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莫高窟第158窟粟特人的题记与图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103
颗粒名称: 1.莫高窟第158窟粟特人的题记与图像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3
页码: 161-163
摘要: 莫高窟第158窟为吐蕃统治晩期前段的公元9世纪初至939年左右①修建。在洞窟内所存中唐供养人画像有两处,其中一处于甬道北壁画供养比丘2身、吐蕃装男供养人1身,其中西向第1身题名“大番管内三学法师持钵僧宜”以及窟室北壁藏文题记“赞普”推测,该窟建筑于吐蕃时代晩期②,是中唐吐蕃统治时期的代表窟。沙武田先生认为该洞窟极有可能是粟特人安氏营建的功德窟③;甬道南壁画中唐供养比丘4身。作为粟特人功德窟,雨道比丘像和蕃装供养人画像中,应有九姓胡人。在中唐供养人像中,僧人供养多于世俗人,这与吐蕃统治时期佛教成为人们的避难所④有关。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莫高窟第158窟为吐蕃统治晩期前段的公元9世纪初至939年左右①修建。在洞窟内所存中唐供养人画像有两处,其中一处于甬道北壁画供养比丘2身、吐蕃装男供养人1身,其中西向第1身题名“大番管内三学法师持钵僧宜”以及窟室北壁藏文题记“赞普”推测,该窟建筑于吐蕃时代晩期②,是中唐吐蕃统治时期的代表窟。沙武田先生认为该洞窟极有可能是粟特人安氏营建的功德窟③;甬道南壁画中唐供养比丘4身。作为粟特人功德窟,雨道比丘像和蕃装供养人画像中,应有九姓胡人。在中唐供养人像中,僧人供养多于世俗人,这与吐蕃统治时期佛教成为人们的避难所④有关。
  莫高窟第158窟南北壁分别画十大弟子举哀图和各国国王举哀图, 弟子都穿同样的袈裟,以各自不同的姿态痛不欲生地哀悼释迦的涅槃。其中有两身弟子手持一箱形物,双膝跪地以头抵箱顶礼膜拜(图1、2)。刘永增先生有文章论述此箱形物为祆教纳骨器⑤。在粟特民族祆教葬仪中纳骨器的出现是锁罗亚斯德教在粟特等中亚地区的本土化。其中各国王子举哀,有割耳、刺腹等行为,这也是中亚民族特有的哀悼习俗。由此可见,粟特九姓胡人积极参与敦煌社会佛教石窟艺术活动,将自己的信仰带人敦煌美术中。
  在纹饰上的粟特元素,可在莫高窟第158窟彩塑浬槃佛头下半圆形物表面彩画图案中找到。每一朵团花中一圈联珠,中间云形物上立雁,脖系绶带,衔一串珠子(图3)。这种立雁联珠纹样在新疆克孜尔石窟第60 窟中(图4)、粟特地区的瓦拉赫沙古城址壁画中有类似纹样(图5)。只是这里融人了唐代装饰元素——团花。与团花结合的衔绶带鸟图案在莫高窟第361窟(中唐)也有出现(图6),只是少了联珠圈。莫高窟第361窟图案中联珠的缺失,正可看到一个粟特美术元素逐渐退场的过程。这也许可以说明粟特画匠越来失去了自由,身份地位发生了重大改变。

附注

① 樊锦诗、赵青兰《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壁画分期研究》,《敦煌研究文集•石窟考古篇》,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② 刘永增《莫高窟第158窟的纳骨器与粟特人的丧葬习俗》,《敦煌研究》2004第2期。 ③ 沙武田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与粟特人关系考》,《艺术设计研究》2010年第1、2期。 ④ 沙武田《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考察》,《中国藏学》2003年第2期。 ⑤ 刘永增《莫高窟第158窟的纳骨器与粟特人的丧葬习俗》,《敦煌研究》2004年第2 期。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