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维摩诘经变》吐蕃赞普礼佛图的绘制及其意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080
颗粒名称: 3.《维摩诘经变》吐蕃赞普礼佛图的绘制及其意义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2
页码: 136-137
摘要: 莫高窟第359窟还有一现象值得注意,东壁《维摩诘经变》中画吐蕃赞普礼佛图。 有人可能会疑问:为什么作为对吐蕃统治持抵触情绪的粟特人要在洞窟中画上吐蕃的赞普像呢?这岂不是为吐蕃统治歌功颂德? 其实不然,在这里画上吐蕃赞普礼佛图,实属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维摩诘经变》的一大特征,其始作俑者并非莫高窟第359窟的功德主,早在此前的莫高窟第231(阴家窟)、237、159(张家窟)窟就已出现,作为同时期的洞窟,约定俗成,第359窟也就不得不画上赞普像。毕竟时代的现实不可抗拒。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莫高窟第359窟还有一现象值得注意,东壁《维摩诘经变》中画吐蕃赞普礼佛图。
  有人可能会疑问:为什么作为对吐蕃统治持抵触情绪的粟特人要在洞窟中画上吐蕃的赞普像呢?这岂不是为吐蕃统治歌功颂德? 其实不然,在这里画上吐蕃赞普礼佛图,实属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维摩诘经变》的一大特征,其始作俑者并非莫高窟第359窟的功德主,早在此前的莫高窟第231(阴家窟)、237、159(张家窟)窟就已出现,作为同时期的洞窟,约定俗成,第359窟也就不得不画上赞普像。毕竟时代的现实不可抗拒。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前面对洞窟功德主与粟特人名僧“法匠石公”的关系推测能够成立,则又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石公的影响,要画上《维摩诘经变》,则当时传统的赞普像也就不能不画了。
  如果我们再换个角度思考,这样做的现实意义也很强:一是从表面上表达对吐蕃统治的服从,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像阴嘉政功德窟的营建即是代表,学界研究很多;同时也有为洞窟供养像中唐装的出现作掩饰的意义,正可谓是阳奉阴违。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