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
唯一号: | 290120020210003118 |
颗粒名称: | 吐蕃统治时期的僧官制度分为两个时期 |
分类号: | K879.214-53 |
页数: | 2 |
页码: | 186-187 |
摘要: | 第一期:吐蕃统治前期(786②——800年) 根据这一时期的僧官制度,最高为“都僧统”,其下置“都判官”和“判官”。它们都是中国官名,是沿袭了唐朝所置的僧官。 第二期:吐蕃统治后期(800—848年) 这一时期,僧官制度发生了变革,都僧统被“都教授”和“副教授”所代替,又增加了“都法律”和“法律”。“教授”来源于藏语的mkhan-po,这种僧官制度的变革是藏化的产物。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画面形式的变化,年代明确的阴氏莫高窟第231窟(839年营造)是复•屏风〕式,即属于竺沙雅章先生分期说的第二期。也就是说,竺沙雅章先生所说僧官制度发生变革的吐蕃统治后期正是石窟内的构成及其画面形式发生变化的时期。 |
关键词: |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