前佩戴长珠串状禅思带,相 同样式的禅思带出现在许多胁侍菩萨的身上。例如榆林窟第25窟正壁 菩萨,莫高窟第361窟东壁千手观音和千钵文殊、第231窟南壁《观无量 寿经变》菩萨、第159窟北壁《天请问经变》菩萨、绢画ch.xxvi.a.007、纸画 ch.lvi.0028和ch.lvi.W31等,可能是吐蕃统治后期菩萨身上流行的装饰 物。胁侍菩萨头后的马蹄形彩条纹头光也是新颖的样式,与榆林窟第25 窟、莫高窟第231窟《观无量寿经变》以及莫高窟第220窟甬道小龛内菩 萨的头光样式相同。菩萨下身穿着裤装,同样的装束还见于榆林第25窟 及 ch.lvi.0028 4ch.lvi.0031、ch.xxvi.a.007。
   毫无疑问,在吐蕃统治时期,有外来的菩萨新样式进人到莫高窟壁画 当中,在吐蕃统治后期经变画中更为频繁地出现。这些新样式的菩萨和榆 林窟第25窟正壁菩萨、带有藏文题记的绢画菩萨有相同的特征,和吐蕃 统治后期密教菩萨经变中的新样式也有些关联,和吐蕃本土为数不多的 艺术遗存也有关系,这些相关因素都将新样式菩萨的来源指向吐蕃。从以 上图像的分析和比较来看,可以肯定新样式的菩萨是因为吐蕃人的到来, 他们将自己喜好的神祇形象带到了敦煌,并且进入到经变画当中,而吐蕃 统治后期蕃汉民族融合的关系是新样式顺利进人经变画的途径。
   经变画胁侍菩萨身上呈现出的外来特征程度各不相同,莫高窟第 369窟《金刚经变》、莫高窟第231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榆林窟第25 窟正壁的菩萨完全是外来的形象,具有突出的外来特征,这一类菩萨在经变画中的数量不是很多。与莫高窟第145、147窟《金刚经变》胁侍菩萨形 象类似的菩萨数量更多,他们身上只具有某些外来特征。无论是外来新样 式的菩萨还是具有某些外来特征的菩萨都说明外来的新样式菩萨已经被 接纳,被接纳的方式是在经变画中占据了局部的位置,将其混杂在汉传佛 教造像的图像中,完全采用外来人物样式绘制整铺经变的现象在吐蕃统 治时期极为少见。自北朝开始,敦煌就成为了西北边地重要的佛教信仰中 心,佛教信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在各类佛事文书中有最 直接的体现,而敦煌的佛教信仰是依赖于汉文化这一主流文化形成的。吐 蕃统治了敦煌60余年,吐蕃人带来的文化影响并未能改变敦煌以汉文化 为主流的状况,这一点在莫高窟壁画中有直观的体现。吐蕃统治后期,在 唐蕃通好、敦煌地区蕃汉民族关系融洽的历史背景下,汉族民族敞开了自 己的胸怀,在更大的范围内接受了吐蕃民俗以及吐蕃人传播而来的艺术, 和穿着吐蕃服饰的人物一样,新样式菩萨进入到经变画当中,但也是在改 变中被接受,或者有限制地接受。

附注

①菩提流志《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大正藏》第20册,第100页。 ①《大正藏》第19册,第609页中、下。 ② 同①,第514页上、中。 ③ 同①,第8册,第824页上。 ④ 张亚莎《11世纪西藏的佛教艺术——从扎塘寺壁画研究出发》,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8年。 ①Sir Aurel Stein. Serìnd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ol. II TEXT, 1921 }p.B62.① 《大正藏》第20册,第705页上。 ② 同①,第19册,第514页中。 ①《大正藏》第 20 册,第 719 页中。 ① 谢继胜《川青藏交界地区藏传摩崖石刻造像与题记分析——兼论吐蕃时期大日如来和八大菩萨造像渊源》,《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 ② “观音造像碑”碑侧刻有藏文题记:“南无观世音菩萨,愿除尽罪孽,增益福泽,清除二障,福智圆满。懕我祥•卓•赤赞扎贡布杰并无计众生同成至上佛。”从藏文的文体和风格判断,其是赤松德赞至赤热巴巾时期的作品。李翎等《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 第5卷《石雕》,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年。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