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386窟介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088
颗粒名称: 莫高窟第386窟介绍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1
页码: 142
摘要: 莫高窟第386窟为初唐开凿,中唐重修甬道与主室;于甬道南、北壁分别绘如意轮观音与不空绢索观音各一铺;于主室西壁龛外南、北侧画菩萨,南壁中部西起绘《阿弥陀经变》《弥勒经变》,北壁中部西起绘《药师经变》《天请问经变》;东壁门上绘《千手千眼观音变》,门南绘《文殊变》、门北绘《普贤变》。此外,中唐时,此窟的南、北、东三壁下部,均绘制了供养人像。在南、北两壁供养人像列的前部,绘制了主要由七宝组成的供宝,长约 128.00厘米,从经变画下部边界距地面约45.00厘米。所有供养人以西为上首,分成南壁和东壁门南、北壁和东壁门北两列,主要供养人多采用胡跪姿态,其中南壁和东壁门南者多左膝竖起,北壁和东壁门北者多右膝竖起,侍者则采用站立姿态。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莫高窟第386窟为初唐开凿,中唐重修甬道与主室;于甬道南、北壁分别绘如意轮观音与不空绢索观音各一铺;于主室西壁龛外南、北侧画菩萨,南壁中部西起绘《阿弥陀经变》《弥勒经变》,北壁中部西起绘《药师经变》《天请问经变》;东壁门上绘《千手千眼观音变》,门南绘《文殊变》、门北绘《普贤变》。此外,中唐时,此窟的南、北、东三壁下部,均绘制了供养人像。在南、北两壁供养人像列的前部,绘制了主要由七宝组成的供宝,长约 128.00厘米,从经变画下部边界距地面约45.00厘米。所有供养人以西为上首,分成南壁和东壁门南、北壁和东壁门北两列,主要供养人多采用胡跪姿态,其中南壁和东壁门南者多左膝竖起,北壁和东壁门北者多右膝竖起,侍者则采用站立姿态。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