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
唯一号: | 290120020210003110 |
颗粒名称: | 四、吐蕃统治对民族美术交融的催化作用 |
分类号: | K879.214-53 |
页数: | 2 |
页码: | 169-170 |
摘要: | 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壁画绘制水平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在曹氏归义军时期,沙洲不仅出现了民间的“画行”,还建置了隶属官府的“画院”。 这种规模的形成是以吐蕃统治时期的发展为铺垫的。沙洲手工业和商业中“行”的建置,从已知史料中记载可上溯到盛唐时期。而“画行”作为手工业中的一类,在沙洲见于五代曹氏归义军时期,应该至少可以上溯到吐蕃统治敦煌晩期“画行”可能有了萌芽状态,绘事尤为繁盛。S.3929《节度押衙董保德建造兰若功德颂》的文稿中提到,“厥有节度押衙知画行都料董保德等……手迹及于僧瑶,笔势邻于曹氏……”董保德的画艺可与南朝的名画家张僧繇和北齐以“曹衣出水”著称的曹仲达的水平相仿。可从此记载上推到中唐时期,这种高超的绘画技艺已经具备,来自中亚曹仲达的画风也由来自粟特的画工、画匠渗透在敦煌美术中。 |
关键词: |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