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十六观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113
颗粒名称: 一、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十六观图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8
页码: 172-179
摘要: 《观无量寿经》(以下略为《观经》)的十六观说的是将阿弥陀净土的地面、树木、建筑以及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等景象分为十六个阶段进行观想的方法,并详细介绍了各阶段应该观想的对象。《观经》中说,完成了这十六观,即可往生西方净土,也就是说,十六观成为了往生净土的指南,而据此绘成的十六观图本身也应该具有这种意义和功能。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观无量寿经》(以下略为《观经》)的十六观说的是将阿弥陀净土的地面、树木、建筑以及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等景象分为十六个阶段进行观想的方法,并详细介绍了各阶段应该观想的对象。《观经》中说,完成了这十六观,即可往生西方净土,也就是说,十六观成为了往生净土的指南,而据此绘成的十六观图本身也应该具有这种意义和功能。
  因此,通过研究十六观图,我们可以掌握各个西方净土变图例到底保留了多少“往生净土”的意义和功能,还是相反地背离了其宗旨。另外,仔细观察十六观图,还可以知道当时绘制的各个图例是否参照了经典的记述内容。十六观图中把各种观想分为若干个画面,可以根据这些画面来研究其配列(各观的排列顺序)、数(观想数量)、图像(观想对象物)与《观经》 的异同,也便于各个图例的比较。
  当然,西方净土变中,与画面中央反映阿弥陀净土世界的净土庄严相比,十六观图仅处于从属位置。但从上述理由来看,通过研究十六观图,或许可以反映出吐蕃时期西方净土变的一些具体特征。
  经调查,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的十六观图共计16幅,其画面形式、场面数量、观想对象总结在表一中,为了比较方便,笔者将盛唐时期的关联图例汇总于表二中,归义军时期的图例汇总于表三中。
  如表所示,表现各观的图像中与《观经》记述相符且能解释的,附有如 “1.日想观”“2.水想观”等各观的编号。而用《观经》无法解释的图像,则用 a~l加以区别。各图例中绘有该图像的就标为未绘出的则为空格。但也有些图像无法确定其为第几观,这种情况则标“△”。
  “5.宝池观”又称“八功德水观”,据经文所述,宝池需分为8个划分, 但未被画出8个划分或从前后画面及其位置来看可以认定为宝池观的即标为“ 〇”。另外,“8.像观”和“ 9.真身观”的观想对象都是佛,从图像上难以区别,故将其归于一类,若画的是坐佛,则可视为是其中的某一观。同样,关于“10.观音观”和“11.势至观”,也采用同种方法。关于“14.上辈观” “15.中辈观”“16.下辈观”即三辈往生中,除了上辈和中辈用菩萨来表现、 下辈用莲苞表现(莫高窟第201窟北壁)外①也有三辈均以莲苞表现的情况(莫高窟第129、44窟)②,如此,若在画面下部连续以三个画面来表现的,则视为三辈往生。像这种难以归于一类图像,很难判断其是属于第几观的图像。因此,这些表还很不成熟,这种情况也是由这些图像绘制时的模糊性造成的。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