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蕃装非蕃俗——生活场景中的特殊显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040
颗粒名称: 三、蕃装非蕃俗——生活场景中的特殊显现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3
页码: 99-101
摘要: 蕃装人物在敦煌石窟最早出现于榆林窟第25窟《弥勒经变》的“婚礼宴饮图”中(图9)。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这幅画:新婚夫妇均着蕃装,坐在席上的贵客着蕃装,而侍女着汉装;新婚夫妇行的是男拜女辑的汉唐礼。举行婚礼的这幢房子也是汉式建筑。这就说明,在这幢房子里的人,无论是新郎新娘,还是高朋贵友以及傧相侍从,无论着唐装还是着蕃装,他们肯定都不是吐蕃人。 史苇湘先生曾就此事作过精辟而深刻的阐述气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婚礼宴饮图”是反映生活场景的,在本幅《弥勒经变》 中,除此之外,其余生活场景如 “树上生衣”“路不拾遗”等画面人物均着汉装,说明此窟窟主及其建造者都不是吐蕃人。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蕃装人物在敦煌石窟最早出现于榆林窟第25窟《弥勒经变》的“婚礼宴饮图”中(图9)。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这幅画:新婚夫妇均着蕃装,坐在席上的贵客着蕃装,而侍女着汉装;新婚夫妇行的是男拜女辑的汉唐礼。举行婚礼的这幢房子也是汉式建筑。这就说明,在这幢房子里的人,无论是新郎新娘,还是高朋贵友以及傧相侍从,无论着唐装还是着蕃装,他们肯定都不是吐蕃人。 史苇湘先生曾就此事作过精辟而深刻的阐述气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婚礼宴饮图”是反映生活场景的,在本幅《弥勒经变》 中,除此之外,其余生活场景如 “树上生衣”“路不拾遗”等画面人物均着汉装,说明此窟窟主及其建造者都不是吐蕃人。
  莫高窟第154窟有一幅图上是驱赶大象的商人,也不可能是吐蕃人(图10),因为史籍中没有过吐蕃人长途跋涉经商的记载,也没有吐蕃人以大象为运载工具而远涉经商的记载,其应该是来自西域的其他民族的商人。所以这位驱赶大象的蕃装商人即非蕃人,驱象经商亦非蕃俗。
  莫高窟第154窟还有一幅供佛图,两位蕃装女性在奉呈供品(图 11)。从所供食品看,也不可能是吐蕃人,而应该是汉族妇女。因为蕃装女性又手持供盘中所盛馒头样的食品,当时叫蒸饼,是汉人常用之食物。
  之所以这些着蕃装者均不是吐蕃人,是因为画面所反映的生活风情民俗等都不是吐蕃的,而是汉族和其他各民族的生产与生活习俗。这些生活、生产习俗也说明了吐蕃占领时期不光是汉族人要着蕃装,吐蕃占领区的其他民族也不能例外。

附注

①史苇湘《地方因素是研究佛教艺术的起点和基础——兼论榆林窟第25窟壁画》,《敦 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