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这一时期兰州的话剧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735
颗粒名称: 二、这一时期兰州的话剧团体
分类号: J834
页数: 8
页码: 146-153
摘要: 这是由省外留学生抗战团、青年抗战团和省妇女慰劳会联合组织的,所以叫联合剧团,成立不久又改名为血花剧团。血花剧团还有团歌,是由王洛宾作曲、塞克作词的。这个团成立于一九三七年九月,推选聂青田(中央大学学生,后加入共产党,一九四九年在陕西被捕遇害)、邢华(前宁夏省主席邢肇棠之女,共产党员,已病故)、原烨、谷苞、徐弈荪、甄载明、 秦崇模、刘雪瑛、尚德延等十余人筹备,并取得国民党甘肃省党部的允许,在该部功、公,排演也即利用该部礼堂。
关键词: 话剧艺术 话剧 话剧表演

内容

(1)联合剧团。这是由省外留学生抗战团、青年抗战团和省妇女慰劳会联合组织的,所以叫联合剧团,成立不久又改名为血花剧团。血花剧团还有团歌,是由王洛宾作曲、塞克作词的。这个团成立于一九三七年九月,推选聂青田(中央大学学生,后加入共产党,一九四九年在陕西被捕遇害)、邢华(前宁夏省主席邢肇棠之女,共产党员,已病故)、原烨、谷苞、徐弈荪、甄载明、 秦崇模、刘雪瑛、尚德延等十余人筹备,并取得国民党甘肃省党部的允许,在该部功、公,排演也即利用该部礼堂。于此同时,三个抗战团体纷纷派员参加,先后参加的有:樊大畏、万良才、朱芳兰、李慕嫦、李家义、尚德芳、騍静芳、原煊、恩德荫、原振华、李承荫、宋雅、宋尔恭、宋之瑜、、徐绍祖、季飞霞、李启畏、徐绍祖负责,积极搜集改写剧本,排练演出,地点就在今张掖路的新舞台,剧目为《松花江上》、《不要放走汉奸》。不久又排演了《前夜》、《如此北平》、《回春之曲》、《电线杆子》、《国旗飘扬》等,还演出独幕剧《打鬼子去》、《渡黄河》、《放下你的鞭子》等。当时道具服装无力自办,都是镩员从自己家中借来的。灯光方面,则由樊大畏从他家开的华美像馆拿来。剧团还将后来参加的同学组织了一个三十余人的歌咏队, 传播了许多进步歌曲,如《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流亡三部曲》、《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枪口对外》等。血花剧团的演出,以比较完整的话剧艺术形式给观众以教育,起了唤醒群众和推动抗日救亡的作用》同时,这三个救亡团体还办有《热血周刊》(省外留学生抗战团)、《甘肃妇女》(省妇慰会)及大型壁报(青年抗战团)。一九三八年夏,血花剧团用门票收入购置了一批衣物,捐赠前线浴血抗战的八路军和邓宝珊的部队。一九三九年秋剧团被强行合并于抗宣八队。
  (2 )平津流亡学生演剧队。一九三八年八月,“平津流亡学生演剧队”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阻挠,由西安来到兰州。演剧队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西安组织起来,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队长兼党支部书记是田禾夫,组织委员黄俊罐,导演刘育斋,队员有刘克里、白鹰(女)、肖风(女)、邢子义、石杰(女)、郑萃民等三十余人。演出剧目有:《一杆国旗》、《电线杆子》、 《人约黄昏后》、《打鬼子去》、《自卫》、《顺民》等。演唱的抗战歌曲有:《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流亡三部曲》、《大刀进行曲》、《枪口对外还有九一八小调等。
  田禾夫的爱人白鹰最近还来信谈到演剧队的一些情况。她说:“这个演剧队的队员大部分是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正因为这样,演剧队自一九三七年十月成立之日起,就受到反动当局的歧视。我们在陕西的宝鸡地区、汉中地区、渭南地区和黄河沿岸各县,曾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也经过十分艰苦的斗争。一九三八年六月底,演剧队沿西兰公路到平凉,就遭到反动当局的阻截,不准到兰州来。经过一个星期的斗争,队员们卖掉自己的衣物,凑够车票钱,一路啃着大饼,才来到兰州;但仍然受到反动政府的软禁和特务的监视跟踪,不准与群众接触。当时许多群众出于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感,对演剧队非常关心与同情,避过敌人的监视,有的送西瓜,捐助衣服,给我们很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记得当时民众敦育馆馆长柴若愚老先生对演剧队不仅没有丝毫歧视,队员还通过他结识了他的女儿柴木兰,她曾给队员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并邀约我们大家到她家去练唱抗战歌曲,还给队里捐助衣服物资。另外有赵子明老同志当时也给该队做过后勤工作,并代售演出剧票,给该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新西北剧团是一九三八年冬由“平津学生演剧队”、 “抗战剧团”、“学生集训剧团”联合组成的,团长毛志义,副团长陈杲青(曾任西安“大道剧社”的社长,搞美术工作,写画俱佳),设计部由樊大畏负责,编导是塞克担任,演员有刘克里、石杰、李启元、杨亚林、尚广仁、王克昌、王洛宾、王德彰、罗珊、金锡官等。演出剧目有:《古城的怒吼》、《凤凰城》、《一年间》、《刑》、《鞭》、《金玉满堂》、《心防》、 《雾重庆》、《朱门怨》、《赛金花》、《茶花女》、《日出》、 《蜕变》、《北京人》等。演出地点在当时的西大街(今张掖路)新舞台,很受群众欢迎。工作三年有余,后改为“抗日演剧八队”。在演出《凤凰城》时,国民党当局千方百计进行阻挠活动,并借口经费困难,不准排演。但演员们以自力更生的揞神捐献集资,坚持演出,结果在演出后,打破了过去所有剧目的场次,演出了三、四十场,社会效果很好,观众情绪很为激动。但警察当局却以种种借口宣布禁演,终于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最后由国民党八战区政治部主任曾扩情出面登报道歉,允许继续演出。后来因演员思想不统一,由八战区组织了“巡回宣传队”, 前往绥远宣传慰问,还演出了话剧《反正》。以后在那里遣散了一部分人员。约在一九四〇年,部分演员又返回了兰州。
  (4)新安旅行团。该团是由江苏淮安县汪达之先生率领的少年儿童宣传抗日救国的革命团体,于一九三五年十月间成立。他们从淮安出发,经过南京、上海、安徽、浙江、山东、河北、北平、察哈尔、绥远等省市,于一九三八年二月初到达兰州,住在省民众教育馆内。当时他们有二十余名团员,年龄最的只有十二岁,最大的也不过十七岁,以后又在兰州吸收了两名小团员。 因为他们都是小小年纪,远离家乡,周游全国,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引起了兰州各方面人士的重视与欢迎。
  旅行团在兰期间,曾经演出了活报剧和舞蹈,并在街头进行演讲,写标语,出壁报,演唱抗日救亡歌曲,放映幻灯片和进步电影等,曾于一九三八年五月两次放映《复伯阳》,招待兰州各界。当时八路军驻兰办事处和党代表谢觉哉同志对该团给予了多方面的关怀和支持,并于一九三八年五月邀集全体团员讲话,为该团題词如下:“以艺术武装你们的手口,以理论武装你们的头目,从工作中锻炼你们成长为铁的战士”,使团员们受到极大鼓舞。旅行团虽然于一九三八年下半年离兰州东去,但我们心中却永远留下这些幼苗的影子,给兰州青少年们带来了歌声与希望,指引着他们前进。
  (5)省民众教育《抗日意传演劂队。七七事变鑷发时,我父亲柴若愚正在兰州担任民众教育馆馆长,馆址在兰州市西大街庄严寺内(即现在的张掖路兰州报社址)。该寺相传系唐代古老建筑之一,馆内共有前后三院,前院是民众茶园,设有茶座,有民间艺人说书、自乐班弹唱秦腔和兰州鼓词等,为群众性娱乐场所;中院两廊为展览室,陈列着古代文物、卫生模型及抗战初期被我空军击落的日机残骸,残骸上还有飞行员佩带的护身符,如“武运长久”及日本国旗之类;后院系办公室,偏院中另有一座剧场,是演剧及宣传抗日救亡活动的集会场所。
  抗战初期,我和同院爱国青年王家兄妹王德彰、王德谦、王德芬等及馆内职员,每晚在馆内仅有的一架收音机旁听广播并抄录抗战消息及国际新闻,于次晨编写壁报,在该馆群众茶园从事宣传,并向群众教唱抗战救亡歌曲;同时组织该馆职工及馆外爱国青年编演街头剧及舞台剧,观看的群众场场座满,效果很好。 当时我父亲年已花甲,也参加演出独幕剧《中华民族不会亡》,深受观众好评。
  另外,该馆在抗战期间,曾接待过不少由外地来兰进行救亡宣传活动的团体和一些流亡青年学生。在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八年,由团长汪达之率领的新安旅行团一行二十余人,来兰后,就住在该馆内中院的几个展览室内。还有平津流亡学生及一些进步青年如萧军、塞克、吴勃、刘克里等,都由我父亲接待在馆内寄宿,还协助他们在馆内剧场演出独幕剧、多幕剧,例如《放下你的鞭子》及《凤凰梂》等。当时党代表谢觉哉和八路军驻兰办事处主任伍修权等均往民教馆观看演出。谢老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记述了他在民教馆观看演出的情景。在天寒时,我父亲还亲自奔走,为新安旅行团员和流亡学生募集冬衣及捐款,对该团等有所接济。以后我父亲因接近进步人士,竟被国民党甘肃省教育厅长葛武檠(复兴社头子)所解职。那时候,我正在兰州女师、农校、工校等担任音乐教师,每当晚间,我们便和院邻王家兄妹等十余人,自动走上街头,手挽手昂首阔步高唱抗日救亡歌曲,如 《义勇军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打回老家去》、 《大刀进行曲》等,步行绕城内大街一周,大家情绪激昂,颇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6)王家兄妹剧团。他们由外地来兰,大姐王德谦,弟弟王德彰,大妹王德芬,小弟王德乾、王德威,姐弟五人组成一个小剧团。一九三七年他们全家来兰落户后,就住我们家的前院,即原来的炭市街四十九号(现中山路兰州剧院隔壁),好似一家人一祥,我们彼此志同道合,朝夕相处,成为莫逆之交。我们全家十分敬佩他们,邀请他姐弟们到民众教育馆剧场为群众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宣传抗日救亡道理,收效很好。当时与他们经常联系的,还有萧军、塞克、吴勃等,那时候他们都寄居在王家。还有谢觉哉、伍修权,也经常到王家作客,给他们宣传抗战救国的意义,使他们受到极大鼓舞,从而更加坚定了从事话剧宣传的决心。一九三八年,谢觉哉、伍修权、毛泽民、吴勃等同王德谦姐妹合影留念,就是在我们的前院拍摄的,此照现存于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内。谢觉哉同志在看过《放下你的鞭子》后,曾在日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王家兄妹在民众教育馆演《放下你的鞭子》的剧,那卖唱的落难女子说:‘我们跑到乡下,鬼子跟到乡下,跑到北平,鬼子跟到北平,跑到上海,鬼子又跟到上海, 到处不得生,现在流浪来兰州了,天啊!我的家乡啊!’这说明什么?说明西北并不是安乐的天地,敌人正在大刀阔斧,向这边杀来! ”这是多么激励人心的言语啊!王家兄妹还特意为西北训练团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的街头剧,受到热烈欢迎。随后萧军和王德芬同去延安,王德彰离兰赴蓉升学,这个小小剧团也就宣吿结束了。
  (7)抗日演剧宣传队。这个剧团系国民党八战区政治部组织的,队长毛志义,副队长尚广仁,演员有黄晨、景明、高仁杰、 杨亚林、金锡官、李启元、王克昌、李嘉华、薛全波、聂兰英、 吴瑾等,演出剧目有《雷雨》、《日出》、《正在想》、《结婚进行曲》、《鸡鸣早看天》、《天国春秋》、《霍小玉》、 《草莽英雄》、《茶花女》等,以后奉命去了新疆。
  (8)西北抗战剧团。团长曲立洋,编写塞克,剧务主任兼演员王德彰,以后王洛宾、罗珊也参加了。演出的剧目有《突击》、《葡萄美酒夜光杯》、《烙痕》等。该团曾深入到黄河两岸巡回演出,行程数千里,把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普及到甘肃和青海的许多县城。
  (3)中国戏剧学会。一九四二年成立,前身是“西北战干剧团”,为国民党西安战干团领导,是由西安来兰的,负责人为戴涯,演员有丁尼、范里、赵秀蓉、李次玉、赵学宏、严兰英、王志等, 演出剧目有《清宫外史》、《上海屋檐下》、《风雪夜归人》、《逼上梁山》等,演出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当时在兰州西北师范学院外文系任教的著名戏剧家焦菊隐,曾对该团演出剧目给予指导。
  (10)天山剧团。归国民党九十一军领导,以后在兰州长期演出,成为专业剧团。团长王证,演员有崔超、寇家伦、田野、周堃、聂兰英、冯蕙(客串),演出剧目有《秦始皇与高渐离》、《北京人》、《满江红》、《夜店》、《屈原》、《桃花扇》《钗头凤》等,而以《夜店》、《钗头凤》最受欢迎。两剧均连续演出四、五十场。该团在兰演出时间最长,以后因经费困难, 由九十一军调回河西酒泉,随即解散。
  (11) 青年剧社。这是三青闻甘肃省支部办起的,社长张淑义,演员周琪、赵玉珍、周效蕙、段志和等,演出剧目有《国家至上》、《草原风暴》、《雾重庆》、《女人女人》等。工作一、 二年后,由张淑义离兰去渝而解散。
  (12) 八战区政工大队。队长刘裕昆,滇员有马湘、高仁杰、李诺、景明、王志、姜淑英、李启元、李战等,演出的剧目有《山城梦》、《寄生草》、《日出》、《牛郎织女》。该队在一九四九年兰州临近解放时逃往酒泉,后为人民解放军二兵团所接管。
  (13) 剧教四队。队长李朴园,演剧人员有凤飞、泮杰等,演出剧目有《牛头岭》等,活动三、四年,后由国民党教育部接收。
  (14) 西北公路线社会教育工作队。队长虞文,演戏人员有张彻、赵浩生、俞俊杰、韩淼、石增祥、郭沧威等,演出剧目有 《女店主》、《大明英烈传》、《金指环》、《野玫瑰》等,一、 二年后返回重庆。
  一九三八至一九三九年是兰州话剧的鼎盛时期,当时郑君里、 黄晨、赵丹、叶露茜、王为一、俞佩珊等著名导演和演员都来兰导演过话剧。如叶露茜导演了曹禺的《北京人》、《原野》、《日出》、《雷雨》等,前两剧由俞佩珊主演,后两剧由黄晨主演。但是昙花一现,不久赵丹、王为一他们和家属去了新疆,又被盛世才扣押多年,王洛宾也被关押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对抗日群众运动采取消极和限制态度,一些进步剧团被迫相继解散,话剧演员和文艺工作者有的被迫出走,留下的也不得已离开剧坛, 兰州蓬勃的话剧活动就这样被扼杀了。
  上述这些仅是粗浅的概貌,仅就个人回忆片断及采访所得整理,以供研究话剧史料者之参考,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尚希读者不吝指正。
  (甘肃省文史馆供稿)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地:1984.4

本书主要介绍了甘肃秦腔述略、秦腔戏在甘肃各地的演变、甘肃秦腔剧作家李道真、陇剧的诞生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兰州的话剧、关于《甘肃军统特务组织》的补充和订正、关于《东乡族近百年大事记》的订正、关于《宁夏和平解放亲历记》的订正、关于《兰州保干事训练班》的订正的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