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吐蕃统治敦煌前期石窟壁画中粟特人的痕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098
颗粒名称: 一、吐蕃统治敦煌前期石窟壁画中粟特人的痕迹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3
页码: 158-160
摘要: 一、吐蕃统治敦煌前期石窟壁画中粟特人的痕迹本文章内容包括: 1.魏晋时期敦煌壁画中的粟特装饰元素。 2.隋和唐初敦煌壁画中的纹饰。 3.吐蕃统治敦煌前期粟特人的活动。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1.魏晋时期敦煌壁画中的粟特装饰元素。
  在莫高窟第 272、275、257、263、435、43、249、285、428 等窟的十六国至北朝的壁画中,多见红色地仗。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莫高窟第285窟,诸天描绘在红色地仗之上。这种装饰在粟特壁画中也常见,瓦拉赫沙的红厅壁画为嚈哒时期,以红色地仗知名于世。片治肯特XVI遗址10室所出公元7~8世纪宴饮图,亦有红色地仗。可见红色地仗在公元5~8世纪的中亚壁画中很流行,并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装饰或许与崇拜火与光明的祆教意识有关' 红色地仗虽在其他地方古代绘画中也存在, 但经粟特化改造后顺应丝绸商路交通之便利,这种美术形式应该是粟特画匠带人敦煌美术中的。
  2.隋和唐初敦煌壁画中的纹饰。
  联珠纹样通常被认为是流行于波斯萨珊时期的一种编织纹样,这种纹样的来源似乎可以追溯到更早的两河流域的亚述时代的印(纹)章式美术气联珠纹样也一度在中亚地区流行,在伊朗的塔克伊——波斯坦(Taq-I Bostan)遗址的浮雕中,人物身穿的棉袍上有联珠纹样,圆圈内刻有鸭子或鸟作为装饰。公元5~8世纪的粟特古遗址发现的壁画、金银器、织物等美术品中大量出现这种纹样。然而在公元6~7世纪敦煌隋和唐初的石窟壁画中联珠纹也广泛流传,其多出现在隋代石窟脊柱、藻井四周、龛沿等壁画中以及雕塑人物彩绘的衣服上。例如,隋代和唐初的莫高窟第63、 278,282、388、389、244、390、394、401、404,406,397、283、273、381、375、420 等窟中壁画有联珠纹边饰作为画幅的间隔。这种作为分隔情节画面的边线使用的联珠纹装饰是粟特的片治肯特、阿弗拉西阿勃等古城址壁画中的典型样式。
  另外,以连续的圆珠组成环形,内饰动、植物或人物样式的所谓印章式图案,出现在莫高窟第420窟西壁壁龛内左右胁侍菩萨长裙上,绘有青地白珠狩猎纹;莫高窟第427窟彩塑菩萨的服饰上有联珠圈纹;莫高窟第 402,424窟的壁龛沿画飞马联珠圈纹连续的长条纹饰;莫高窟第277窟西壁龛沿对马联珠纹长条边饰,对马之间有忍冬花叶纹。同样在7世纪的阿弗拉西阿卜的壁画中,人物身穿的锦袍上亦有联珠禽鸟纹和有翼立马的联珠纹。这种联珠纹和发现于埃及的Antinoe的有翼立马的联珠纹如出一辙,可见它们出自同一原典Л旦在公元5~8世纪粟特壁画中体现出粟特民族流行尚武精神的主要题材就是这些翼马、斗兽的主题,是粟特美术风格化的反映。公元5~6世纪的巴拉雷克宴饮图中,贵族身披的锦袍上还有联珠胡人头像纹样,有联珠野猪头纹样。从文化传播路线看,在粟特地区流行的这类纹饰也直接影响到了敦煌的这种装饰风格。
  对莫高窟中的联珠纹样做过系统分析的有:薄小莹先生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将莫高窟中出现的联珠纹分为五式①,并分析其演变反映出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的进程;关友惠、姜伯勤等先生也就此做过源流方面的考证。
  关于联珠纹样的内涵,法国艺术史家格鲁塞认为其与琐罗亚斯德教有关②,姜伯勤先生也曾著文论述联珠猪头纹与琐罗亚斯德教信仰的关系。在敦煌石窟中这些与粟特有关的纹饰反映了粟特画匠信仰的表露。较为明显的是隋代莫高窟第244窟壁画中誐尼沙有日月型头饰;莫高窟第 420窟西壁南侧菩萨像,中间1尊有日月型头饰;莫高窟第401窟西壁龛内北侧右第1尊菩萨亦有日月型头冠。这种日月型头冠的装饰是粟特人信仰的祆教对太阳的崇拜或来自密特拉(Mithra)的光明崇拜。
  3.吐蕃统治敦煌前期粟特人的活动。
  从北朝开始,粟特人就因贸易经常游走于河西地区。斯坦因1907年在敦煌以西烽火台所发现的几件粟特文书信,被多位学者论证为书写于公元4世纪左右,这也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粟特文书,为早期粟特人在敦煌地区的活动留下了佐证。当时,敦煌的粟特人就散居各乡,直到吐蕃占领前夕,从化乡的建立使大批粟特人聚居在此,当然,其他各乡也仍居住着为数不少的粟特人,这在敦煌文书中也都有记载。池田温先生在《8 世纪中叶敦煌的粟特人聚落》一文中详尽研究并展现了敦煌粟特聚落的生活状况。他们为了经商,为参与到当地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上层民众到下层工匠,以各种身份融人社会中,包括敦煌佛教石窟艺术的建设中。
  隋代敦煌壁画中的粟特美术元素的大量出现,也与粟特人参与当地佛教活动有关。隋代敦煌寺院高僧中有粟特人后裔。《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感通下》“智嶷传”曰:“释智嶷,姓康,本康居王胤也。”释智嶷为粟特人后裔,他在敦煌时正是敦煌莫高窟粟特风格流行时。像他这样在敦煌的粟特僧人,和受雇于寺庙中在粟特故地就从事壁画绘制的工匠,以其特有的思想与技艺服务于石窟寺的营建中,有些甚至参与设计,这从联珠纹边饰的构图形式的出现不难看出。更甚者有滲透到具体的装饰图案绘制和用线涂色工作中,以不同方式留下了他们带有本民族风格的审美趋向,以至于深刻影响到敦煌美术的繁荣、交流与发展。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