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男供养像吐蕃装的分类及其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067
颗粒名称: 2.男供养像吐蕃装的分类及其特点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2
页码: 126-127
摘要: 莫高窟第359窟西壁、北壁、东壁门北下的男供养群像中着吐蕃装的诸人物,从服饰特征、装饰形式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前面数身较为清晰的人物头饰判断,均头戴用红色或浅红色, 间有灰白色头巾裹成的“绳圈冠”,系于脑后;分于面颊两边的头发扎成髻,垂于耳际,末梢饰一绿色宝石(又似耳坠类饰品)。面部是否有吐蕃本地的“赭面妆”习俗,由于掉色,不清,存疑。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莫高窟第359窟西壁、北壁、东壁门北下的男供养群像中着吐蕃装的诸人物,从服饰特征、装饰形式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前面数身较为清晰的人物头饰判断,均头戴用红色或浅红色, 间有灰白色头巾裹成的“绳圈冠”,系于脑后;分于面颊两边的头发扎成髻,垂于耳际,末梢饰一绿色宝石(又似耳坠类饰品)。面部是否有吐蕃本地的“赭面妆”习俗,由于掉色,不清,存疑。
  (2)服饰可分两种类型。
  第一类:属典型的吐蕃装。内穿交领衣,外被白色大翻领对襟长袍,饰绿边云肩,下半身开衩,显露加绣绿色缘边的裤子;长袍直袖长短不一,右侧短,左侧长,下垂至于膝下委地,形成左衽穿法;袖边饰似花边一圈,或为虎皮饰;腰系带,上是否有饰物不清;足蹬皮靴。代表为莫高窟第359窟北壁第5、9、15身人物像(图 14)。
  第二类:属受唐装影响的蕃装。内穿交领衣,外穿红色或白色间有灰色小翻领(绿色)长袍(对襟或斜襟则不清),下半部或开衩或不开衩,直袖,袖无饰,腰束革带。此类袍衣如果没有小翻领则完全是唐装男像常服圆领袍衣,明显地表现出受唐代服饰影响的因素。这种现象的出现,当是吐蕃自文成公主人藏以来,长时期内受汉文化影响所致①,代表为西壁最后1身(白色开衩长袍)(图15),北壁第1身(红色不开衩长袍)、3身(白色不开衩长袍)、4身(红色开衩长袍)、10身(白色开衩长属此类蕃装,但是又有云肩装饰。
  (3)个别像腰佩蹀躞七事,其中北壁第5、9、15身典型吐蕃装人物像最为明确,其余不清,但受唐装影响的服饰人物像中似无此装饰。这一发现颇为重要,因为对吐蕃人佩七事装饰,虽然按照其民族特性与服饰影响和渊源关系,吐蕃服饰中当有此饰物,但长期以来除在敦煌壁画赞普礼佛图之外,在供养人画像没有看到,因此可补此方面之空白。
  (4)从服饰的颜色上分,考虑到变色的因素,总体可分为白色、红色、灰色三大类。其中白色为典型的吐蕃装,红色与灰色为受唐装影响的蕃装。
  (5)从排列方式看,一般是着红色衣与着白色衣者相间,前排为红色衣者后面跟随1~3身白色衣者,越往后着红色衣者越少,表现出,体上白色衣更多的特征,与我们在《维摩诘经变》吐蕃赞普礼佛图壁画中看到的赞普等多穿白色长袍的一致。说明吐蕃人尚白的风俗。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