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莫高窟第159窟南壁《法华经变》下方屏风画内容的解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128
颗粒名称: 一、莫高窟第159窟南壁《法华经变》下方屏风画内容的解释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9
页码: 201-209
摘要: 根据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与赵青兰女士的分期研究,莫高窟第 159窟被认为是吐蕃晚期的洞窟③。洞窟南壁西侧绘有《法华经变》《观无量寿经变》《弥勒经变》,各经变下方是与经变的内容相对应的三扇屏风画 (图1)。《法华经变》下方屏风画(图2)的大部分画面因损伤严重,已经看不清楚了。《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及《敦煌石窟内容总录》中记录为《随喜功德品》《妙庄严王本事品》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①。另外,贺世哲先生在 《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一文中,认为右侧的屏风画描绘的是《普门品》, 左侧和中央两扇屏风画的内容不详②。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根据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与赵青兰女士的分期研究,莫高窟第 159窟被认为是吐蕃晚期的洞窟③。洞窟南壁西侧绘有《法华经变》《观无量寿经变》《弥勒经变》,各经变下方是与经变的内容相对应的三扇屏风画 (图1)。《法华经变》下方屏风画(图2)的大部分画面因损伤严重,已经看不清楚了。《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及《敦煌石窟内容总录》中记录为《随喜功德品》《妙庄严王本事品》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①。另外,贺世哲先生在 《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一文中,认为右侧的屏风画描绘的是《普门品》, 左侧和中央两扇屏风画的内容不详②。
  笔者在洞窟内也进行了观察,在右侧的一扇屏风画中,可以看到与佛对坐的世俗人和与比丘对坐的世俗人等6组两人相对的场面。对此,笔者赞同贺先生的观点,这应该是《普门品》中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的一部分。
  但是关于左侧的屏风画,笔者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从左侧一扇画面中的长方形榜题(文字无法确认)的配置,将画面可以分为上①、中②、下③三个场面(图 3)。上方①右侧有一个佛堂,佛堂前可以看到扬起双手跳舞的人;左侧有坐在垫子上演奏笛子、琵琶、箫的人物。中间②的画面比较模糊,虽然图像不清晰,不过似乎绘有土山,旁边似乎还有人物。这些场景,跟盛唐莫高窟第23窟北壁的《法华经变》很相似,据此可以比对画面。
  莫高窟第23窟北壁中央描绘的是圣众围绕释迦如来的所谓“灵鹫会”。右侧上方起绘《序品》《譬喻品》 的三车火宅喻,左侧上方起绘《药草喻品》《方便品》《信解品》的长者穷子喻③。可惜的是北壁下方画面已严重脱落。画面左上方有几身在佛塔前奏乐、舞蹈的世俗人物(图 4),据报考,榜题中写有 “造□造像,香华供养,音乐供养,或称名,或礼拜, 如是人等,皆成佛道”的文字①。这与《方便品》中 “若人於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 尽持以供养,(中略)皆已成佛道②”的经文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这个画面与《方便品》中“塔庙供养”的内容是相对应的。
  另外,莫高窟第23窟北壁《法华经变》的右侧画有4个儿童堆造土山的情景(图5),这与《方便品》中“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35所记“童子戏聚沙为佛塔”的场面是图5《法华经变》“童子戏聚沙为佛塔”莫高窟第23窟北壁相对应的。
  因此,可以推测莫高窟第159窟下方屏风画左侧一扇的上方①及中部 ②与之类似的图像表现的是音乐“塔庙供养”和“童子戏聚沙为佛塔”的内容。
  莫高窟第159 窟左侧屏风画下方左侧高座上坐一比丘,与其相对的是一个世俗人物堵在他面前,张开手臂作恐吓状,又有数名世俗人物尾随其后。另外,画面的下方,虽然很不清楚,不过还是可以看到左侧是类似灰色狐狸的动物和茶褐色的物体,右侧是似乎是火焰和门,因此右侧表现的可能是熊熊燃烧的地狱场景。而与之相类似的,同属于吐蕃统治时期的莫高窟第231窟南壁《法华经变》屏风画比较清楚,所以笔者想把莫高窟第231窟与第159窟的画面作对比来推断第159窟屏风画的内容。
  莫高窟第231窟大型《法华经变》的下方有四扇屏风画(图6)。这四扇屏风画以前被认为是《普门品》的内容①。左起第一扇画是遭遇火难、水难、枷锁难等诸难的人,即观音救济诸难的场面。右侧两扇画是与佛及众人相对的世俗人物,即表现的是观音菩萨的三十三化身。左起第二扇屏风画(图フ)可以分为五个场面:画面①,在佛前剃发出家的人物;画面②,高座上的比丘;画面③,用音乐、舞俑供养佛塔的人物;画面④,堆土山的儿童;画面⑤,高座上的比丘;画面⑥,烈火燃烧的地狱、胳驼与狗和蛇的画面。这些画面与《普门品》的内容并不相符。其中画面③和④,如上文所述,是与《方便品》中“塔庙供养”及“童子戏聚沙为佛塔”的主题相对应的。如果仔细观察画面⑤,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世俗人站在端坐于高座上的比丘面前,正举手指着比丘,后面另有一人扯住他的另一只手,似乎正在阻止他。与该场景相关联的是《譬喻品》末尾一段经文:图7《法华经变》下方屏风画(手绘) 莫高窟第231窟南壁若人不信,毁谤此经, 则断一切世间佛种。(中略) 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其有诽谤如斯经典,见有读诵, 书持经者,轻贱憎嫉,而怀结恨,此人罪报,汝今复听о 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转展, 至无数劫。从地狱出,当堕畜生。若狗野干,其形〓瘦, 黧黮疥癞,入所触娆,又复为人,之所恶贱,常困饥渴, 骨肉枯竭,生受素毒,死被瓦石。断佛种故,受斯罪报。 若作骆驼,或生驴中,身常负重,加诸杖棰,但念水草,余无所知。谤斯经故,获罪如是。(中略)于此死已,更受蟒身,其形长大,五百由旬,聋呆无足,蜿转腹行,为诸小虫,之所唼食,昼夜受苦,无有休息。谤斯经故,获罪如是。①这一段说的是那些诽镑《法华经》以及诽谤诵读、书写《法华经》的人, 会堕入阿鼻地狱,转生为狗、野牛、骆驼、驴、蛇等畜生,受苦无息即所谓“谤法罪报”。也就是说,屏风画中的画面⑤中坐在高座上的比丘是诵读、讲说 《法华经》的僧人,站在比丘前面手指比丘的是诽谤《法华经》的人,画面⑥的地狱、 骆驼、狗、蛇,可以解释为是诽镑《法华经》的人所受罪报。另タト,上方①中有剃发人物,这表现的是《序品》中 “我见诸王,往诣佛所,问无上道,便舍乐土,宫殿臣妾, 剃除须发而被法服”①的内容,或者是《妙庄严王本事品》“妙庄严王出家” ②的内图8中央屏风画上部(手绘)莫高窟第159窟容。但笔者认为《序品》的可能性更大,画面②中画有坐于高坐的一比丘及高坐下的数比丘,若将此视为此与《序品》前述一节之后的“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欣乐说法,化诸菩萨的内容相对应的话, 那么,画面①和②表现的都是《序品》的内容。
  根据以上考察,莫髙窟第159窟南壁《法华经变》下方左侧屏风画的下方画面③所描绘的内容,可以理解为《譬喻品》中“镑法罪报”的图像。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中央屏风画的内容,画面上方是佛说法图(图 8),下方左右有鹿相伴。很显然表现的是“鹿野苑初转法轮”的图像。再下面的画面不太清晰,只能确认画中有数身人物像,具体表现的是何内容, 无法解释。
  虽然《法华经》中可以找到很多佛说法的内容,但笔者想提出的是《方便品》的一段经文,曰“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④。
  这段经文讲述的是释迦牟尼成道后,并不疾于入涅槃,而是为众生故,以方便力讲说三乘教义的经过。所谓 “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轮”,指的是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的内容。 所以,笔者认为屏风画中《初转法轮》的图像很可能表现的是 《方便品》中的个别内容。
  位于该屏风画正上方,即为主体画面 《法华经变》的最下方中央部分,描绘了佛涅槃图(图9)。法华经变中的涅槃图,一般都解释为《方便品》图9《法华经变》中涅槃图、初转法轮图莫高窟第231窟的涅槃①,所以说与同一《方便品》中的“初转法轮图”密切关联。涅槃与初转法轮的图像,在莫高窟第231窟的《法华经变》中被并列绘在主体画面“灵鹫会”的正下方位置(图10)。同样,吐蕃统治时期以后的《法华经变》中的下方大多绘有“佛涅槃”以及“初转法轮” 两个画面①。表现的应该是《法华经》中所说,佛为引导众生,归于一乘之真实,而方便说三乘之法的重要思想。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