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赵席聘纵火烧八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輯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793
颗粒名称: 二 赵席聘纵火烧八坊
分类号: K256.8
页数: 5
页码: 68-72
摘要: 大公馆被攻占的当天,即一九二八年六月二十七日,河州城二次被围。在围城的十八天中,城外马仲英尽力攻打,城内国民军固守待援,一片紧张激烈情景,使人惶恐不安!
关键词: 火烧八坊 赵席聘 河州

内容

大公馆被攻占的当天,即一九二八年六月二十七日,河州城二次被围。在围城的十八天中,城外马仲英尽力攻打,城内国民军固守待援,一片紧张激烈情景,使人惶恐不安!
   在围城的第二天,民团负责人向守军建议;回回攻城,惯用挖掘地洞,轰炸城墙的方法,应该特别注意,不然要吃大亏。当局重视了这一建议,经研究决定,在西城和南城的两道城墙下,挖掘壕沟,从事防御。因为北城邻近北塬,东城外面是教场和田地,中间没有房屋,无法掩蔽,马部不会在那里挖掘地洞。因此把防御壕沟,放在西城、南城方面。壕沟由军队和民夫共同挖掘,宣传队也参加了这项工作。约一星期壕沟挖成了,宽八尺,深一丈,在壕沟下靠城墙的一边,每隔二十步,沟墙上安放一个水缸,缸口向外,每一缸口下,坐着一个瞎子,专门守听。据说瞎子的听觉十分灵敏,外面稍有动作,声息传入水缸,发出回音,就可听见。过了六天,西城壕沟中的一个瞎子,果然听见掘地的声音了。消息立刻传遍全城,说“土匪快要炸城了”。我同几个朋友到壕边去听,把耳朵靠近缸口,真的听见“铛、铛”的声音,响得很匀,也很清晰。于是守兵在这块地方,用麻袋装上沙土,沿沟墙围起一个方圈,架起机枪,准备城墙如被炸倒,就凭这个方圈作掩护,阻止马部进入。挖洞的声音昼夜不停地响着,但过了三天,仍然没有轰炸的迹象。沟里的人等得不耐烦了,按照发出声音的地方,从城内向外挖掘,企图打通洞道,使轰炸不能成功。
   七月十五日下午五时左右,忽传援军已到,由东门进城。援军包括驻防天水的佟凌阁部一个旅和第二军事政治学校的学生;赵席聘也随援军来到河州。围困了十八天的河州城,虽然防守得比较坚固,还没现出被攻破的象征;可是城内粮食已见缺乏,军粮民食,俱感困难。听到援军进城的消息,人们喜形于色,奔走相告,士气大振,大家只等援军休息一夜,明天出城杀敌。但在第二天早四点钟左右,忽然“轰”的一声,如天崩地裂一样,震动屋宇,门窗齐摇;有人在外面大叫: “赶快起来,城墙被炸开了。”同时,城西起了喊杀声,并杂有枪声;枪声越来越密,喊杀声也越来越近,好象马部已经涌进了河州城。这样过了一个多钟头,才逐渐平息下来。据说:正在瞎子听出响声的地段,马部轰炸城墙,但没有炸开;在爆炸时,那块城墙突起丈余,把一个站岗的士兵轰起,落下来昏迷不醒,经救治没有发生危险。马部听见城墙炸开,排山倒海而来,到了城附近,发现城墙并未炸开,守军又用机枪扫射,马部于失望之余,便纷纷退去。吃过早饭,我同宣传队副队长席燕宾等一同去看被炸的地方。到西大街,有人说赵总司令指赵席聘,原任河州剿匪总司令)在西城门上;我们也跑上去,那里人很多,赵席聘正坐在一块石头上,指挥几个炮兵安装大炮。说起赵席聘,他虽是冯玉祥的老部下,但并不为冯所器重。他能到甘肃,并当上河州镇守使,完全是刘郁芬的关系;他和刘郁芬自小同学,又系姑表兄弟,因他年长,刘郁芬要称他表兄。国民军向称军纪森严,上下关系更是讲究,但对赵席聘就不同了,他与刘郁芬平起平坐,称兄道弟,不经过通传,直接就进到刘郁芬的办公室,在门外不喊“报告”,就敢入刘郁芬的内室。他在兰州的时节就一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的。马仲英围攻河州,前因后果,虽极复杂,但赵席聘身为镇守使,既不能防患未然,又不能消弭战火,只是蛮横报复,残酷镇压,终至演成回汉仇杀局面,重苦了甘肃人民。
   当时,炮兵把大炮安好,瞄准河州西郊的大拱北,连发三弹,大拱北起火了,大拱北的楼阁,围着楼阁的苍松翠柏,一霎时便浸沉在大火之中了。在二次围城前一星期,我同几个朋友,经过介绍,曾到大拱北参观了一次。那座拱北,建筑宏伟,风景幽雅,且有不少古物、古字画;后花园的牡丹,据说是河州最有名的。这时,花树、楼阁、古物、书画,整个都毁灭了。最重要的是,拱北里还有不少神态安详,一望而知是虔心宗教信仰的人,但不知他们是否逃脱了这一场炮火的横祸?大拱北正在大火中燃烧,忽然赵席聘很得意地向大家说:“回回狡诈,很难理喻。”接着,竟然亲口下命令: “火烧八坊”。他对跟上城来的民团说:“去!下去烧去!八坊是贼窝子,留下干么?”这话刚一出口,十几个民团团丁就飞也似的跑下城去;他们一面跑,一面喊叫: “走!烧八坊!赵总司令下命令了。”几个月的战事,已经把城内汉民锻炼得胆壮起来,大家听见喊叫,一拥出城,直奔八坊街;每人带一根绳子、一匣火柴,每进一座院子,先抢掠自己心爱的东西,东西抢够了就放火焚烧。不到半个钟头,八坊靠城的院子里已分别冒起火来,火苗由小而大,由少而多,好象许多火树,突然冒出来。前面放了火的人们,每人都尽力背了一捆细软,直向城内奔跑;后边来迟的人,又向八坊冲去,继续放火并抢掠财物。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来来往往象穿梭一样活动在西南城下面。这时,赵席聘高坐城头,观看八坊在大火中毁灭。
   八坊,是河州的南关,由南城根向西南延展,纵横七、八里,差不多快到太子山下了。这一著名市镇,人烟辐辏,屋宇栉比,山环水绕,花树繁茂,一片雄伟丰裕的景象,不但是甘肃伊斯兰教徒活动的中心地带,而且是回族军事、政治特别是经济力量蕴育发展的所在,过去曾有“小北京”之称,也有“东边苏杭、西边八坊”的说法,其地位的重要,可见一斑。八坊有十二个清真寺,即:南关大寺、小西关寺(又名城角寺)、华寺、祁寺、王寺、下二社寺(以上为最早的六大寺)、大西关寺、上二社寺、北寺、西寺、铁家寺、水泉寺(以上六寺多由六大寺分出),总称为八坊十二寺,大多是当时有钱有势的人家捐款修建的;而这些人家也就凭借宗教力量,扩大政治影响,攫取高官厚禄。八坊中有马廷勷的大公馆“上将府”,也有其他回族要人的“将军府”,另外还有不少的“上校第”、“上尉第”等等,点缀其间,真是楼阁杂列,园圃处处,使人不禁想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如何的悠然自适。八坊有六千户人家,四万多人口,是甘肃人口最密集的一个市镇。大家都知道,西北五马的家乡在河州;自清末以至民国初年,五马的势力相延了几十年之久,由五马提拔起来的亲戚、朋友和乡亲,可以说无法计数。他们有不少人借着军事政治力量,剥削压迫,经商放债,“富贵而归故乡”。他们回到故乡,广置田产,兴建家园,而河州的八坊就成了一个集中点。在赵席聘的纵容指使下,八坊立刻变成火海,变成一堆瓦砾场,真是触目伤心的大悲剧!火势越来越大了,放火抢劫的人越来越多了,有赵总司令作主,谁也不怕什么。守城的连长也来请示赵席聘: “军队能不能出城?”赵沉默了一回说: “军队不要出城吧!”站在赵身旁的两个军官说: “军队决不能出城。”
   第二天,河州城内外象死一样的寂静。唯有八坊的火势比昨天大得多了,无数火树连成一片,成为火海了!不但看不见峙立在西南的太子山,连半个天空也被大火掩盖了。这次大火,真是少见的惨景!住在兰州的刘郁芬虽曾下令禁止焚烧,但已无法挽救八坊毁灭的命运。突然,一阵枪声象鞭炮一样响起。“又打起来了!”“八坊有敌人的伏兵吗?”人们正在猜疑不定,县政府的一个政警走来说:“这不是枪声,是子弹窖着火了;昨夜就响了好几阵。”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火势一直旺盛。到了第七天的早上,才看见一片火海又回复到分散的火树形象;但火树的力量减弱了,原来烟火并茂的情景,变得不见红火只见黑烟,显然是一些残梁断柱的余烬仍在燃烧,八坊烧光了!
   到了第八天,苍翠的太子山现出原形,天空也恢复了蔚蓝面貌;而八坊,甘肃的有名市镇,就这样毁灭了。赵席聘纵火烧八坊的后果是:四万人无家可归,只有投靠马仲英,从此叛乱扩大了;同时,火是汉人放的,回汉仇杀的惨剧也就演变得更加激烈了。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輯第二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輯第二辑》

出版地: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写的清光绪二十一年河湟事变概略,清光绪二十一年河湟事变起因,民初甘肃省临时议会琐忆,张广建督甘七年,凉州事变与马廷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