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硏究院学术文库”总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953
颗粒名称: “敦煌硏究院学术文库”总序
页数: 2
页码: 1-2

内容

敦煌学从研究对象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藏经洞出土的古代文献(也称为敦煌文献、敦煌遗书)及其他文物,二是敦煌石窟,三是敦煌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
  1900年敦煌莫高窟第17号洞窟(后被称为“藏经洞”)所藏的数万卷古代文献及纸本、绢本绘画品始见天日,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未能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致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大部分流落海外。在其后的数十年里,敦煌文献受到世界汉学研究者的关注,很多学者投身于敦煌文献及艺术品的研究。敦煌文献包罗万象,涉及古代政治、经济、文学、语言学、科学技术等领域,一百余年来,有关敦煌文献的研究可以说汗牛充栋。“敦煌学”这一名称也源于对敦煌文献的研究。 而随着对敦煌文献研究的深入,必然需要对敦煌本地历史、地理及相关遗迹进行调查研究。敦煌位于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要道,敦煌的历史又与中国西部发展,特別是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相关联,因而,对敦煌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成为敦煌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敦煌石窟的研究相对较晚,虽然法国人伯希和于1908年对敦煌石窟作过编号,并对洞窟内容作了详细记录,1914年俄罗斯奥登堡探险队也对莫高窟作过测量和记录,但伯希和除了上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版过图录外,他的《敦煌石窟笔记》迟至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才正式出版,而奥登堡探险队的洞窟测绘记录则到了上个世纪末才由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由于敦煌地理位置偏远,在过去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到敦煌石窟的实地考察很难。当伯希和出版了敦煌石窟图录后,日本学者松本荣一因此写成了第一部敦煌图像考证的专著《敦煌画の研究》(1937年出版),但作者却一辈子没有到敦煌石窟做过实地考察。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以常书鸿先生为首的一批研究人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始对敦煌石窟进行系統的保护和研究工作。1950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除了美术临摹与研究外,还加强了石窟保护工程的建设,并开展了考古研究工作。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增加了研究人员,并在石窟的科学保护、石窟考古、石窟艺术以及敦煌文献研究方面形成了较为集中的研究力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
  进入21世纪以来,敦煌学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其石窟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国家不断投入资金,支持敦煌学研究事业,国内外友好人士也给予广泛的援助。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也不断发展。可以说敦煌学研究工作进入最好的时代。近年来,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老一辈专家学者开创的道路上继续奋进,并在敦煌学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不少研究人员陆续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学术研究项目的立项,敦煌研究院也设立了院级学术研究项目,加大了对学术研究资助的力度。
  为了让新的研究成果尽快出版,以推动敦煌学研究事业,我们决定持续地编辑“敦煌研究院学术文库”,遴选出能代表本院学术研究成果的著作,陆续出版。“敦煌研究院学术文库”以推动敦煌学研究为宗旨,所收的著作,要在敦煌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上具有创新性、开拓性,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启发性,对敦煌学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敦煌研究院将创造更好的学术环境,努力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敦煌学研究持续向前发展。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

相关人物

樊锦诗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