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请问经》成为荐亡追福的四七斋抄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015
颗粒名称: 四、《天请问经》成为荐亡追福的四七斋抄经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4
页码: 73-76
摘要: 归义军时期《天请问经》成为荐亡追福的四七斋抄经并非偶然,实际上在敦煌该经至少在盛唐末、吐蕃统治时期就已与生天思想有关。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归义军时期《天请问经》成为荐亡追福的四七斋抄经并非偶然,实际上在敦煌该经至少在盛唐末、吐蕃统治时期就已与生天思想有关。
  《天请问经》中天之第五问涉及“云何极重苦?云何第一乐”,世尊告曰:“地狱极重苦,无生第一乐。”玄奘弟子文轨注疏“地狱极重苦”时详细地罗列了三大类十九小类地狱的名称以及每类地狱的惨状②,起了一定的威慑、恐吓作用。“无生第一乐”中的“无生”即涅槃,然而涅槃相对比较深奥、抽象,很多高僧大德追求的往往也是往生净土或天宫,如唯识宗高僧玄奘、窥基等都是以兜率天为归宿①。《天请问经》中天针对世间人死后的归属向世尊提问(第七问): 谁能覆世间?世间谁所魅?谁令舍亲友?谁复障生天?世尊告曰: “无智覆世间,世间痴所魅,悭贪舍亲友,染著障生天。”②文轨注疏“谁复障生天”的提问时指出“天之胜报,人之爱乐”,并在注疏世尊的回答“染著障生天”中对三界天即欲、色、无色界天作了区分,文轨曰:天谓二十八天,皆须厌下而得上生。若染著下地,不得生上。 若染著人中五欲,纵情放逸,不肯厌离,不得上生六欲天中。……若染著六天五欲,不得上生色界天中。若染著色天果报,不得上生无色天中。故言“染著障生天’’也。又三乘圣人,名为净天,若染著三界二十八天有漏果报,不得入彼三圣道。故言“染著障生天”也。③很明显,初唐唯识学巨擘玄奘所译《天请问经》中宣扬了生天的思想, 唯识宗门人注疏时对此思想予以了强调。
  来自长安唯识学府西明寺的僧人昙旷、乘恩曾对敦煌及河西唯识学的传播有着较大的影响,上山大峻、姜伯勤、樊锦诗等对此已有详细的论证④,这里不再赘述。据上山大峻研究,昙旷最晚于公元763年到达敦煌, 乘恩也是天宝末避难河西的,咸通四年(863年)其著作《百法论疏钞》被张议潮奏报朝廷。敦煌最早绘制《天请问变》的是完工于大历十一年(776 年)的李大宾窟,位于主室北壁上部,南壁上部与之相对的是《弥勒变》。也就是说,盛唐末敦煌《天请问变》在绘制之初就和《弥勒变》对应,并且两图中都突出了上部的天宫。樊锦诗指出,李大宾窟绘制《天请问变》,正是昙旷、乘恩等唯识学僧人从长安来到敦煌之时①。上文论述了唯识学巨擘玄奘及其弟子在翻译、注疏《天请问经》时宣扬和强调了生天思想,从盛唐末李大宾窟和吐蕃统治时期洞窟中《弥勒变》和《天请问变》的对应以及重视天宫的图像学特征来看,敦煌《天请问变》在盛唐末、吐蕃时期就已经和生天思想联系起来。虽然《天请问经》和唯识学义理并无多大关系,但是唯识学巨擘玄奘及其弟子在翻译、注疏《天请问经》时宣扬了生天思想,唯识学在敦煌的传播推动了盛唐末至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天请问变》的流行以及与《弥勒变》稳定的对应。
  唯识学的传播对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生天思想的流行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个重要的证据是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几件与三界九地相关的图像②, 包括 S.2734(l)、S.3441、 S.3930、P.2313 及 P.2824 等,其中以 P.2824《三界九地之图》最为重要(图 8、9)。P.2824《三界九地之图》绘制了佛教三界九地的图像,图侧皆有比较详细的榜题,根据榜题我们可知该图是依据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简称《俱舍论》)绘制。该图以须弥山为中心,须弥山下有庑殿形建筑表示的地狱以及波浪线、水纹表示的风轮和水轮等;须弥山脚四周绘七金山,再外有类似围墙的铁轮围山,七金山和铁围山之间有四大洲③;七金山上方绘四层楼阁,从下往上依次为坚守天、 持鬉天、恒僑天及四天王天,楼阁两侧分别有日宫、月宫;四层楼阁上的须弥山顶有一大的庑殿状宫殿,殿前书“帝释宫”榜题,表示忉利天;忉利天上又有四层楼阁,下起依次为夜摩天、睹多罗天(即兜率天)、乐变化天及他化自在天,其中最上一层书“欲界六天”榜题;欲界六天上方有十七层楼阁,表示色界十八天①;最上方在竖方格内下起依次书有“非想地”“无所有”“识处天”“空处天”榜题,表示无色界四天。按照胡同庆的判断,P.2824 《三界九地之图》大致绘制于归义军时期②,但是鉴于吐蕃统治时期唯识学在敦煌的影响,唯识学三界诸天的思想当在吐蕃时期就已经发生影响, 与《天请问经》《天请问变》一起促进了敦煌地区生天信仰的流行。

附注

② 文轨提到地狱有热、寒、边三大类,其中热、寒地狱又各有八小类,边地狱有三小类, 总计十九小类,并说“虽有人间煞缚、枷锁、怨会、爱离、病死等苦,及以畜生、饿鬼之苦,比于地狱,百分不及其一。及至千万那由他分,亦不及其一。故言‘地狱极重苦’ 也。”文轨著,李际宁整理《天请问经疏》,《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5 年。 ① 王中旭(阴嘉政窟:礼俗、法事与家窟艺术》第143页,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9 年。 ② 玄奘《天请问经》,《大正藏》第15册,第124页下。 ③ 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第90页,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④ 上山大峻《敦煌佛教研究》,法藏馆,1990年;姜伯勤《敦煌本乘恩帖考证), 《敦煌礼乐与宗教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樊锦诗《玄奘译经与敦煌壁画》,《敦煌研究》2004年第2期。 ① 樊锦诗《玄奘译经与敦煌壁画》,《敦煌研究》2004年第2期。 ② 三界是佛教构造的未脱离生死六道轮回众生居住的场所,包括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三界则可细分为九地。欲界是未脱离情、色、食、淫四种欲望之诸有情居住的世界,包括上部六天,中部人界四大洲及下部地狱等,总称五趣杂居地,其中欲界六天即四大天王众天、三十三天(包括忉利天)、夜摩天、睹史多天(即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弥勒菩萨所居之兜率陀天、帝释天为天主之忉利天。色界是未脱离情、色二欲诸天之所居处,色界天包括四静虑处,或叫四禅处,即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静地。第一静虑处有三天,即梵众、梵辅、大梵天,大梵天乃第一静虑处三天之君主,经常与忉利天天主帝释天对应。此外,第二、三静虑处亦均有三天,第四静虑处有八天。文轨所说的净天即第四静虑处九天中从第三广果天往上之五天,因为只有圣人才能居住在这五天上,故名净天。色界往上之无色界乃未脱离情欲诸天之所居,包括空处、识处、无所有处及非想非非想处。 ③ 即东胜申洲、南瞻部洲、西牛倶洲、北俱卢洲,图中北俱卢洲未绘出。 ① 其中无想天和广果天并列,表示两天位于一处。 ② 胡同庆《P.2824《三界九地之图》内容考证》,《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