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实模拟加上壁画创作对建筑空间的视觉转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004
颗粒名称: 1.真实模拟加上壁画创作对建筑空间的视觉转译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3
页码: 47-49
摘要: 吐蕃时期敦煌石窟的典型窟形——方形平面覆斗顶西壁开龛殿堂窟主要是模拟寺院建筑中的佛殿,因此石窟工匠主要使用了三维“真实模拟”的手法。如前所述,在石窟营建中这种手法是较早出现的。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吐蕃时期敦煌石窟的典型窟形——方形平面覆斗顶西壁开龛殿堂窟主要是模拟寺院建筑中的佛殿,因此石窟工匠主要使用了三维“真实模拟”的手法。如前所述,在石窟营建中这种手法是较早出现的。
  而正壁龛内壁面上和侧壁上的屏障画则在早期“真实模拟”的基础上进行了“视觉转译”,即将原以三维形式存在的屏障转译为绘制在壁面上的二维表现形式。两者的成功结合是一种新的尝试与艺术语言。而一种新的艺术语言的成熟必须经历一个试验的过程。蕃据时期在石窟壁面上成功绘制屏障画的事实发生在从中堂式到屏障式转变的过程中。
  盛唐的工匠开始使用这种视觉转译的手法,在龛内尝试绘制屏风,并极为成功,因此盛唐后期大量应用这一手法,吐蕃时期延续这一新的“传统”。龛内画屏的成功经验使工匠们有信心再前进一步。吐蕃前期在两侧壁面上有着多种试验,如“田”字型或中堂式、屏风式混合型。最终工匠们发现在南北两侧壁上使用连屏式的构图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壁面来作画,以解决壁面小而经变画内容复杂这一矛盾。这一过程在吐蕃后期完成并蔚然成风①,并因此成为吐蕃时期石窟重构的重要因素②。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的肯綮在于工匠们将“真实模拟”与“视觉转译”有机结合。模拟在石窟营建中并不鲜见,而“视觉转译”的手法也不是第一次出现。我们可以从石窟中对帐形纹饰的表现观察到这一视觉语言不断走向成熟的有趣过程。至迟在公元5世纪中叶,帐形纹饰开始进人佛教窟龛,并逐渐成为摩崖窟龛中的一种主要装饰纹样。经过长时期的演变之后,大致在北朝中晩期的中原地区,帐形纹饰与方形龛完美结合,构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帐形龛。
  在敦煌的早期洞窟如莫高窟第272、275窟中,帐形龛饰多分布在主室四壁壁面的最下部和窟顶藻井的侧面。由此我们可以观察到它更多的是作为装饰纹样而出现,并非是对实物的模仿,因为帐没有理由挂在墙壁下部。这种纹样和布局方式在克孜尔石窟中就有表现因此敦煌的纹样应该是受到了新疆石窟装饰纹样的影响④。
  而有趣的是,在北魏时期中原云冈、龙门、巩县等洞窟中,大量运用浮雕的帷幕、垂帐、华绳等来装饰佛龛,这种稍近于二维平面的龛饰与三维佛龛的组合构成了帐形龛。此种龛饰所用的手法就是视觉转译的一种。此后,响堂山、水浴寺等东魏北齐时期洞窟中帐形龛大为流行,成为主要的龛形样式。敦煌莫高窟的例子有稍晚于第272、275窟的第257窟中心柱南壁上层屋形龛下的帐饰等。而除了建于西魏大统四年(538年)的莫高窟第285窟外,敦煌洞窟中的其他帐形龛多为北周时期开凿,这应该是受到中原的影响⑤。这一表现手法显然不同于早期受西域影响的帐形龛饰, 而是来源于另一个文化——汉文化的传统。
  真实模拟或者视觉转译是工匠使用的语言,他们单独出现的时间很早,但将两者有机结合的娴熟表现却在蕃据时期敦煌石窟的营建中得以完成。那么这种新的手法是如何形成的呢?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