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须生刘金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712
颗粒名称: 名须生刘金荣
分类号: J825
页数: 6
页码: 103-108
摘要: 兰州三大“红生”(刘全录、刘金荣、景乐民)之一的刘金荣,在建国初期改编、并由他饰演杨继业的《金沙滩•点将》, 于一九五七年秋给来兰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演出后,曾得到梅先生的高度评价。人们也在深深地怀念其舞台艺术创作。
关键词: 地方戏 戏剧艺术 秦腔

内容

兰州三大“红生”(刘全录、刘金荣、景乐民)之一的刘金荣,在建国初期改编、并由他饰演杨继业的《金沙滩•点将》, 于一九五七年秋给来兰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演出后,曾得到梅先生的高度评价。人们也在深深地怀念其舞台艺术创作。
  一、刘金荣的下海。
  刘金荣( 1904——1980 ),陕西华县人。据本人生前谈,他幼年丧父,孤儿寡母,无以为生,后来母亲当了女仆,他才勉强得以求学读书。读到初中一年级,因酷爱秦腔,便辍学投入泾阳“秦镜社”学艺。刘因个儿大,长型脸,扮相魁伟,台架威武,兼之他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故为师傅器重,悉心予以栽培。出科后,他那宏亮的嗓音,娴熟的做派,真是一鸣惊人,满堂彩声。 三十年代,刘曾在西安李正敏主办的“正艺社”演出了一系列主要剧目:《破宁国》、《因果鉴》、《金沙滩》、《八件衣》、 《四进士》等。在这些演出中,刘金荣除继承师傅教授的传统表演技巧外,他用观摩当时著名艺人演出的办法加以改革和创新, 其核心是讲究“架子”的造型美和动作的大方美观,使他冲破了原有做派、动作上的樊篱,为以后的演唱艺术风格,奠定了朴实大方的基础。
  旧社会艺人的道路是坎坷的。在整个抗日战争前后,刘金荣曾被陈景民接到兰州“新兴社”演唱,后又转到兰州“文化社” 搭班献艺。嗣后,刘又流落到甘肃河西演唱了几年。这其间,他因大烟抽得更凶,生活甚为潦倒。抗战胜利后的一九四六年,他赴迪化(今乌鲁木齐)在王宝胜主办的“兴中舞台”献艺,因刻划剧中人物真实生动,做派含蓄洗炼,嗓音苍凉幽婉,故为各族观众欢迎。一九四七年,他又返兰加入“精诚剧社”演唱。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后,他再度转到“文化社”,并参与社务领导工作。一九五五年甘肃第一届戏曲会演,他改编并主演《闯宫抱柱》的梅伯,荣获剧本三等奖,个人艺术表演一等奖。此后,“文化社”与“新光社”合并改为“文光社”。一九五九年,又改为国营性质的“兰州市秦尉团”。
  概括说来,在建国初的五十年代,刘金荣在艺术道路上又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文艺路线,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演出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剧和现代剧,创造了众多不同类型的角色,成为一个有丰富表演经验的演员。他除经常演出《闯宫抱柱》、《出五关》、《金沙滩》(杨继业)、《法门寺》(赵琏)、《两颗铃》(匪徒小头目)等戏外,尤为突出的是他改编演出了爱国传统剧《金沙滩•点将》,成为他毕生舞台艺术创作中的精品。当他饰演的杨继业最后跳山头,来了个 “扎势”、“搂须”,眼睛瞪得跟铜铃一样的“亮相”时,确实达到了 “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境地。
  刘金荣不但有高超的舞台表演艺术,还能够改编和创作剧本。他曾先后改编出版了《小姑贤》、《闯宫抱柱》、《点将》 等。一九五八年,刘还创作了反映为甘南藏族牧民植皮疗疾的 “红色医生”李贡事迹的大型剧本。他常说,经过改编加工的历史剧目与千锤百炼的古典表演艺术,跟现代剧一样,都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又从“寓教于乐”的角度讲,艺术的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的作用,确为观众精神生活所必需。因此,演员必须提高历史剧与现代剧的演出质量,以艺术的魅力,去感染和教育观众。
  二、刘金荣谈《金沙滩》。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刘在《甘肃日报》上发表了《试谈金沙滩的剧本和表演》的文章。
  他说,《金沙滩》这出戏,老本是通过《五郎突围》、《五台搬兵》、《幽州舍子》、《赴宴》、《点将》、《五郎出家》 六场戏,来表现杨家将的忠君爱国思想的。刘金荣为了深刻地展示这一主题思想,对其中有损于主题思想的糟粕作了删改。在《五郎突围》里,原来五郎在辽兵环击的险恶情况下,观音菩萨救了五郎,并赐给简帖一张,上写“朝儿杀,暮儿杀,杀来杀去杀自家,刀刀割的心头肉,箭头射的白莲花,五郎若解其中意,五台山上去出家”这一情节,用封建迷信歪曲了杨家将的传说故事和人物面貌,取消了民族矛盾的界线,使五郎从战斗激烈的前哨走向不管国家存亡的道路。刘删除了这个情节,并削去了最后 《五郎出家》一场。在《幽州舍子》里,老本强调了杨继业“宁叫人说君不正,不叫人说臣不忠”的思想,把主要矛盾放在潘、 杨私人的关系上,而把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民族矛盾,则放在次要位置。特别有害的是,老本竟然叫杨继业一再责备众子,不让他们代替宋王前去赴宴。这样就大大歪曲了杨继业和众子的英雄形象。后改为鼓励众子赴宴,并在战略和战术方面作了缜密部署。他说,“这样,不仅剔除了历史的毒素,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剧本的主题思想。”在表演艺术方面,刘金荣也进行了一些加工。在《五台搬兵》里,老本中的杨继业只是对自己的被囚哀怨不已,犹豫再再,如唱到“杨继业山门用目望,见一座碑记在路旁,上边写的汉高帝,下边写的楚霸王;霸王刚强乌江丧,韩信刚强丧未央。 把这些能掐、能算、能杀、能战,八面威风的好汉英雄今何在? 何况我杨继业没有下场”时,既无动作配合,思想情绪的发展层次也不明晰,只是一个劲地唱,悲观失望地抒发感情,因而舞台效果不好。他作了这样的改动和安排:首先杨继业想到边关吃紧,百姓涂炭;再想到君受谗言,游山玩景;最后想到自己不能临阵杀敌,不能效忠国家,而感慨万端。这样一改,他认为“不但层次分明紧密,情绪步步深化,而且配合了发兵时的‘手托泰山’、‘恶虎扑食’、‘云手起雾’ 等舞蹈动作,显示了杨继业对敌斗争的决心和气魄。”再如《点将》这场戏,演出长达数十分钟, 没有一句台词,主要是通过杨继业在山头接应、观阵和敌我战斗过程,用动作和眉眼来刻划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他写道:“我演这场戏,先是当杨继业上场后,用右手高举金刀,使其光辉四射,双目平视,以示文武双全,刚柔兼备;次则双手抱刀远望, 眼珠团团旋转,观察敌人的动向;三则转手,刀托背后,眼珠上下转动,思考决策;四则忽闻杀声四起,眼神直视,立即左手回刀,右手牵马,翻身策骑,奔向山头。待看见五郎、四郎、八郎时,于是便策马更登高处,以观究竟……及至最后七郎被敌人打下马来,万分危急的时候,杨继业乃策马腾空而下,孤注一掷, 先声夺人,大败辽兵,获胜而归。如此演来,我就觉得比较完善地表现了杨继业的威武和勇敢。”三、刘金荣的“关公戏”。
  “关公戏”是以饰演关云长为主要人物的剧目。据刘金荣说,秦腔从前没有演唱关云长的传统剧目。传说清朝光绪年间, 京剧著名“红生”老三麻子(王鸿寿)在北京演出“关公戏”, 一下子轰动了京师,波及全国。此后,有人便将《困土山》、 《灞桥挑袍》、《斩颜良》、《诛文丑》、《出五关》等戏,也移植到秦腔中来演。在旧社会,人民群众的封建迷信思想较严重,把关云长作为一个“义重千秋”的偁像来崇拜。刘金荣因为文化基础较好,他便把《三国演义》里对关云长的描写反复钻研揣摸,确定这个角色独特的思想性格是:娴熟戎马,文武兼备, 忠于义气,武艺超群,恃性傲物。根据这些,他便在舞台实践中尤其讲究角色的亮相、舞刀和蹁马等动作的安排,务求展示这一古代名将威风凛凛、庄严肃穆的精神世界。为了塑造好关云长的外在风貌,他常到关庙去观察研究关羽塑像的特点,以求达到“神形兼备”的境地。他在《古城会》斩蔡阳那个“拖刀”后的苍劲古拙的“亮相”:两腿蹲势叉开,左手掀须,右手后撑青龙大刀的扎势,就很为观众叫绝。
  刘金荣晚年,嗓音全喑哑了,但他为了继续演出,只好苦心孤诣地追求“台架”艺术,以弥补唱腔上的这一严重缺陷。
  “四人帮”被粉碎后,刘金荣获得了第二次艺术生命。一九七九年,他满腔激情地在兰州剧院最后一次演出了他脍炙人口的杰作《点将》。这时,他虽则高龄七十五岁,但仍从山头(桌子)上策马腾空而下,其严肃认真的舞台艺术作风,贏得广大观众的喝采。不幸于次年谢世。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地:1984.4

本书主要介绍了甘肃秦腔述略、秦腔戏在甘肃各地的演变、甘肃秦腔剧作家李道真、陇剧的诞生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兰州的话剧、关于《甘肃军统特务组织》的补充和订正、关于《东乡族近百年大事记》的订正、关于《宁夏和平解放亲历记》的订正、关于《兰州保干事训练班》的订正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金荣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