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旦行名宿朱怡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705
颗粒名称: 秦腔旦行名宿朱怡堂
分类号: J825
页数: 2
页码: 94-95
摘要: 朱怡堂( 1883——1955 ),艺名紫娃,陕西泾阳人。据朱的女婿王正端说,朱幼年迫于家庭贫寒,投身秦腔“魁胜班”学艺,专攻青衣。因天资颖慧,敏而好学,尤其是一副天生的好嗓子,音域宽,音质纯,很快为师傅发现着意栽培。出科后,以唱见长,驰名关中。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邀安鸿印、王德孝等来兰献艺,旋创办秦腔“化俗社”,并被推为社长。因其热爱秦剧事业,除于“化俗社”先后培养两期学生外,并于一九二八年应聘在魏绍武、水梓主持的秦腔“觉民学社”担任教练。“觉民学社”的文戏演唱以秦腔传统表演艺术为规范,武戏则延师京剧打法,在共同致力秦腔戏曲艺术的改革上,朱怡堂贡献了一定力量。
关键词: 地方戏 戏剧艺术 秦腔

内容

朱怡堂( 1883——1955 ),艺名紫娃,陕西泾阳人。据朱的女婿王正端说,朱幼年迫于家庭贫寒,投身秦腔“魁胜班”学艺,专攻青衣。因天资颖慧,敏而好学,尤其是一副天生的好嗓子,音域宽,音质纯,很快为师傅发现着意栽培。出科后,以唱见长,驰名关中。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邀安鸿印、王德孝等来兰献艺,旋创办秦腔“化俗社”,并被推为社长。因其热爱秦剧事业,除于“化俗社”先后培养两期学生外,并于一九二八年应聘在魏绍武、水梓主持的秦腔“觉民学社”担任教练。“觉民学社”的文戏演唱以秦腔传统表演艺术为规范,武戏则延师京剧打法,在共同致力秦腔戏曲艺术的改革上,朱怡堂贡献了一定力量。
  朱在声腔上最大的特点是:宏亮,流丽,婉啭。因其功底深厚,又长期坚持吊嗓子,探索研究咬字、用腔以及发音部位和唱法,因而即使别人视为畏途的几百句唱段,他也能从容不迫地唱得声情并茂。例如《四贤册》中的王月娥,在丈夫设计诓她欲卖侄儿而实为卖掉亲生孩子以度灾荒的情节中,朱在剧中人物多变的心理状态和复杂情绪中,于唱腔里揉进了“哭颤音”、“花音”、“刚音”等,突出了艺术形象的鲜明个性和晶莹如玉的道德品格,给观众以巨大的感染力。又如《孟姜女》,这出戏共计唱词二百余句,一般演员多唱得平淡,但他却能凭借“声腔”的艺术手段,根据剧本具体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地带进“水音”, 把它唱得跌宕有致,波澜起伏。故当时观众有“紫娃的乱弹(声腔优美)、关娃(雪亭)的走”的评价。
  在表演艺术方面,朱怡堂的台步、动作功夫尤深。“跻工” 本是清乾隆年间秦腔名旦魏长生进京献艺出现于北京舞台的,到朱正式登台演唱时,已流行了近二百年。这种“跻工”技巧,是用袜型木板绑在脚底,以脚尖为支撑重心,与西方芭蕾舞有类似之处,是表现中国古代妇女“三寸金莲”病态美的玩艺,解放后在舞台上已被摒弃。但是,当时没有深厚功底的演员,断然难在舞台上运用。而朱在他主演的《清风亭》里的张母,则手撑伞儿,边唱边舞,伞在空中团团打转,身子不住地左右摇摆,台步和身段,柔中蕴刚,有如流水行云,构成舞台上不断的动作线, 被观众誉为“绝活”。
  朱怡堂后病逝武威,终年七十二岁。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地:1984.4

本书主要介绍了甘肃秦腔述略、秦腔戏在甘肃各地的演变、甘肃秦腔剧作家李道真、陇剧的诞生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兰州的话剧、关于《甘肃军统特务组织》的补充和订正、关于《东乡族近百年大事记》的订正、关于《宁夏和平解放亲历记》的订正、关于《兰州保干事训练班》的订正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朱怡堂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