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办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662
颗粒名称: 一、创办沿革
分类号: J825
页数: 4
页码: 40-43
摘要: 据景乐民(“平乐社”首届毕业生)等说:一九二三年,平凉政守使张兆钾,以向陇东十七县集资的办法创办了“平乐社”,演员全靠延聘陕西与陇东当地民间艺人。例如,著名秦腔须生王文鹏、著名须生毛金荣等,就是派人到陕西接来的。
关键词: 地方戏 戏剧艺术 秦腔

内容

据景乐民(“平乐社”首届毕业生)等说:一九二三年,平凉政守使张兆钾,以向陇东十七县集资的办法创办了“平乐社”,演员全靠延聘陕西与陇东当地民间艺人。例如,著名秦腔须生王文鹏、著名须生毛金荣等,就是派人到陕西接来的。翌年,张兆钾为了剧社的巩固和发展,让社方招收学生约三十余名(包括在陕西招收的一部分)。当时的教练是范醒华(先武生后花衫、青衣,西安“榛苓社”毕业生)、黄云亭(艺名“十四红”,须生,西安“福胜社”的著名演员)、刘全录(先二花脸后红生,西安“榛苓社”毕业生)、陈月亭(京剧武功教练)等。经三年授艺,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有:景乐民(须生,净角)、雪文华(旦角)、熊建民(文武旦)、鲁靖国(大花脸)、高新平(须生)、焦云平(生角)以及拉板胡的王仲平等。
  —九三〇年二月,陈珪璋依附于刘郁芬,六月进驻平凉,陈因爱看戏,便接收了这个官办的“平乐社”。剧社改组后,在平凉原中山桥北的砂石滩修建起一座剧院。任命胡农泉(陕西人)为社长,平凉商会会长马觔臣为名誉社长,实际上是剧社经济支持者。又派在陈部任职的朱幼华主办具体社务。朱系甘肃会宁人,文学修养好,诗词歌陚与书画雕刻都能来。他特别喜爱京剧,对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的表演艺术特点,都很熟悉,本人也能“票戏”(业余演员),曾绘制不少秦腔脸谱,对秦腔事业有一定贡献。
  据薛再平(现任甘肃省秦剧团导演)说:大约在一九三一年左右,刘易平、高希中及许多著名艺人曾到平凉献艺。
  一九三二年初春,杨子恒返平凉任“陇东绥靖司令”后,接收了这个官办剧社,将剧院仿西安“易俗社”样式予以改建,又在原有基础上将演职人员予以扩大,并改名为秦腔“平乐学社”,以示教育性质。其经济来源,仍靠商会支持与解决(马勋臣仍积极支持剧社),性质仍属官办的。
  这时,“平乐学社”的社长为张本仁,曾任陈珪璋部十三师参谋长,时在杨部任职,爱好戏剧,他仿“易俗社”教育办法, 将剧社当教育事业来办。不久,“平乐学社”又招收了第二期学生,六十人左右,与原来陈珪璋收的已学了一年半的学员分为甲、乙两班。这时,剧社改进了教学方法,除名教练秦鸿德、黄云亭、范醒华外,名鼓师荆永福也是从陕西请来的。继荆之后的鼓师是刘发祥,他初在社里拉二弦,后为鼓师,在陕、甘驰名。板胡师为吴茂亭。因为第二期学生培养较严格,除授文化课外,还特聘教师讲授文史知识,故继承了一部分秦腔传统剧目,为甘肃培养了一批戏曲艺术人才。这一期以“平”字命名,其优秀学生有:阎更平(须生,拿手戏有《徐策跑城》、《十五贯》等)、薛再平(文武旦角,拿手戏有《破洪洲》、《张公揹张婆》等)、李林平(擅演红生戏,拿手戏有《夜观春秋》和《出五关》等)、王北平(须生)、张天平(小旦)、张乐平(小旦)、李延平(青衣)、杨昭乎(丑角)等。
  说起著名教练秦鸿德,真是个艺术才华出众的演员,绰号叫 “金脸狗旦”。他长脸,架子好,扮相威武,嗓音宏亮,腿功尤其干净利落,生、净、丑、旦都能演,肚子里装有数百本戏。他主演《太湖城》的孙武,《狮子搂》的武松,《醉写蛮书》的李白,可谓技艺超群,在观众中声誉卓著;其他如《截江》、《拷寇》、《高怀德打娃》等,也很有特色。据秦的女婿郭治秦、薛再平说:先是从陕西到平凉开饭馆的燕保(是个戏曲爱好者),搞了个演唱汉二簧的自乐班。一九二八年左右,秦鸿德到平凉筹办剧社,因经济无力,便与燕保领导的自乐班合作成立了 “顺德社”。搞了两三年,戏班垮了,就到“平乐社”任教练,培养出了许多秦腔后起之秀。
  “平乐学社”第二期学生学艺一年半。在此前后,剧社分甲、乙两班在陇东十七县流动演出。这两期学生,将“易俗”、“三意”、“正艺”等社的优秀剧目,差不多都公演了,对丰富当时甘肃戏曲剧目起了一定作用。“易俗社”创编的大量剧目,从政治倾向看,都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例如提倡男女平等、姻婚自由、反对迷信活动、反对妇女缠脚、反对赌博、吸大烟等;但不可否认在不少剧目中却也宣扬了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思想,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糟粕。而“平乐社”在以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也演出了某些内容有毒素的剧本。例如,与农民起义英雄李自成血战的《宁武关》,宣扬皇帝调戏民女的庸俗戏《李凤姐卖酒》,宣扬凶杀的《斩经堂》等。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地:1984.4

本书主要介绍了甘肃秦腔述略、秦腔戏在甘肃各地的演变、甘肃秦腔剧作家李道真、陇剧的诞生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兰州的话剧、关于《甘肃军统特务组织》的补充和订正、关于《东乡族近百年大事记》的订正、关于《宁夏和平解放亲历记》的订正、关于《兰州保干事训练班》的订正的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