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艺术成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678
颗粒名称: 二、艺术成就。
分类号: J825
页数: 5
页码: 68-72
摘要: 耿忠义初学演戏,在启蒙师傅麻旦儿的教授下,以慧敏心灵和顽强毅力迅速地谙熟并演出《拾玉镯》(孙玉姣)的小旦戏和 《截江》(孙尚香)的花旦戏。接着,他又演出《杀嫂》(武松)、《辕门射戟》(吕布)、《伐子都》(子都)的小生戏,但这几出戏的舞台实践,仅仅获得前辈和艺友“唱做平妥,毫不出奇”的评语。
关键词: 地方戏 戏剧艺术 秦腔

内容

耿忠义初学演戏,在启蒙师傅麻旦儿的教授下,以慧敏心灵和顽强毅力迅速地谙熟并演出《拾玉镯》(孙玉姣)的小旦戏和 《截江》(孙尚香)的花旦戏。接着,他又演出《杀嫂》(武松)、《辕门射戟》(吕布)、《伐子都》(子都)的小生戏,但这几出戏的舞台实践,仅仅获得前辈和艺友“唱做平妥,毫不出奇”的评语。面对这些议论,他并没有知难而退,相反地却以刚直和大勇过人的性格,谦虚地向西北名花脸唐待诏领教,并在公演中向名须生老十二红(李夺山)暗中“偷戏”他每于深夜独自对镜摹仿唐、李的台架与动作,并细心揣摩其奥妙所在。直到中年他改演须生和净角以后,才全面综合了福庆子、十娃子、唐待诏、岳麻子、李夺山等人的表演特点,并依据自己的形体和声腔条件,扬己之长,补己之短,将这些名流的特点熔炼提高和妥当运用,这才艺声大噪,名震西北。最为秦腔界和广大观众赞扬的是其“三竿子”、“三鞭子”和他独创的别具一格的“瘦脸谱”。 现在分述如次:“三竿子”。例如《五岳图》的张奎,当知悉敌方前来攻城时,他紧握长枪,冲到舞台最前方,配合富有节奏的鼓声,将刀锋、刀背、刀身、刀把检查一番,然后扎“前弓后箭”势,再把竿子先左后右、再在两者之同画个圆形圈儿,抽竿子向怀里,再向“圆圈”中心直剌前去,然后仰头、睁睛、亮相,成为一尊苍劲古拙的“雕塑”。这三竿子为一组的动作表示:在万马军中, 张奎可以左右挑敌兵,冲入重围直取敌帅首级。从这“程式”与 “亮相”里,便细徼深刻地突出了剧中人凶狠、恶毒与稳操胜券的心理状态。又如《灭方腊》里,当方腊与归附宋王朝的宋江统率的兵马激烈战斗而力竭败退时,他手舞长枪,以面部悲愤的表情配合,做上述“程式”、“亮相”,意在展示这位农民起义的英雄,仍准备左右荡杀敌兵,突出重围,重整兵马,与赵宋王朝决一雌雄。再如《潞安州》里,当陆登知悉金兀术已率兵破城而入,正在校场纵火大烧粮草时,他勇敢地冲到校场,用长枪左右拨开燃烧的马草,刺_枪挑拦路的火堆,奋不顾身地枪救着军粮。
  “三竿子”为兰州秦腔界所独有。据魏绍武先生说,它最初系从“武术”衍变而来,经耿忠义熔炼提高而更加美化。“三鞭子”。如《传信》里的艾谦,他受人之托,策马向边疆给宋军元帅李彦荣报信,并且时间紧迫,因为中秋节便要处斩被奸博诬陷的李彦贵。当艾谦唱到“恨奸党害忠良欺人太过, 屈王庙我领了太婆之托,跨下的火焰驹四蹄生火”时,艾谦站稳,向前踏“三锤”,放火,向右撂帽子,抬左脚,放火。这里表示骏马不断奔驰,艾谦更加焦急不安与决心锄奸的思想情绪。 故而接唱“奔边疆去传信昼夜奔波”,艾谦站稳,使“接地风”, 跷左腿,跨右腿,打“三鞭子”,放三把火:向左撂胡子,起右腿,放火;低头撂帽子,放火,策马驰下。这一系列的表演艺术动作与“程式”,意在表示三点:1.突出艾谦“肝胆照人”的性格特征与英雄好汉的精神风貌。2•突出时间紧迫,必须快马加鞭。 3.突出马蹄生火,以夸张其浓郁的传奇色彩。
  水梓先生说,兰州特有的“三鞭子”,首为福庆子所创,而为耿忠义继承发展。据刘全录说,陕西秦腔界从无此演法,故麻子红初到兰州,对甘肃的舞台艺术创作甚为心折。
  “瘦脸谱”。耿忠义深知自己面部造型条件差,尤其适应净行所要求的浓眉大眼、威仪庄严的造型是不够的。但是,他又认为“天陚条件”不能把人限死,是可以改造的。于是为自己研制设计了独特的“瘦脸谱”,从而为这一类型的演员开了先河,对戏曲事业作出了贡献。
  据李德庵、傅怀祖、赵福海诸先生提供的资料,现将“瘦脸谱”的例证分述如下:
  1.耿忠义饰演《五岳图》的张奎,利用自己额部高圆的形态,以重彩浓笔把它绘得很凸出,揭示出角色恶毒的本质。
  2.他饰演《老君庙》的程咬金,因为自己脸瘦又小,便沿耳旁斜下,依面庞轮廓外沿尽量地放大着色,这就显得剧中人_齐腮圆,看上去脸型很大,分外庄严肃穆。
  3.他饰演《白逼宫》的曹操,画笔从内眼角向外眼角斜下, 衬托得眼睛很大,透露出角色阴险诡诈的性格。
  4.他饰演《传信》的艾谦,额颅全涂红色,在两边额角上各画“劣”,表示角色性格耿直而又富于正义感。画眼睛,则画笔依眼眶椭圆形而上,因而眼睛显得分外大,炯炯有神,光彩夺目。
  5.他饰演《黄花山》的闻太师,额颅正中画个“寿星”,画眉向外斜上,仿佛扫帚,并让眉毛根根劲立、参差错落,在演出中又利用额颅外皮蠕动,给人以“活”的感觉,表现了剧中人虚怀若谷与非同凡响的神威。
  总之,耿派脸谱是依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心理的特殊需要而绘制成的一套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精品,它是表现生活、表现人物的艺术手段之一。
  声腔。赵福海说,秦腔净行分大净与毛净两种。前者要求台架庄重,音色宏亮、刚毅、苍劲、轰吼,后者要求台架“俏皮”, 音色柔润、婉转、甘醇、流丽。耿忠义先生因自己嗓子条件差, 达不到前者的要求,故向后者方向孜孜不倦地探求,终于变弱点为特色,在表演艺术上“转败为胜”了。在念白上,他以陕西关中语为标准,剔除了兰州土音,免去音节短促、咬字不真的弊病,大为抗日期间来兰的外地观众欢迎。
  耿忠义在四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留下了众多的为广大观众所热爱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是:《法门寺》的赵廉,《打子》、《哭祠》的郑丹,《八义图》的赵盾,《游西湖》的贾似道,《太湖城》的孙武,《盘城》的王奎,《下河东》的赵匡胤,等等,“耿派”演唱艺术的特色是什么?赵福海先生曾在六十年代指出:概括说来,在表演上,身架合理美观(气粗、势壮、豪爽、 雄伟),做派含蓄(剔除传统秦腔极度夸张的粗野身段,讲究动作的干净利落),开脸大方气魄(讲究图案造型),垫肩阔平宽大 (以示体形艺术美),“亮相”扎势简明突出(威猛兼备),刻划人物目的明确;在声腔上,刚中含柔,在突出秦腔高亢激越旋律的基础上,结合剧中人物的思想情绪,使之柔润、婉转、甘醇、优美,以达到声情并茂、别开生面的目的。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地:1984.4

本书主要介绍了甘肃秦腔述略、秦腔戏在甘肃各地的演变、甘肃秦腔剧作家李道真、陇剧的诞生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兰州的话剧、关于《甘肃军统特务组织》的补充和订正、关于《东乡族近百年大事记》的订正、关于《宁夏和平解放亲历记》的订正、关于《兰州保干事训练班》的订正的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