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吐蕃占领敦煌的年代,有不同的说法,不过笔者想采用最近被很多学者都认可的陈国灿先生的年代说。陈国灿(唐朝吐蕃陷落沙州城的时间问题》,《敦煌学辑刊》 1985年第1期。
② 贺世哲、施萍亭《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初探》,《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三册,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87年;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敦煌研究文集•石窟经变篇》,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③ 樊锦诗、赵青兰《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
① 敦煌文物研究所 《莫高窟内容总录》,《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五册,文物出版社、 平凡社,1987年;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内容总录》第63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
② 贺世哲《 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敦煌研究文集•石窟经变篇》,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0 年。
③ 贺世哲、施萍亭《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初探》,《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三册,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87年;同②;下野玲子《敦煌莫高窟唐代法华经变相图の再检讨—第23窟壁画の位置付け-》,《早稻田大学会津八一记念博物馆研究纪要》第8号,2007年3月。
① 敦煌研究院《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三册第 35 页,图版说明 161,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87年。
② 《大正藏》第 9 册,第9页a。
③ 同上,第8页с。
①贺世哲、施萍亭《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初探》,《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三册,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87年;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鉴赏丛书》第一辑第七分册第231 窟,图10、11,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胡同庆《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154 窟、附第231窟(中唐)》第227页,图152说明等,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
①《大正藏》第9册,第15页Ь-с。
① 《大正藏》第9册,第3页3,第16-18行。
② 同①,第60页b。
③ 同①,第3页a,第25-27行。
④ 同①,第1〇页a。
①贺世哲、施萍亭《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初探,《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三册,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87年;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敦煌研究文集•石窟经变篇》,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① 比如莫高窟第237(吐蕃)、12(晚唐)、146(五代)、454(宋)、55(宋)当中,‘'灵鹫会”的正下方就描绘“涅槃图”,其右侧则描绘“初转法轮图”。
② 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第279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
③ “甲子,吐蕃遣使求五台山图。”刘昫等《旧唐书》卷十七《敬宗纪》“长庆四年九月”条, 中华书局,2000年。
① 李永宁先生将这幅屏风画识为峨眉山图。李永宁(敦煌莫高窟第159窟文殊、普贤赴会图——莫高窟第159窟初探之一》,《敦煌研究》1993年第4期。
② 《大正藏》第9册,第61页а-Ь。“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 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亦为供养法华经故。”③《大正藏》第9册,第2页Ь。
④同③,第3页a-b。
① 《大正藏》第9册,第2页Ь。
② 同①,第3页а。
③ 关于《文殊变》《普贤变》的组合以及骑象普贤与法华思想,朴亨国先生作过富于启发性的研究。朴亨国《中国における騎獅文殊と騎象普賢の成立と——对化過程に関す る——試論》,《密教图像》第23号,2004年12月。
④ 关于五台山文殊信仰与五台山图的流传状况,笔者参考了以下的研究成果。张惠明 《敦煌《五台山化现图》早期底本的图像及其来源》,《敦煌研究》2000年第4期;党燕妮《五台山文殊信仰及其在敦煌的流传》,《敦煌学辑刊》2004年第1期;王中旭《吐蕃时期敦煌<五台山化现图>与五台山信仰》,《美术史研究》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