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末民初甘肃秦腔戏的封建色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724
颗粒名称: 二、清末民初甘肃秦腔戏的封建色彩
分类号: J825
页数: 6
页码: 121-126
摘要: 清末民初,甘肃各地秦腔的演出完全为的替地主和资本家在神佛前讨喜欢,请神佛保祐他们利市百倍。所以当时把演戏不叫戏,而叫“献戏”。常见各地会戏演出时,特地在舞台前柱子上高悬一块标明演出剧目和日期的牌子,上边抬头大书“某月日午(或早)献某某戏一本”(有的用黄表或红纸写)。这就明显地说明戏是献给神佛的。
关键词: 地方戏 戏剧艺术 秦腔

内容

(一)清末民初,甘肃各地秦腔的演出完全为的替地主和资本家在神佛前讨喜欢,请神佛保祐他们利市百倍。所以当时把演戏不叫戏,而叫“献戏”。常见各地会戏演出时,特地在舞台前柱子上高悬一块标明演出剧目和日期的牌子,上边抬头大书“某月日午(或早)献某某戏一本”(有的用黄表或红纸写)。这就明显地说明戏是献给神佛的。会戏在头一天演个午场,叫“踩台戏”,第二天才是正戏。演正式戏的日子一般是这个庙上所敬神佛的什么纪念日。这天一早天麻麻亮,戏班里携带小锣小鼓和简单道具,到神佛廊檐台阶上演出三小折神戏,剧目大都是“赐福”、“洒钱”、“还愿”一类的,只抽一个小场,说几句吉祥话,一般是不唱只说。这时候,会长们便忙着上供焚香点烛。戏班还得扮个天官,戴着白胖的长着三绺长须的面具,手执笏板和 “天官赐福”的小红条幅,摆来摆去,每向大众亮相捧起小条幅时,前场喊声“某某会长加官”,这叫“跳加官”。一阵加官跳罢,会长便要放赏,戏班里还得扮个道袍相公巾的小生,向会长们谢赏。记得很早就是站着点头,可没有跪拜,前场仍喊:“谢某某会长的赏”,小生一点头,前场举起所赏的妙票或银币,让大家瞧瞧。清早神戏演毕,加官跳罢,接着就在舞台上演出三小折戏,叫“早三折”,不问台下有没有观众,这是完全演给神佛看的。当然会长们早已敬神散福,酒喝得脸上通红,坐在大椅上笑逐颜开地欣赏了。正会三天,每天早午两场,大会还演个夜场, 便是三大本。剧目都是会长在上演前约一小时才指定,叫“点戏”。一般是点啥演啥,要改演,须请求会长同意,否则便罚包银。清末民初各庙会总演神戏,而演神戏是绝对不通融的。解放后,我参加过临洮县民乐剧团,于一九五三年在临洮、会川等地参加庙会演出。有两次,一些地富乡绅,把持庙会戏的演出,强迫剧团演神戏,一次是在会川地方的索爷庙,一次是在临洮县城西街安基寺。在会川,被剧团坚决拒绝了;在安基寺,演员们一清早偷偷地去演神戏,得了几元赏钱,瞒着剧团的负责人。土改刚完,乡村庙会演戏仍很普遍,“点戏”还是会长们的特权,演出还是为酬神还原,演神戏的要求仍很强烈。这就可以看出,在早期甘肃各地的秦腔由地主、乡绅和资本家们所控制,庙会是演出的主要形式,演神戏又是庙会演出的主要节目。
  设棚挂戏,即在甘肃省会兰州也是较晚的事。早年兰州的 “得胜班”,后来的“万顺班”,一九二〇年前后在马坊门街(现永昌路)挂戏的“老班子”,它们的演出活动主要也是庙会。兰州的庙会几乎经年不断,其组织戏剧演出者,除行业会众外,随戏班经营小摊小贩的市民,也是一个主要支柱。一般情况庙会戏都是三天,由于赶会摊贩集资倡议续戏,往往有演至五天的,这样小摊贩多做两天买卖,戏班乐得多有两天收入,会众也乐得白看几天不出钱的戏。因为戏班和小摊贩们结成了朋友,演员们日久天长也和摊贩们厮混熟了,赊货借债,经济上也有了联系,庙会在兰州有了经济意义。
  (二) 戏既然是为“敬神”而演,演出剧目的内容必然要适合地主资产阶级的口味,以宣扬封建道德和神佛灵应、因果报应为题材,大都是替反动统治阶级说教。我记得早期临洮等县常演的剧目是《回龙阁》、《十万金》、《五岳图》、《九莲灯》、 《富贵图》、《大雪山》、《回荆州》、《游西湖》等,内容方面特别突出迷信色彩。例如演《十万金》时,表演游地狱、大上吊、替死鬼和判官等。《回龙阁》中,薛平贵落马后,一定要演个真龙显形,摆尾摇头。《游西湖》更是阴风飒飒,鬼哭神叫。 若果将这些内容稍加改变,会长绝不答应,一定要扣戏钱。而孙武子雷炮行兵这个剧目的“三雷碗”的破片,有些人还要捡回去,搁在大门顶上,说是能驱妖避邪。还有糊里糊涂弄个大团圆,如《蝴蝶杯》、《白玉楼》等更是不待说的。
  这种封建迷信色彩的秦腔戏,过去在甘肃各地一直演出,直到解放初期,有些农村有人还坚持要演这类剧目。我当时在临洮县 “民乐剧团”担任导演,几次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临洮剧团” 当时虽有文化馆领导,但在生活方面是自给自足的。为了不演含有迷信思想和循环报应的封建剧目,剧团领导和旧艺人之间,剧团和庙会主持人之间,是有矛盾和斗争的。
  (三) 秦腔戏在各地有广大的市场,而在广大的乡村中,演出的场次还较城市为多。农村演戏的舞台完全是露天场子,有些在庙院内,有些在庙外广场,有些是临时搭起的台子。在这样二种场合演戏,观众又是以农民和妇女为主,要考虑效果,就不得不在演技和艺术形式上有所适应,否则观众就不满意,会影响剧班的生意。因此,早期的甘肃秦腔戏在艺术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1) 唱腔一般更为高亢,多配合舞蹈动作,边唱边舞的大代板,很少用流水板,最不欢迎文绉绉地光背唱词而没有夸张的动作。在露天剧场上,观众成千上万,场子里叫卖声、吵闹声本极剧烈,若果舞台上只是文静幽雅地演一些道白多而唱词少,唱词多而动作少,动作细小而不手舞足蹈的戏,观众便会说“太死”、“不知道在干啥”,看了早场就不来看午场。会长们坐在距离舞台较远的佛殿台檐下或专门搭盖的彩棚里,看不见动作,听不见唱词,也就不高兴了。因此秦腔戏在甘肃,尤其在临洮、渭源、 陇西、通渭、武山、甘谷、天水等县,腔调板路形成了特殊风格,戏的气氛一般都很紧张,腔调都激昂高亢。例如《周仁回府》这个戏,“回路” 一场全用代板,二次回到太宁驿时周仁唱的“昨日个去严府曾把贼见……”,四句,也用大代板,而陕西 “易俗社”是用二六板唱的。甘肃南路戏还有许多唱腔方面不同于陕西秦腔。
  (2) 舞蹈动作,甘肃秦腔戏较陕西的“三易社”更为夸张。 这在一般市民看起来嫌它粗野。旦角登场,身段扭扭捏捏得很厉害;净角戏如《搜杯》、《搜车》、《搜府》,须生戏如《盘门》、 《杀驿》、《上关》,舞蹈身段特别多。兰州早年有名的“十二红”,后来的耿忠义,南路戏的保同等,在这方面都有突出的造诣。耿忠义在兰州,初因嗓音不够,就特别以工架补其缺陷,他的工架戏独成风格。南路某艺人欲学其艺,苦无门径,偷偷地看了三夭隍庙会戏,被耿发觉,闹了个不欢而散。因为旧社会艺人非常保守,行里人偷偷学艺是不允许的。后来耿家一派和南路戏有些方面还是揉合在一起了。解放后,在临夏、临洮各地演出的老艺人赵福海,就是一个耿派在甘肃南路教徒弟、演戏多年的著名演员。
  (3) 秦腔戏传统剧目,戏词一般精筒凝炼,忌冗长空泛。甘肃秦腔戏在早期一直保持着这个特点。每段唱词,多则十句,少即两句,重在板路腔词。例如八句慢提板要求每句没有重腔,撩碰闪霍,各须和剧情密切配合。最著名的《玉虎坠》“探监”一场,冯彦在监中唱八句慢提板,都是仄声韵,唱起来悲怆动人。 又如《程婴挂画》中的两句:“幸喜得今夜晚风清月朗,可怜把众烈士命赴黄梁”,就需气力充沛,一句一字动人心弦。甘肃南路秦腔戏特别发扬这种特点的另一原因是,庙会野台子的观众没有工夫欣赏空泛而冗长的说教文章,只要求从工架、唱腔、脸谱等方面艺术综合表现上满足他们的看戏要求,所以一般叫“看戏”,不叫“听戏”。当然戏是唱的,他们希望适可而止,不必唱得太多,这是符合广大农村群众的要求的。
  (4) 音乐方面,甘肃南路秦腔,不仅打击乐器中喜用大锣、 大鼓、大钗,即弦索乐器,如秦腔独有的皮弦二胡、喇叭等,一直坚持使用。皮弦二胡的音色特别强烈,.和秦腔的激昂情调有其不可分割的关系。据传说,秦腔戏最早就是用这种皮弦二胡伴奏演唱的,后来才逐渐采用了丝弦琴。当然,丝弦二胡比较好多了,在旷野荒郊,当夜场秦腔皮弦二胡拉起慢板前奏旋律时,确实有一种悲壮激昂的音响效果,令人振奋不已。但这在城市戏园的天栩四合池子里,便令人刺耳欲聋,故不受市民的欢迎。
  (5) 不尚武打,战斗场面只是耍工架而已。如《芦花荡》中张飞与周瑜之战,《破宁国》中常遇春与朱亮祖、沐英与朱小姐之战,是最典型的。天水“鸿盛班”,据说创始于清光绪二年,班主李某办戏数十年,当京、津、沪、汉剧场竞向全武行大开打时,他说过:“我办的是剧团,不是马戏团,我不要摆把势场的。”这也代表了甘肃南路戏不尚武打的缘由。
  (四)早期甘肃秦腔戏班的组织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1)班的组织大都是江湖形式,聚散颇自由散漫,演员稍有演技,即可四出串班演戏。每到一处,先献三天炮戏,即可向班主提出秦加请求;班里公议股份,即可算作演员》如不同意,也须酌送路费,让他好往别处。这种走江湖的风气,戏班艺人特别浓厚。戏班领班大都不在帮便在会,没有帮会支持,戏班就没法活动。(2 )戏班都有名号,如天水“鸿盛班”,临洮“福胜班”, 兰州“得胜班”、“万顺班”等。各县大都有个或大或小的戏班。地方上要办戏,先物色一个比较有江湖地位而能领导戏班演员的人出来,搭几个艺人作班底,然后再四出勾串,这就会攒起一个戏班来。在旧社会,戏班大都是衙门礼房里掌管的。(3) 戏班收入,一般是公议账份,按场分钱。一台会戏写好合同,班里提几份公账外,演完戏就分账,不等什么年和月。(4)戏班道具,大都是当地有些较大庙会的财物。戏班领用,须交纳租金,这也是剥削艺人之一道。(5 )戏班盛行师徒制度。拜师礼节,相当隆重,一经拜师,终身尊敬,所谓“天地君亲师”五伦关系,师傅一行,戏班特重侍养,超过其他行业。旧艺人多染鸦片嗜好,走社串班,生活极不安定,徒弟经常跟师傅奔波流浪,衣食都成问题。而教戏又毫无定规,每夜十一、二点钟,大烟瘾过足,兴趣来了,说上两句,不高兴还是白熬半夜,打茶提水,装水烟,倒尿壶。稍能演戏顶账,收入先敬给师傅。徒弟出师演戏, 十年八年,在舞台上仍要靠自己辛苦锻炼,师傅仅仅作个引进。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地:1984.4

本书主要介绍了甘肃秦腔述略、秦腔戏在甘肃各地的演变、甘肃秦腔剧作家李道真、陇剧的诞生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兰州的话剧、关于《甘肃军统特务组织》的补充和订正、关于《东乡族近百年大事记》的订正、关于《宁夏和平解放亲历记》的订正、关于《兰州保干事训练班》的订正的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