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刻葫芦”名家李文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輯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846
颗粒名称: 甘肃“刻葫芦”名家李文斋
分类号: K815
页数: 4
页码: 193-196
摘要: 甘肃特种工艺刻葫芦,创始于清光绪年间,有王裁缝(佚名)者,首镌花草;民国初年,来银娃、王洪儒(或鸿武)等,继刻刀马人物与名胜风景,均系儿童玩具,售诸街市。及至张广建督甘时期(国民三年——十年),张提倡各种工艺,作为官厅送礼之用,于是刻葫芦复经李文斋精心提高,一跃而为甘肃特种精巧艺术品。
关键词: 人物 李文斋 社会人物

内容

甘肃特种工艺刻葫芦,创始于清光绪年间,有王裁缝(佚名)者,首镌花草;民国初年,来银娃、王洪儒(或鸿武)等,继刻刀马人物与名胜风景,均系儿童玩具,售诸街市。及至张广建督甘时期(国民三年——十年),张提倡各种工艺,作为官厅送礼之用,于是刻葫芦复经李文斋精心提高,一跃而为甘肃特种精巧艺术品。
   李文斋,兰州人,生于清朝末叶,相传为一穷秀才,家甚贫寒,中年丧妻,留一女儿,嫁柴某。李生性傲慢,为人孤僻,据说作过短期“师爷”(文书),落落寡合,退居家中。辛亥革命后,初居桥门街,后移官驿后(即今公园路)因为生活所迫和个人抽大烟,于穷困潦倒之中,遂动刻芦葫之意。
   李初刻葫芦,即作了两大改进: (一)剔除葫芦表面原生的朽皮; (二)用镪水混合颜料,染红、黄二色。这样,葫芦的雕刻物非但不易脱落,色彩也鲜艳美观了(后因大部分顾主喜欢本色,故不再染色)。李的制作品,起初只流行在甘肃官府和商号间,到了民国十年前后,首由兰州古董商携往北京,引起其同行注意,誉为“绝技”,遂特来兰州向李定货,于是甘肃的“刻葫芦”便驰名京、津,行销海外,葫芦的价格也由一付(两个)几串钱、几两银子上升到银币一二十元。
   从艺术品的角度看,甘肃的葫芦大小如鸡蛋,多为圆形,椭圆形的极少。在葫芦的外表,以特制钢针(分大、中、小三种,状如妇女用的缝针)浅刺,即将表皮刺破,镌刻书画,涂以松墨,这种细腻地描绘人物、山水、花卉的艺术手法,内行称之为“描写”;另一种是以小刀将葫芦破彀刺透,用粗线条描绘人物、山水、花卉,内行称之为“雕刻”。葫芦的上下,环以中国民间“双万字”的图案。起初刻葫芦是拿在手中玩赏,现在已设银质和化学两种座子,上托葫芦,形如灯柱,可作放在桌几上的点缀。从李文斋遗留的作品看,“描写”多于“雕刻”,且以潇洒、挺秀的艺术刀笔,在横不过一寸高不过半寸的葫芦上,出色地再现了复杂的社会现实事物,这真是难能可贵的。
   据初步调查了解:李的“刻葫芦”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计有《王羲之爱鹅》、《竹林七贤》、《十八罗汉》、《桃花源记》、《渊明赏菊》、《兰亭集序》、《李太白醉写》《五子登科》、《福禄寿》、《赤壁赋》、《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温侯戏貂蝉》、《诸蓦亮出师表》、《聊斋》中的《贾儿》、《溪流》等等。其中以《桃花源记》、《赤壁赋》和《兰亭集序》最为拿手,堪称杰作。
   先说《桃花源记》。李选取全文中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第一首写武陵渔翁泛舟迷路,伫立船头,手执篙竿,凝望悬崖削壁,人物一派疑虑神色,跃然画面;左右后方,环写“原文”,潇洒隽秀的行书字,功力甚佳。第二再写落英缤纷,田舍俨然,渔翁惊喜之情,但桃林、田舍,寥寥数笔,疏而不稀,意致盎然。最后述写土人宴客,如同故友重逢,惊讶欢乐情绪,非笔画所能形容。画虽三幅,但却高度地概括和反映了晋代士人不满当时社会、追求“理想乐园”的精神面貌。
   次说《赤壁赋》。画四幅,人三个。苏东坡放浪形骸,举洒属客;秦少游风流潇洒,笑容可掬;佛印禅衣秃头,态度严谨。其人物不同的性格、出身、职业和经历,从他们的神态表现上,显示得十分真实。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首先展现的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秋夜图景,特别是左上方一轮亮晶的月盘,把小舟中三个饮酒者的闲逸神情,衬托得格外突出;继写纵一苇(舟)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画面强调了佛印吹箫的作用,苏东坡正襟危坐,秦少游低头不语,如怨如诉的箫声,竟是这般地把画中人引入肃穆的境界;再述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秋色,从人物赏景的神态,渲染了山河的寥廓和他们心灵的空虚;最后写苏东坡等人在江上凄然对杯,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现实不满和对“人生”的看法。 再说《兰亭集序》。一对葫芦三幅画。第一葫芦正面有小亭一座,背依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前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值得提出的是天边不多的几只飞燕,把亭中仰望的王羲之和景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背面写《兰亭集序》原文。第二葫芦的两幅画,描写了王羲之仰天遐想和低头沉思的神态动作,对比强烈,寓意极深,把画中人感慨当时文人“务清谈,鲜实效”的触景生情、俯仰若有余痛及超然世俗、别有逸趣的精神状态,揭露得很细腻、逼真。可以看出来,这一对葫芦搞得如此好,显然是李文斋联系本身生活,赋予画中人物形象以更丰富的血肉。
   概括起来说,李文斋刻葫芦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是:画面主题突出,意义简单明了。画人物,寥寥数笔,栩栩如生,特别“神似”;绘山水花卉,疏而不稀,情意盎然。可以看出,他吸取了中国画中既不脱离“形似”,更追求“神似”的传统表现手法。另外,蝇头行书及小草,横竖成行,潇洒丰满,自作诗词,堪称佳品。可惜由于历史和个人的局限性,他竟没有一幅取材解放前的社会现实作品。其学生有王德山和王云山(已故)两人;德山刀笔细腻,以反其师,作品曾展出于苏联及西欧各国,尚获好评;云山的人物和山水, “神似”不够,似较粗糙。
   令人痛心愤慨的是,据王德山先生说:一九三八年腊月,伪兰州市公安局长沈觐康,要李文斋和徒弟在一个礼拜里义务刻画葫芦十对,馈赠所谓“盟邦嘉宾”。因为不给一文钱,故李及学徒因生活所迫,都不愿刻画。到了期限,沈见李等没有刻,便命令公安局刑警队将李文斋和王德山抓去,押了十天,为西北公路局赵某保释(赵系李的顾主与朋友),但沈仍令以前限日期全部刻出。在保释期间,李仍执意拒刻,王德山也有意避开了。于是伪公安局再次以“烟犯”名义将李抓去,押在沈家坡监狱,李因烟瘾发了,吐血、拉肚子,没有十天功夫,便死在狱中,年仅五十多岁。遗体为李的女婿和学生王德山埋在该处山坡。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輯第二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輯第二辑》

出版地: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写的清光绪二十一年河湟事变概略,清光绪二十一年河湟事变起因,民初甘肃省临时议会琐忆,张广建督甘七年,凉州事变与马廷勷。

阅读

相关人物

徐慧夫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