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现较为独特的僧尼供养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056
颗粒名称: 1.出现较为独特的僧尼供养像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1
页码: 119
摘要: 洞窟男女像分别是由7身僧尼作为前导而整体出现在洞窟中。由僧人作为引导是敦煌石窟供养像的基本特征之一,而且这一特征自始至终出现和保留在洞窟壁画中。但是到了晚唐五代宋归义军时期,随着归义军政权成为瓜沙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在归义军节度使张、曹等大家族的功德窟中,僧人引导的位置让位于节度使等归义军统治者,世俗政权凌驾于宗教信仰之上,正是这一时期敦煌地区社会的基本历史状况。事实上,这一现象早在莫高窟第130窟(盛唐)甬道晋昌郡太守乐廷瓌夫妇供养像中就出现了,反映出对于历代统治者而言,宗教信仰其实是他们的附属精神需要,并不能使之完全独立,更不能高于世俗政权之上,这又是中古时期佛教的基本社会地位与历史状况。历史上虽因个别皇帝个人的喜好,而使得佛教在某一时间段地位大涨,高僧大德与皇帝平起平坐,但毕竟只是昙花一现,且往往又被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所打击,使得佛教走向低谷,著名的 “三武灭佛”即是血的教训。而像莫高窟第323窟(初唐)南壁所反映的如隋文帝等跪听高僧行法讲佛的事迹与现象,多是佛教为了自身的需要而编纂附会之说。因此莫高窟第359窟僧人较多集体出现在男女供养像前的形式,一则表明到中唐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供养像仍在延续之前的传统模式,严格地把僧人画在了世俗人的前面,而使得这些功德主们的供养关系更加符合佛教法事仪式,表现出洞窟供养的严肃性;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该洞窟的功德主们仍属一般的中下阶层,地位不会太高,至少不会是地方最高的统治者阶层。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洞窟男女像分别是由7身僧尼作为前导而整体出现在洞窟中。由僧人作为引导是敦煌石窟供养像的基本特征之一,而且这一特征自始至终出现和保留在洞窟壁画中。但是到了晚唐五代宋归义军时期,随着归义军政权成为瓜沙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在归义军节度使张、曹等大家族的功德窟中,僧人引导的位置让位于节度使等归义军统治者,世俗政权凌驾于宗教信仰之上,正是这一时期敦煌地区社会的基本历史状况。事实上,这一现象早在莫高窟第130窟(盛唐)甬道晋昌郡太守乐廷瓌夫妇供养像中就出现了,反映出对于历代统治者而言,宗教信仰其实是他们的附属精神需要,并不能使之完全独立,更不能高于世俗政权之上,这又是中古时期佛教的基本社会地位与历史状况。历史上虽因个别皇帝个人的喜好,而使得佛教在某一时间段地位大涨,高僧大德与皇帝平起平坐,但毕竟只是昙花一现,且往往又被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所打击,使得佛教走向低谷,著名的 “三武灭佛”即是血的教训。而像莫高窟第323窟(初唐)南壁所反映的如隋文帝等跪听高僧行法讲佛的事迹与现象,多是佛教为了自身的需要而编纂附会之说。因此莫高窟第359窟僧人较多集体出现在男女供养像前的形式,一则表明到中唐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供养像仍在延续之前的传统模式,严格地把僧人画在了世俗人的前面,而使得这些功德主们的供养关系更加符合佛教法事仪式,表现出洞窟供养的严肃性;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该洞窟的功德主们仍属一般的中下阶层,地位不会太高,至少不会是地方最高的统治者阶层。
  但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莫高窟第359窟男女供养群像前的僧尼分别为7身,如此众多数量僧尼的集体出现,除了应有的引导之外,更多体现出的是僧尼本身的供养含义,那么从这个方面讲,该处14身的僧尼像当与洞窟的功德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即是家族出家为僧者,或是为了专门的法事需要而特意安排。而僧尼各自作7身的对应关系,似有其特定的用意,如果说果真有窟主家族僧尼各7人,则属历史的巧合,但这种可能性太小。因此该处僧尼像所暗含的历史信息仍需作进一步的讨论。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