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庙会习俗说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723
颗粒名称: 一、由庙会习俗说起
分类号: J825
页数: 4
页码: 118-121
摘要: 秦腔戏在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各省区与在陕西一样,是广大劳动人民最为喜爱的剧种,尤其在甘肃各县农村集镇,近百年间,秦腔戏有压倒一切的优势。
关键词: 地方戏 戏剧艺术 秦腔

内容

秦腔戏在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各省区与在陕西一样,是广大劳动人民最为喜爱的剧种,尤其在甘肃各县农村集镇,近百年间,秦腔戏有压倒一切的优势。
  秦腔戏在西北各地的发展和演变是和庙会、行会等社会群众组织分不开的。在旧社会,这种封建迷信组织,得到反动统治者的支持,不少是以国家的法令规定下来作为一种合法的而强迫群众活动的。例如关岳庙、城隍庙等庙会,据说从明代起, 就由封建统治者加以封号,并规定祀典,如期由地方官亲往致礼。此外,各种行会组织,也就其不同的行业,分别修庙建祠, 供奉其神化了的有关历史人物或传说中的人物。如山、陕商人供奉关羽,水烟行供奉诸葛亮,木匠、泥水匠供奉鲁班,理发、裁缝等所谓“下五行”供奉罗祖,农民还祭祀马王爷,一般各行都祭祀火神,有水患的河边居民祭祀龙王,农村还普遍祭祀土地神和山神等。似乎有关生活和生产的各种活动,几乎都有个什么神佛来支配着,人民必须用香火、供品及秦腔戏去报答它,讨它的喜欢,否则便会有不测之祸。这种封建统治者用宗教迷信统治劳动人民的手段,在旧社会我国各地是有其历史根源的。秦腔戏在旧社会,就和上述各式各样的庙宇集会、祭祀、祈福、还愿等迷信活动发生了密切关系,并在庙会活动中成了一种主要项目,因而使秦腔戏也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以兰州为例,每年庙会很多。从农历正月初一起,天天接续不断地由各行各业演戏酬神,到三月梨花馆(今兰州市上下沟) 演戏赏花后,接着是半个月的五泉山庙会,游山演戏.茶园酒馆, 遍据殿寺,官僚老板,花天酒地,直到秋风红叶,又移到朝阳村、金山寺、白云观、雷坛等地,处处有庙,庙庙有会,会会必演秦腔戏。据统计,兰州寺院庙宇大小不下千余所,群众成年生活在庙会迷信活动中。在很长一个时期,秦腔戏是和群众的庙会生活分不开的,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很大。记得清末民初期间,我的家乡甘肃临洮县里,庙会就很多。单说开会演戏的日期吧,虽然和所供奉的什么神佛的诞辰、忌辰有关,但有许多会期是和戏班协商决定的,这就是以戏班的时间为准而可以改变会期。这足以说明秦腔戏的演出在庙会活动中影响之大了。我的老家是临洮县北乡的新添镇,每年至少要演三次秦腔大戏,一次是农历正月十三的马王会,一次是七月十五的财神会,一次是九月十三的关帝会。马王庙会别处也有,是在秋后祭赛的,而新添镇却在正月,据说是戏班排好的日期,秋后就挤不上了。每次会期只三天半,上演七大本戏。九月十三日是十大本,每天两本日场,一本夜场。正月十三和九月十三的两次庙会是由农民组织的。七月的一次则是商人举办的,会里的负责组织者叫会长,大都是地主和乡绅,会众一般是普遍邀请的群众,但条件是收粮食捐善钱,非比较富裕的农民和有钱的商人仍不得参加。会期三天,捐了钱的会众,大吃大喝,摆酒席听戏。戏在庙前或庙院露天台上演出。 戏场正面搭起一座彩棚,张灯结彩、八仙桌、太师椅、鬼子红椅搭、茶点招待,那是地主老爷们的宝位。有时还专给军警搭一座弹压栅,那就更森严,普通观众是不能妨碍他们的视线的。
  除了城市和乡镇的庙戏外,各县地方还有所谓“山会”。山会规模更大,会期至少十天半月,临近几县的男男女女结队游山,演戏三天到五天,多的有十天的。在会上,大都要放赌抽会费,经营摊贩买卖的都要抽收费用的。地方恶霸充当会首,借此大发横财。兰州的五泉山会,旧日也属山会的一种形式。榆中的兴隆山,临洮的岳麓山,临夏的子孙山,临潭的莲花山等,各县都有,不胜枚举。山会庙上或供菩萨,或敬泰山,仍不外上述的以神道迷惑群众而已。不论何种形式的庙会,只要有秦腔大戏,会便热闹;没有戏,会就开不大,开不久,群众也不感兴趣。
  庙会因演戏而热闹,戏班也因庙会而存在,二者几乎不可分离。我记得在一九一五年前后,除兰州外,唱卖戏的是没有的。 县乡地方,不论商人农民,上戏馆看戏还不习惯,只有庙会演戏,才抽空去看。戏班往往因庙会而聚散。临洮县有个戏班叫 “杨胜班”,每年在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过,就排好日程,在县城或全县乡村赶庙会演出,直到端午节在县城西门外河神祠参加全县“官神”集会滇出后,便告一阶段,戏班才解散,艺人们下农村赶烟场。当时农村普遍种鸦片,戏班艺人多因采取烟膏,宁可不参加演戏,竞下农村,充当收烟小工;或个人身背小钱搭,手执棍子,沿地边自敲自唱,索要烟浆。到农历七月中旬结束后,又来到县城“下处”(临洮县城隍庙附近有十余间庙产房舍,专供戏班演员居住,名曰“下处”由班主重新组班,又去赶秋季各地报赛庙会演出。我十二三岁随父亲下田干活,经常看见唱戏的演员到地头上唱一段乱弹,初不问你爱听不爱听,一来就唱,唱毕即伸手执铁罐要大烟膏,父亲随手抹给一牛骨板,便又到他处去唱。甘肃各地在旧日各行各业都有这种习尚,不过戏班里特别厉害。大约到一九三五年后,虽因鸦片禁种,没有公开的大规模的烟场可跟,但山区僻壤和某些特殊地区,如甘南、洮岷、甘凉、宁夏和青海的某些地方,在军阀的庇护下,大烟买卖贩运仍很方便。江湖艺人多染有鸦片嗜好,遂又向洮岷、靖远等地流动,戏班形式渐有改变,演出也由庙会趋于挂卖戏了。
  在上述情况的演变发展中,有许多因社会经济变革,而戏曲艺术亦随之有相应的发展,艺人生活和剧团组织以及经营方式亦有不同。而至解放以后,又因社会经济制度彻底改变,戏剧的形式和内容,更发展到新的阶段。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地:1984.4

本书主要介绍了甘肃秦腔述略、秦腔戏在甘肃各地的演变、甘肃秦腔剧作家李道真、陇剧的诞生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兰州的话剧、关于《甘肃军统特务组织》的补充和订正、关于《东乡族近百年大事记》的订正、关于《宁夏和平解放亲历记》的订正、关于《兰州保干事训练班》的订正的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