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佩孚由文县过武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輯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812
颗粒名称: 一、吴佩孚由文县过武都
分类号: K815
页数: 3
页码: 108-110
摘要: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前夕,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甘肃局面,在西北军东撤后,形成混乱割据状态。蛰居四川的直系军阀吴佩孚,目睹情势,不甘寂寞,于是在四川军人邓锡侯等的支持下,在是年八月初间,以游历为名,带着他的夫人、公子,以及十多个幕后人员在二百多名身穿北洋军服,头戴五色国旗帽徽的卫队保护下,由川西松潘南坪区,进入甘肃文县,企图乘机活动, “东山再起”。
关键词: 人物 吴佩孚 社会人物

内容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前夕,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甘肃局面,在西北军东撤后,形成混乱割据状态。蛰居四川的直系军阀吴佩孚,目睹情势,不甘寂寞,于是在四川军人邓锡侯等的支持下,在是年八月初间,以游历为名,带着他的夫人、公子,以及十多个幕后人员在二百多名身穿北洋军服,头戴五色国旗帽徽的卫队保护下,由川西松潘南坪区,进入甘肃文县,企图乘机活动, “东山再起”。
   当时文县、武都一带,都是川军的势力范围。吴佩孚到达文县时,受到驻军邓锡侯部下的汉军统领杨抚权、县长郝墨庄和地方绅民的热烈欢迎。吴在文县的言论与活动,据韩定山(当时担任文县教育局长)当日的亲身见闻,约有以下各端。
   在吴佩孚抵文县的当天,韩定山和地方一些士绅,曾前往行辕(在县立中学)谒见。当时有一位姓萧的秀才和一位姓关的文举,各拿颂诗,当面“呈献”,吴展阅后表示非常欢喜,便留大家座谈。吴开口即谈孔谈佛,接着又反复解释了虞书上“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心传等等。这位秀才出身的将军,在一套咬文嚼字的谈话中,处处表示着是无所不通。当吴问到地方教育情况时,韩定山说:“文县是个偏僻地方,山重水复,贫瘠锢蔽,文化很不发达。小学虽有数十处,也只是徒具形式,内容都不充实,很难进展。”吴说: “难进展还好,如果进展就坏了。”韩问什么道理?吴说:“你还不明白吗!现在的教育是男盗女娼的教育,男学校讲共产,女学校讲恋爱,这样的教育要他进展作甚么?”这位没落将军的思想反动程度,于兹可见一斑。
   吴佩孚在文县休息的期间,杨抚权和郝墨庄日日陪侍盘桓,不离左右。据说,吴给这些人都封官加委,让他们将来参加甚么“兴国军”。吴的随从人员,一面经常走入茶社酒馆,大肆宣传说,吴还有若干万人,等在甘肃驻定后,即与四川合作,东进豫鄂,勘定全国,“有志之士”应该赶速参加吴的集团;一面又访问、联系当地的帮会道门,讲谈所谓“无极老母”,“燃灯古佛之类的迷信神话,把吴渲染为能文能武,博古通今的唯一完人。当时县上有个素不安分的青年,听了这些宣传,贪图未来富贵,于是千方百计地弄了两斤银耳,两千支虫艸,几张狐皮,几两金钗石斛,毕恭毕敬地献给将军,换得了一张“兴国军”谘议的委状。
   当吴佩孚快要离开文县的前两天,由吴的副官处传出“将军书法高妙,可以求墨留念”的说法,一时喜欢夸张门面的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求“墨宝”,市上的宣纸,一时被搜买一空。韩定山曾亲眼看过吴的一次书写,他接纸到手,并不摺迭,一气写了五十多副对联,十多个条幅,不曾露出倦容。并且提起笔来,不问左右,即可照求写者的姓氏或特点,写出巧合的词句。如给一个李姓写的是“西当太白有鸟道,东来紫气满函关”;给一个王姓写的是“登楼文士思国家,誓墓将军惜岁华”;还给一个大烟鬼议员某写的对联是“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这虽是一种巧合,但经过人们的渲染,一时传为神奇,迷惑群众。
   一星期后,吴由文县启程北上,杨抚权亲自陪送到武都。当时武都县长系由邓锡侯部的第二支队长刘凤山兼任。吴在武都住留时间较长,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北山药王洞成立了所谓“精一大道”,收姚慕子(商号经理)、曹子位(旧军官)等十余人为道徒,经常亲自前去讲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类的所谓大道;另外还派随员分赴附近各县进行活动,网罗势力。如对西和大桥的马尚智、武都罗塘的周富银、康县洋坝的魏成弟等,都委以师长或司令名义。这些人本来都是当时各霸一方的地方武装,各有枪数百支,向来是就地摊粮派款、为所欲为。他们受委以后,借名给吴供给,更是肆无忌惮地向民间勒索财物,因而人民的痛苦从此更加重了。此外,还有一滑稽事件,即当时国民党武都县党部书记长孙映云(一说姓阎),在吴上将军的“德威”感召下,竟然撕下了孙中山的挂相和国民党的党旗,弃了“党官”不做,跟吴作部下去了。事后,有人在《武都周刊》上撰文讽刺为“变节的狗”,一时传为笑柄。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輯第二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輯第二辑》

出版地: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写的清光绪二十一年河湟事变概略,清光绪二十一年河湟事变起因,民初甘肃省临时议会琐忆,张广建督甘七年,凉州事变与马廷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