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普冠饰上略有新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030
颗粒名称: 赞普冠饰上略有新变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2
页码: 89-90
摘要: 赞普和侍从的服饰风格较前述《维摩诘经变》略有新变,主要体现在赞普冠饰上。首服朝霞冠顶部加戴有倒三角形环绕而成的冠饰,既作为装饰,也起到箍紧朝霞冠的作用,这在敦煌壁画诸吐蕃人物中仅此一例。赞普与西侧侍从穿三角形翻领长袍,长袍上均匀分布着团花图案,这在莫高窟第360窟东壁《维摩诘经变》问疾听法图中,赞普身后举曲柄华盖的侍从长袍上亦可看到,但不及此处细致,别窟同类服饰暂未发现。团花图案作为中国传统的服饰图案纹样,是吉祥和圆满的象征,多以对称或重复的形式呈现于传统服饰上,具有典型的汉文化内涵和风格。赞普及侍从长袍上团花图案的出现应是受汉族服饰文化影响,绘制壁画的艺术家,开始尝试从文化层面改变吐蕃赞普翻领长袍的单调式样。在汉人为主体的社会①此处译文上山大峻先生转写为“dtsap0”,汉译为“赞普”。刘永增《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158窟》第33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霍巍先生将此题记转写为:“Bod-Btsan-po”,译为“蕃赞普”。霍巍《突厥王冠与吐蕃王冠》,《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5期。黄布凡、马德两位先生将“며박”译为“赞普”。黄布凡、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第58页,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四位先生之翻译在语义上并无太大差异,此处仅略陈各家之译果。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赞普和侍从的服饰风格较前述《维摩诘经变》略有新变,主要体现在赞普冠饰上。首服朝霞冠顶部加戴有倒三角形环绕而成的冠饰,既作为装饰,也起到箍紧朝霞冠的作用,这在敦煌壁画诸吐蕃人物中仅此一例。赞普与西侧侍从穿三角形翻领长袍,长袍上均匀分布着团花图案,这在莫高窟第360窟东壁《维摩诘经变》问疾听法图中,赞普身后举曲柄华盖的侍从长袍上亦可看到,但不及此处细致,别窟同类服饰暂未发现。团花图案作为中国传统的服饰图案纹样,是吉祥和圆满的象征,多以对称或重复的形式呈现于传统服饰上,具有典型的汉文化内涵和风格。赞普及侍从长袍上团花图案的出现应是受汉族服饰文化影响,绘制壁画的艺术家,开始尝试从文化层面改变吐蕃赞普翻领长袍的单调式样。在汉人为主体的社会①此处译文上山大峻先生转写为“dtsap0”,汉译为“赞普”。刘永增《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158窟》第33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霍巍先生将此题记转写为:“Bod-Btsan-po”,译为“蕃赞普”。霍巍《突厥王冠与吐蕃王冠》,《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5期。黄布凡、马德两位先生将“며박”译为“赞普”。黄布凡、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第58页,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四位先生之翻译在语义上并无太大差异,此处仅略陈各家之译果。
  中,吐蕃人作为统治者,更难以避免在不同程度上被汉族所同化,这也是这一时期多民族互相交融的体现。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