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系”绘画的类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984
颗粒名称: “吐蕃系”绘画的类型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1
页码: 34-35
摘要: “吐蕃系”绘画的数量虽然不多,风格却已呈现出多样性,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吐蕃系”绘画的数量虽然不多,风格却已呈现出多样性,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绘制在麻布上的佛圆。代表作为Stein painting50,作品质地为麻布(汉地帛画多绢质,用麻布作画是印度一尼泊尔绘画的习俗并对吐蕃早期绘画有一定影响),绘画样式属于比较典型的印度—尼泊尔古代绘画模式,画幅较小,构图简单而朴素,画面上排列着一些坐佛或菩萨,既无背景,诸像之间似也无明显联系。人物表现虽没有明显的明暗处理,却自有种立体感。从艺术传播的渠道看,这种样式最初应该在吐蕃王朝时期流行于卫藏,后随着吐蕃对敦煌的占领,由一些吐蕃艺术家带至敦煌,正是这种佛画传统,成为敦煌吐蕃统治时期“吐蕃系”绘画最初的摹本。
  第二种已明显“吐蕃”化,这类作品以Stein paintingl03为其代表 (图1)。绘画材料有绢质也有纸质者,通常呈现为一种特殊长条状画幅,长约50.00厘米,宽约14.00厘米。其构图简单,画面上只画一位菩萨立像,除少数菩萨背后为圆形项光外,大多为马蹄形或长圆形项光,菩萨头戴三叶冠或宝冠,披散在两肩上的若干缕长发带有某种装饰性效果;上身坦裸, 披帛带,戴项饰与臂钏,腰下着色彩斑斓的薄丝紧身裙裤;垂下的那只手臂长至过膝,体魄粗壮,两腿又粗又直,其古拙简朴的造型与同时期西藏腹地拉萨査拉鲁甫石窟造像可相互印证,与“吐蕃系”绘画关系非常明显。
  第三种类型为唐蕃合壁式。这类绘画材料均为絹帛,其代表作为 Stein painting32(长152.00厘米,宽177.00厘米)(图2),画面巧妙地将当时敦煌存在的唐蕃两种佛画样式并列在同一画面上,具有很高的艺术史价值。画面由上、中、下三个部分组成,上部画药师佛与两位菩萨;下部是千手观音菩萨像与左右的如意转轮王和回向转轮王;正中间书藏汉两种文字的题记。画面的主要部分均由我们所熟悉的唐代敦煌绘画风格绘制,唯药师佛左右两侧菩萨是用“吐蕃一尼泊尔”造型样式画成,其风格颇不同于当时流行于敦煌的唐风。画幅正中的藏汉文题记也证实吐蕃艺术家白央参与了这幅画的创作①。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