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第25窟的“八大菩萨曼荼罗和莫高窟第14窟的“观世间曼荼罗”的介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992
颗粒名称: 榆林窟第25窟的“八大菩萨曼荼罗和莫高窟第14窟的“观世间曼荼罗”的介绍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2
页码: 39-40
摘要: 比较而言,榆林窟第25窟的“八大菩萨曼荼罗”整体上看,色彩沉稳厚重,造型朴素结实,与中唐敦煌笔法相得益彰;而莫高窟第14窟的“观世间曼荼罗”壁画的密教形象则更多显露出敦煌石窟乃至唐朝艺术之晚唐特有的那种凄美迷离气息,色彩配置上多用石绿,整体色调淡雅清丽。虽然两组壁画都有较多的东印度波罗绘画蓝本的影响,但艺术氛围却相当不同,前者朴素厚重,后者华丽轻盈,这种差异性所暗示的诸多线索,不仅仅是绘画蓝本属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似乎还揭示出蓝本传播路径的不同。东印度波罗密教艺术的早期阶段,即公元8~9世纪,其艺术风格厚重结实,愈到后期(公元10世纪以后),愈朝着华丽繁缛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比较而言,榆林窟第25窟的“八大菩萨曼荼罗”整体上看,色彩沉稳厚重,造型朴素结实,与中唐敦煌笔法相得益彰;而莫高窟第14窟的“观世间曼荼罗”壁画的密教形象则更多显露出敦煌石窟乃至唐朝艺术之晚唐特有的那种凄美迷离气息,色彩配置上多用石绿,整体色调淡雅清丽。虽然两组壁画都有较多的东印度波罗绘画蓝本的影响,但艺术氛围却相当不同,前者朴素厚重,后者华丽轻盈,这种差异性所暗示的诸多线索,不仅仅是绘画蓝本属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似乎还揭示出蓝本传播路径的不同。东印度波罗密教艺术的早期阶段,即公元8~9世纪,其艺术风格厚重结实,愈到后期(公元10世纪以后),愈朝着华丽繁缛的方向发展。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