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供养人与传供法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092
颗粒名称: 三、供养人与传供法会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5
页码: 147-151
摘要: 首先,莫髙窟第361窟供养人像列前为何特意留下空白?如果仅仅只考察莫高窟第361窟,这个问题就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但结合莫高窟第 386窟之后,这个问题就很明白了。莫高窟第386窟供养人像列前方陈列了七宝、宝幢等大型的供宝,同样的,第361窟这块空白原来也应具有这一功能。也就是说,莫高窟第361窟佛坛前300.00×77.00厘米地面的空间原来是用于陈列法会中较大或较重要供器的,南北两壁在此处留有空白, 表示这些供品原来是以实物陈列形式出现的,所以不需要人画,也可能会根据不同法会的实际情况调整供器的种类,所以无法人画。 其次,供养人手中的持物有何特定含义?为首的高僧都一手持长柄香炉,另一手拈香或添香,以这样的动态出现。一般来说,这可以表示法会即将开始,法会大多都是以燃香开始的。供养佛、菩萨的物品,在佛教中称为供具或供物,“有六种:花、涂香、水、烧香、饭食和长明灯,依次表示布施、 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后随着佛教的发展,供具也不仅限于这六神”①。莫高窟第361,386窟供养人手中持物主要是以香、花为主, 说明他们所持主要为供品,而第14窟表层宋代供养人手中所执杖、拂是僧人日常用品的“比丘十八物”类,这是两类供养人的明显区别。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首先,莫髙窟第361窟供养人像列前为何特意留下空白?如果仅仅只考察莫高窟第361窟,这个问题就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但结合莫高窟第 386窟之后,这个问题就很明白了。莫高窟第386窟供养人像列前方陈列了七宝、宝幢等大型的供宝,同样的,第361窟这块空白原来也应具有这一功能。也就是说,莫高窟第361窟佛坛前300.00×77.00厘米地面的空间原来是用于陈列法会中较大或较重要供器的,南北两壁在此处留有空白, 表示这些供品原来是以实物陈列形式出现的,所以不需要人画,也可能会根据不同法会的实际情况调整供器的种类,所以无法人画。
  其次,供养人手中的持物有何特定含义?为首的高僧都一手持长柄香炉,另一手拈香或添香,以这样的动态出现。一般来说,这可以表示法会即将开始,法会大多都是以燃香开始的。供养佛、菩萨的物品,在佛教中称为供具或供物,“有六种:花、涂香、水、烧香、饭食和长明灯,依次表示布施、 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后随着佛教的发展,供具也不仅限于这六神”①。莫高窟第361,386窟供养人手中持物主要是以香、花为主, 说明他们所持主要为供品,而第14窟表层宋代供养人手中所执杖、拂是僧人日常用品的“比丘十八物”类,这是两类供养人的明显区别。
  莫高窟第361窟南、北两壁第3身供养人,也就是位于三侍者中间的那位侍者,都捧着一个长方形的盒。一般来说,此类盒中可按需要放置各类供品,莫高窟第361窟盒中物品较为模糊,但仍隐约可见其中似乎盛放了瓶形的香宝子和花,可能与莫高窟第196窟甬道绘制的供养人所捧方盒内的物品一样。莫高窟第361窟南壁西起第7身供养人所捧的器物看上去很像香炉或香宝子(图5),但笔者认为它可能是套碗。此类供器在法门寺曾有实物出土,标本FD5:069鎏金银羹碗子,由盖、碗、圈足三部分组成(图6 ),“盖面高隆,呈半球形,盖顶有智慧珠捉手,其下有仰莲瓣座。 座周围有四朵如意卧云,云头与花瓣镂空,以便羹汤香味逸出。盖有立沿与碗扣合,碗外壁为两层仰莲瓣。其下有卷荷高圈足,足面錾刻荷叶叶脉”①。 从外观来看,莫高窟第361窟南壁西起第7身供养人所捧的器物与法门寺的这件套碗非常相似,也应属于汤水供养所用供器。南壁西起第8身供养人所捧物为珊瑚诸宝,应为琉璃、珊瑚等佛教七宝之类,也是常见的供物。
  莫高窟第386窟北壁西起第2、3身供养人手中执扇、杖而非供品,主要为了表现他们的身份为侍者比丘,体现第1身供养人最尊的地位。侍者是一种佛教僧职,一般指为寺院住持(方丈)服务的执事僧,“据《百丈清规》卷四,有烧香侍者(住持上堂说法、做法事时为之烧香、记录法语)、书状侍者(代住持写往复书信文翰)、请客侍者(为住持接待宾客)、衣钵侍者 (掌住持资财并为顾问)、汤药侍者(掌住持衣食)等”①。因此,这两身侍者比丘是替上座比丘执持日常用品的,所以没用捧供物。
  通过以上两点,即供养人像列前陈列供物与供养人手捧香、花等供物的特点来看,莫髙窟第361、386两窟的供养人可能都是在进行法会的“传供”仪式。传供,各家解释略有出入:(仪式)于佛坛传送供物之仪式也。原为禁中大法会所行之仪式、后禅门亦有此式。《大鉴清规•佛诞生》曰:“住持至。烧香一炷。大展三拜。不收坐具。侍者一班。进卓排立传供。”《敕修百丈清规•圣节》曰:“住持上茶汤。上首知事递上。”②又作奠供、供速、 递供。即捧执供物,由数人次递传送至祖师像前。我国一般称“递上”或“供递”。系于大法会时所行③。简而言之,传供就是捧执供物,由数人次递送至佛或祖师像前。这种法会形式一直延续到了现在,甚至被称为“以最高的礼仪供养”,在现在的大陆地区以为佛菩萨传供为主,在台湾地区则多是为祖师和圆寂的师父传供。
  传供的具体形式,《百丈清规证义记》所载“开山祖忌”可供參考: 凡遇本寺开山老祖忌及历代祖忌,知客预先一日,通白住持已,即挂牌。(牌云)明日恭逢某祖忌,曰:大众师是晚明早课毕,闻钟声,齐诣像前顶礼,午梆上供。
  侍者于影堂,悬某祖像,随报供献。凡果菜,须一二品随时者,所谓荐其时食也。设香烛茶供。晚课毕鸣钟三下,众集像前。
  住持拈香献茶,拜已。维那呼展具,礼祖三拜。收具云,顶礼尚尚。 礼毕回堂。或有礼诵佛事,维那与知客预请诸师。悬牌已,通知殿主,铺设经坛。
  次日早课毕,礼仪同前。唯开山祖、及嗣法师,午前上堂,余但上供而已。午梆上供,众集。住持问讯、拈香,维那举香赞已。随举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众接弥陀经。候住持三拜将毕,首座、西堂先至住持两边侧站,次两序执每边站六人。原班上下,近前半步,站齐。首座、西堂、住持三人八字式跪下,知客二人侍立像傍。次第料理,接传供献。先茶次筋,自东班序首,一一挨次传至首座。首座端捧送住持,住持举兽已,递于西堂。一一挨次, 传至西班序首,交于知客安摆。其菜、汤、点、饭,悉照方丈斋欵。 摆齐,两边起立归位,候住持八拜毕。弥陀经方完,诵呪,及念佛百声竟。住持拈香,说法已,维那白祭文,举赞(文赞随名家所撰, 兹不备)。待住持奠茶,拜已赞毕。维那呼展具,大众礼祖三拜。拜毕,呼顶礼和尚。礼毕,呼起具,各回本处。此唯开山、中兴、嗣法、 受业(即剃度师)之礼。其余诸祖,不设坛讽经,不一一跪献供,但上供奠茶而己。然此影堂,须有功本寺,及以法住持者,方许入位,受大众礼拜,非同等闲。其忌辰单,客堂、库房、维那、祖侍各贴一纸,庶不有误。① 其中,“拈香献茶”“接传供献”正是对“传供”最形象的描述。高窟第 361、386窟供养人像列为首的僧人姿态即为“跪炉”(图7),“跪于炉前拈香之谓,通常行之于圣节、国忌或祖师之忌日”。《敕修百丈清规》“上祝釐章圣节条”载有跪炉行仪之作法,“于法会进行时,两序分班对立,住持乃就跪,其后知客跪进手炉,侍者跪进香盒。至维那白佛宣疏毕,知客复跪接炉,住持始收坐具”①。由首座法师“拈香”,其他供养人手中的供物是为了依次“接传供献”,而大型的供物则是预先放置到最前方陈列。因此,可以确定,莫髙窟第361、386两窟供养人所体现的新特征是因为这些供养人不是普通的出资人或供养者,而是某次传供法会的参与者。

附注

①任继愈《佛教大辞典》第779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①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门寺博物馆、宝鸡市文物局、扶风县博物馆《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第113页,彩版四十六、四十七,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① 杜继文、黄明信《佛教小辞典》第54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②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第1193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 ③ 慈怡《佛光大辞典》(6)第5389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①怀海集编、仪润说义《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四,《续藏经》第11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 1977 年。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