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无畏三藏禅要》的作者与特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964
颗粒名称: 二、《无畏三藏禅要》的作者与特色
分类号: K879.214-53;J19-53;B946.6-53
页数: 3
页码: 10-12
摘要: 善无畏(637—735年)是中印度人®他早年即因②难而让位出家南游,在海滨得法华三昧,寄身商船往游诸国,密修禅诵。据僧传所说:善无畏曾以真言感应七俱胝尊(准提佛母)现身,继而化解了大众的③难③。 后来,善无畏经由那烂陀寺达摩掏多的指引,借道迦湿弥罗、乌苌、雪山出吐蕃,在玉门关受唐睿宗的诏迎而进人中土。他所途经的路线正是从西北印度开展出来的北传大乘佛教和密宗极度兴盛繁荣的区域,此地的密宗发展与禅观有密切关联,这可说是与他后来译介的《大日经》义理和他所传持的禅观法要,能作相当程度的地缘与法缘联系的考量。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善无畏(637—735年)是中印度人®他早年即因②难而让位出家南游,在海滨得法华三昧,寄身商船往游诸国,密修禅诵。据僧传所说:善无畏曾以真言感应七俱胝尊(准提佛母)现身,继而化解了大众的③难③。 后来,善无畏经由那烂陀寺达摩掏多的指引,借道迦湿弥罗、乌苌、雪山出吐蕃,在玉门关受唐睿宗的诏迎而进人中土。他所途经的路线正是从西北印度开展出来的北传大乘佛教和密宗极度兴盛繁荣的区域,此地的密宗发展与禅观有密切关联,这可说是与他后来译介的《大日经》义理和他所传持的禅观法要,能作相当程度的地缘与法缘联系的考量。
  善无畏虽然翻译了完整的大部胎藏曼荼罗法,但他在汉地所演畅的密法却都极为灵验而朴素,没有繁琐的坛场设供,唐僧赞誉他:“性爱恬简,静虑怡神,时开禅观,奖励初学,慈悲作念,接引无亏,人或问疑,剖析无滞。”④这段文字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善无畏的学风,从他所传的《独部别行准提法》⑤中也透露出那样简约却无所不包的禅观。其将五部密法的精神高度浓缩,更把繁复的事相仪轨精简化,大大节约了物质成本,这对于汉人尚简的民族性,奠定了普及化的最佳条件。
  根据东都沙门净觉《楞伽师资记》的记载:“自(刘)宋朝以来,大德禅师代代相承,起自(刘)宋求那跋陀罗三藏,历代传灯,至于唐朝,总八代。 得道获果,有二十四人也。”①贤和尚与普寂、义福、惠福等,正是第八代传灯,为神秀禅师门下,得天下坐禅人“法山净、法海清、法镜朗、法灯明” 的赞叹,可见其地位相当崇高。这样尊贵的禅师得在善无畏面前对论佛法、受“菩萨戒”、受“诸佛内证无漏清净法戒”、学习“观智密要禅定法门大乘妙旨”等,亦可见善无畏在当时受崇敬的情形。敬贤和尚也由此因缘,被视为善无畏的弟子之一②。《无畏三藏禅要》为长安西明寺慧警(一说“惠惊”)禅师所撰③一行禅师再治④是善无畏所传的重要禅法。
  慧警禅师少而聪悟,号为奇童,三岁能诵《新译大云经》,帝诏人宫讽诵,甚为赞之,并敕授紫袈裟。出家后气貌刚介,为太原府崇福寺⑤上座,拯顿颓纲,人皆畏惮。年八十余龄,迨宋世,该寺的九子母院中还留有其遗影与赐紫衣⑥。武则天于永昌元年(689年)命薛怀义、法朗等伪造《大云经疏》,谓武后系弥勒下生,乃至大周创朝,国内各州建大云寺,颁《大云经》 于天下,全国风行⑦。 慧警禅师的幼年或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因能诵《大云经》而得赐紫。出家后的慧警禅师似依威仪行事,但应该也会受到本寺道风的影响,僧传中提到他“后修禅法,虚室生白”。
  考善无畏东来长安于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隔年即转兴福寺南塔院,移居到西明寺,直到开元十二年(724年)随玄宗东行洛阳之前,他有八年是在西明寺菩提院传授密法⑧。善无畏杖锡西明寺的期间,正值慧警禅师三十岁前后,此时的他或正在西明寺参学,或慕名而来。文献难知。 但他从善无畏处习得的禅法,对之后的禅修是理当会有影响的。所谓“虚室生白”①,是单指他对空法与善法的增深,还是与月轮观法的征验有关呢,还可以再考虑。他当时也见到了如嵩山敬贤和尚那样的善知识。同为崇福寺的思睿法师也于开元年中(713—741年)杖锡嵩山,从义福禅师问道②义福与敬贤皆属神秀门下的传法大德。可见,崇福寺僧人外参习禅的因缘可能多受神秀法系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此中所述关于大乘戒授受的形式,以释迦为菩萨戒和上,文殊为净戒阿阇梨,弥勒为清净证戒师,十方诸菩萨为修戒伴侣等,不采所谓三师七证说,而明显地取大乘戒师。此种授受的形式应当是依据法华系的《观普贤菩萨行法经》③,因除了该经之外,无此作法者。又请八大菩萨为证,这似乎间接反映了当时某些造像内涵的可能性,中晚唐时期大量出现的八大菩萨造像,或与灌顶、受戒等仪式的需要息息相关吧。

附注

② 周一良《唐代密宗》,《周一良集》第三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③ 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大正藏》第50册,第714页。 ④ 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二,《大正藏》第55册,第875页。 ⑤ 善无畏《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独部別行”,《大正藏》第20册,第186。 ① 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册,第1290页下。 ② 李华《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卷尾记,《大正藏》第50册,第292页上;吕建福(中国密教史》第21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③《无畏三藏禅要》卷尾,《大正藏》第18册,第946页上。 ④ 同②。 ⑤ 唐帝室自念起自太原,为报地恩,于扬州、荊南、太原及两京造寺五所,皆称为太原寺,几经改名。武后改西京太原寺为魏国西寺,再改为崇福寺,为法相宗道场。迨太原之太原寺改称崇福寺之后,世人便称西京太原寺为西崇福寺。 ⑥ 赞宁《宋高僧传》,载于《大正藏》第50册,第863页上。 ⑦ 汤用彤《隋唐及五代佛教史》,第25~28页,慧炬出版社,1986年。 ⑧ 李华《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 《大正藏》第50 册,第290 页上。 ① “虚室生白”意谓人能清虚无欲,则道心自生。语出《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佛典用之并不多见,较早见于《弘明集》中《答道士假称张融三破论》,《大正藏》第52册,第53页中。 ② 赞宁《宋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第863页上。 ③ 昙无蜜多《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正藏》第9册,第393页下。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