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洞窟供养人画像基本资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048
颗粒名称: 1.洞窟供养人画像基本资料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4
页码: 110-113
摘要: 莫高窟第359窟为一小型洞窟,方形主室,供养人画像主要位于洞窟四壁下层一圈,以西壁龛下中间供器为中心,分属男女两个群体,前后依次排列, 一直到甬道口。这样就以洞窟主尊与甬道为中轴线,整体形成南北两个供养群像, 其中北侧为男像,南侧为女像,如图所示(图1)。 具体排列关系与内容如下:(1)中轴线北侧供养群像部分(图2)。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莫高窟第359窟为一小型洞窟,方形主室,供养人画像主要位于洞窟四壁下层一圈,以西壁龛下中间供器为中心,分属男女两个群体,前后依次排列, 一直到甬道口。这样就以洞窟主尊与甬道为中轴线,整体形成南北两个供养群像, 其中北侧为男像,南侧为女像,如图所示(图1)。
  具体排列关系与内容如下:(1)中轴线北侧供养群像部分(图2)。
  西壁龛下供器北侧南向比丘7身,作为引导僧,其后排列男供养像2身,计9身。其中第1身为唐装,该身人物形象最大,榜题框为方形,从现有文字和遗迹明确显示题名计5行,窟内其余人物像题名均为1~2行。其后第2身为吐蕃装。
  连接北壁下男供养像,现存共计18身①,最后东北角被后代穿一洞, 供养像残不存,从位置看,至少还应有2~3身。这18身供养像,其中第6 身为唐装,第8身残,从下半身红色不开衩袍的形制分析,有可能也为唐装。
  以上计20身男供养像,人物形象大小与所占据壁面空间,越往后越小型化,人物排列显得越加紧密。
  最后接东壁门北下,存11身。这些像均比较小,且残,多数模糊不清, 但均似着吐蕃装。其中后面有作胡跪姿者。
  (2)中轴线南侧供养群像部分(图3)。
  西壁龛下供器南侧北向比丘尼7身,作为引导尼,其后排列唐装女供养像2身,计9身。
  连接南壁下女供养像,现据遗迹可判断至少有17身,第3身后中间部分被后代穿开一洞,有残题记一方,但供养像不存,另据被破坏的壁面空间计算,大概有3身左右的造像被毁。其中倒数第3身头饰为遮耳髻吐蕃装,服饰为唐装,其余均为初盛唐时期洞窟常见女性,穿唐装,髙腰裙, 直袖衫,帔帛,高发髻,人物略显丰肥之美。
  以上计19身女供养像,与所对应的男供养像一样,人物形象大小与所占据壁面空间,同样是越往后越小型化,排列也显得越紧密,至倒数第 3身吐蕃装像则突然增大。
  最后接东壁门南下,存11身,比较模糊,但均似唐装。
  (3)东壁门上部分。
  除洞窟各壁下的供养人画像以外,另在主室东壁门上有供养像2身 (图4)。中间为一较大的土红色方形榜题碑形框,应为营建洞窟的发愿文内容,文字已不存,长方形束腰壸门底座,宝珠垂幔框形碑首。南北两侧分别为跪于方形壸门矮几上的男女供养像各1身。其中男像头戴软脚幞头,身着圆领红色长袍,腰束革带,上系蹀躞七事,内穿团花衬衣。人物身体颇显肥胖,粗腰,小眼睛,髙额头,高鼻梁,一圈络腮胡须,显得较为浓密,修剪整齐,人物相貌特征极具西域胡人气象。其作胡跪供养状,双手执一长柄香炉。
  对应女像为双膝跪姿,双手执香炉。身着高腰裙,直袖杉,头束云状高发髻,上饰花。人物面部不清,圆脸,小嘴。当为汉人特征无疑。
  男女供养像题记条形框,位于中间愿文碑框两侧,窄条形,蓝底,文字不清。据榜题框大小与面积计算,上写文字不会太复杂,应比较简略。符合初唐、盛唐、中唐洞窟供养像题记常见特征。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