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莫高窟 第359窟供养像的排列表现出严格的辈分次递与供养的先后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058
颗粒名称: 3.莫高窟 第359窟供养像的排列表现出严格的辈分次递与供养的先后关系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2
页码: 120-121
摘要: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洞窟供养群像之间的内在联系,新释读的供养人题名,结合供养人画像排列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洞窟供养群像之间的内在联系,新释读的供养人题名,结合供养人画像排列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依据。
  我们知道,敦煌洞窟中出现的供养人画像题名内容的书写,发展到唐代,均要表明各自与窟主的辈分关系,像有“窟主”“施主”“祖父”“母”“父” “叔”“伯僧”“叔僧”“兄”“弟”“姊”“妹”“兄僧”“弟僧”“姊(妹)尼”“女”“女尼”“男”“男僧”“侄男”“侄僧”“新妇”“男新妇”“侄男新妇”“侄女”“侄尼” “孙”“孙女”“孙僧”“孙尼”等,在已经亡故的人前加写“亡”“故”等相应的字样①。在洞窟具体排列过程中,是按照辈分的先后层次依次排列,窟主、 施主也不能例外,他们往往会出现在供养像的中间位置,即是这种原因所致。
  如此,由前录莫高窟第359窟供养像题名可以看到,男供养像中有“男”“侄男”,女像中有“新妇”“女”“孙”,则说明其分别是窟主的儿子、姑娘、侄子、儿媳妇、侄媳妇,其次有孙子、孙女辈。至此,至少表明这些供养人群像中有窟主家族三代人的存在。
  非常有意思的是,仔细观察这些供养人画像,会发现在供养群像的僧尼组、男组、女组中,人物的排列越往前越高大,占据壁面空间越大,越往后人物越小,占据壁面空间越小,排列越来越紧密,以至于到了东壁门两侧位置,空间紧密,排列颇显杂乱,有大有小。由门南侧的女像题名可知, 这两组人物属窟主的孙辈,属洞窟中最低一级的家族成员,因此排列不那么讲究,也没有那么严肃了。这反映出画工艺术家们对社会生活的深切体会,与独特的艺术处理手法。
  具体的辈分区别,也似乎反映于画像在壁面的空间位置与人物画像的大小关系中。如女像南壁下倒数第3身蕃唐混合装女像,题记反映为窟主“孙女”辈,该像前面可知的题名均为“女”(姑娘)辈或“新妇”(儿媳妇),排列也规则整齐。但其前最后两身突然变小,到该像处又突然变大,其后又变较小,且越来越杂乱紧密。即使该像本身也没有大到如南壁前排诸身女供养像的大小,这似乎说明从该像开始即是窟主孙女辈们的供养群像。 画工们以这种微妙的变化来处理供养像的相互关系,颇有意味。
  从敦煌供养像男女对应关系规律可知,其多为夫妇对应组合。那么可以认为南壁出现“新妇”字样的诸女像,当与北壁诸“男”“侄男”供养像对应为夫妇关系。

附注

①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文物出版社,1986年。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