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剧社到河南改为“新生游艺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663
颗粒名称: 二、剧社到河南改为“新生游艺队”
分类号: J825
页数: 2
页码: 43-44
摘要: 一九三四年秋,杨子恒的新编第五师开驻河南。杨部系杂牌军,多为甘肃人。可能刘峙对杨部不放心,故令杨的部队分驻在东至归德、西至漯河、南至驻马店、北至开封等地,杨的司令部则驻漯河。据说杨子恒为了自己欣赏娱乐,也为了满足甘肃籍官兵对秦腔的爱好,便将“平乐学社”甲、乙两班学生合为一班, 遴选了五十多名精华,全部带往河南,其他演职人员则自谋生路。同行的著名演员和教练有:范醒华、刘易平、高希中等,还有鼓师、乐师数人。
关键词: 地方戏 戏剧艺术 秦腔

内容

一九三四年秋,杨子恒的新编第五师开驻河南。杨部系杂牌军,多为甘肃人。可能刘峙对杨部不放心,故令杨的部队分驻在东至归德、西至漯河、南至驻马店、北至开封等地,杨的司令部则驻漯河。据说杨子恒为了自己欣赏娱乐,也为了满足甘肃籍官兵对秦腔的爱好,便将“平乐学社”甲、乙两班学生合为一班, 遴选了五十多名精华,全部带往河南,其他演职人员则自谋生路。同行的著名演员和教练有:范醒华、刘易平、高希中等,还有鼓师、乐师数人。
  剧社到河南后,归新五师(后改为五十一军)领导。杨子恒将“平乐学社”改名为秦剧“新生游艺队”,取蒋介石当时提倡“新生活运动”之意。行政社长和财会人员由杨直接委派,演员队长为高希中、刘易平。应该指出,秦腔艺术团体在河南辽阔地区大规模地活动,这在辛亥革命后的秦腔史上还是首次。它的演出活动范围除新五师各部驻地外,“游艺队”还经常到郑州、开封、信阳等城市举行公演。计公演西安“易俗社”、“正俗社”的剧目有:《黄花岗》(反映“同盟会”广州起义七十二烈士的革命事迹)、《秋风秋雨》(描写秋瑾女士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软玉屏》(上下本)、《三滴血》、《蝴蝶杯》、《钢铃记》(即《寇准背靴》)、《太平天国》、《双诗帕》(李白与安禄山的历史轶事)等一百多本,大大开拓了秦腔艺术的地域,对豫剧特别是河南越调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新生游艺队”在河南呆了近四年。芦沟桥事变发生后,杨子恒忙于军务,无暇顾及,于是,“新生游艺队”亦随之散伙。由高希中、范醒华、王仲平将戏箱与部分学生带回西安。把戏箱交给西安甜水井杨子恒的公馆。返回西安的学生,有的回家了,有的流落街头,情况甚为凄惨。
  先是“新生游艺队”副队长刘易平提前返回西安,在李正敏主办的“正艺社”演戏。刘的演唱艺术颇为辛亥革命老前辈寇遐所器重,因之过从甚密。于是由刘找寇遐,再经寇找到辛亥革命时陕西都督张凤翙,由这些人出面资助,拿出银元数百元,组织这些学生成立了“秦光社”。由寇出面将杨子恒的戏箱赁来,并将“三意社”的部分演职人员也吸收来,算是共同经办。其时,这个剧社的著名演员有刘易平、贾德善(小生)、杨鸿声(大净)等。剧社演出了一个阶段,至一九三八年夏季结束。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地:1984.4

本书主要介绍了甘肃秦腔述略、秦腔戏在甘肃各地的演变、甘肃秦腔剧作家李道真、陇剧的诞生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兰州的话剧、关于《甘肃军统特务组织》的补充和订正、关于《东乡族近百年大事记》的订正、关于《宁夏和平解放亲历记》的订正、关于《兰州保干事训练班》的订正的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