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吐蕃统治对民族美术交融的催化作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110
颗粒名称: 四、吐蕃统治对民族美术交融的催化作用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2
页码: 169-170
摘要: 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壁画绘制水平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在曹氏归义军时期,沙洲不仅出现了民间的“画行”,还建置了隶属官府的“画院”。 这种规模的形成是以吐蕃统治时期的发展为铺垫的。沙洲手工业和商业中“行”的建置,从已知史料中记载可上溯到盛唐时期。而“画行”作为手工业中的一类,在沙洲见于五代曹氏归义军时期,应该至少可以上溯到吐蕃统治敦煌晩期“画行”可能有了萌芽状态,绘事尤为繁盛。S.3929《节度押衙董保德建造兰若功德颂》的文稿中提到,“厥有节度押衙知画行都料董保德等……手迹及于僧瑶,笔势邻于曹氏……”董保德的画艺可与南朝的名画家张僧繇和北齐以“曹衣出水”著称的曹仲达的水平相仿。可从此记载上推到中唐时期,这种高超的绘画技艺已经具备,来自中亚曹仲达的画风也由来自粟特的画工、画匠渗透在敦煌美术中。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壁画绘制水平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在曹氏归义军时期,沙洲不仅出现了民间的“画行”,还建置了隶属官府的“画院”。 这种规模的形成是以吐蕃统治时期的发展为铺垫的。沙洲手工业和商业中“行”的建置,从已知史料中记载可上溯到盛唐时期。而“画行”作为手工业中的一类,在沙洲见于五代曹氏归义军时期,应该至少可以上溯到吐蕃统治敦煌晩期“画行”可能有了萌芽状态,绘事尤为繁盛。S.3929《节度押衙董保德建造兰若功德颂》的文稿中提到,“厥有节度押衙知画行都料董保德等……手迹及于僧瑶,笔势邻于曹氏……”董保德的画艺可与南朝的名画家张僧繇和北齐以“曹衣出水”著称的曹仲达的水平相仿。可从此记载上推到中唐时期,这种高超的绘画技艺已经具备,来自中亚曹仲达的画风也由来自粟特的画工、画匠渗透在敦煌美术中。
  随着从化乡的消失,粟特人或亡走他处,或分散与汉人及其他族人杂居。这就使其婚姻关系发生较大变化,由族内婚向族际婚发展。上海藏敦煌本《唐定兴等户残卷》两处铃有“河西支度营田使印”据学者研究系吐蕃统治时期的文书。上载唐定兴等户,涉及康、石、曹、贺、安、史等昭武九姓12户,在这12户中属于胡汉或胡胡通婚关系者13对。
  由于吐蕃统治者推行民族同化政策,不仅改变了汉族人的风俗,同时也改变了包括粟特人在内的其他民族的风俗,促使粟特裔民与汉族及其他族人的界限逐渐消失,加速了民族融合以及粟特美术与当地美术的融合。
  很明显,中唐吐蕃时期的莫高窟,联珠纹十分罕见,几近消失。而宝相花、团花则被大量使用,取代了原本联珠纹的位置。我们见到莫高窟第 158窟中在团花中的联珠绶带雁纹的变体正是民族美术融合的写照。可见,这种变化与粟特人在当地的身份变化有关。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