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新声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648
颗粒名称: 漫话“新声社
分类号: J825
页数: 5
页码: 32-36
摘要: 一九二五年,秦腔著名须生刘立杰(艺名木匠红)在西安盐店街创办“秦钟社”。一九二八年陕西关中大旱,剧社营业不好,迁移三原演唱。这时,刘立杰因年老体衰,便将社务交给儿子刘毓中管理。
关键词: 地方戏 戏剧艺术 秦腔

内容

一九二五年,秦腔著名须生刘立杰(艺名木匠红)在西安盐店街创办“秦钟社”。一九二八年陕西关中大旱,剧社营业不好,迁移三原演唱。这时,刘立杰因年老体衰,便将社务交给儿子刘毓中管理。该社当时的学生有:刘裕秦(即刘易平,须生)、 姜望秦(须生)、刘宝钟(须生)、李琼钟(须生,当时号称“秦腔皇帝”,李正敏人称秦腔皇后)、高治秦(须生)、姚茂秦(须生)、张安秦(小生)、王斌秦(小生)、王应钟(旦角)、崔晓钟(旦角)、刘易秦(旦角)、姜瑶钟(旦角)、张旭钟(旦角)、姜明秦(旦角)、杜干秦(丑角)、刘鸿秦(丑角〉、唐秉钟(花脸)、惠醒秦(大花脸)、何镜秦(花脸)、郭治秦(由小生改唱花脸)等四十余人。当时,因刘毓中系“易俗社”出科,所以为学生们排演了范紫东、孙仁玉、高培支、李约祉等创编的历史剧目《双诗帕》、《软玉屏》、《夺锦楼》、《玉镜台》、《三滴血》、《人月圆》、《夺魁阁》、《美人换马》等四十余本。
  一九三二年秋,刘毓中将剧社改名为“新声社”,在西安盐店街甘肃会馆公演后,便带到宁夏银川演唱。在该地三年多,因剧社常受马鸿逵集团迫害,因而刘毓中托词到中卫演出,实则带领剧社连夜逃到甘肃靖远,脱离了马鸿逵的管辖范围。在靖远作短期演出后,便进入兰州。
  “新声社”首演于兰州侯府街大金台剧场(今张掖路新华书店西边),剧目仍是在西安、三原排演的那些。这些戏跟在银川一样,颇受观众欢迎,上座率很高。其著名演员是: 刘毓中(1896—1982),名须生,陕西临潼人,“易俗社”出科的优秀者。身材魁伟,唱腔激越朴实,表演稳健壮美。拿手戏有《周仁回府》、《殷桃娘》、《双锦衣》、《韩宝英》、《春秋笔》、《卖画劈门》、《走雪》等。尤其在饰演项羽与石达开两个角色中,能够在武生基础上吸收花脸的念唱特点,并把秦剧靠把戏技巧与京剧武打融为一炉,这不仅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同时为秦剧武生、须生开拓了表演的新路子。
  姜望秦,名须生、红生。拿手戏有《临潼山》、《梅伯闯宫》、《古城会》、《斩颜良》等。
  李琼钟,名须生。拿手戏有《祭灵》(刘备)、《韩宝英》 (石达开)等。当其年轻时,唱做俱佳,声誉日隆,故报纸有“秦腔皇帝”之称。当上海淞沪战起,十九路军英勇抵抗日军侵略,西安戏剧界由“易俗社”负责人和封至模先生等组织各剧社联合公演募捐,支援前线浴血奋战的抗日部队。由于西安爱好秦剧艺术的人士曾组织“敏社”,专门鼓吹宣传“正俗社”名角李正敏的演唱艺术,时称“秦腔皇后”;另一些爱好秦剧艺术者则组织 “琼晓社”,专门鼓吹宣传“秦钟社”名角李琼钟、崔晓钟的演唱艺术,时称崔晓钟为“迎春仙子”。当时“敏社”曾要求“皇帝”与“皇后”合演《五典坡》,后因故未能进行,仍各演各的剧目,共同完成了抗日募捐任务。
  姚茂秦,名须生。拿手戏有《葫芦峪》(诸葛亮)、《拆书》(伍员)等。
  崔晓钟,名旦角,表演动作细腻逼真,尤善刻划人物心理活动,故驰名西北各省。他的启蒙师傅是曾鉴堂(外号“一枝花”,为陕西关中著名花衫、青衣),后由“易俗社”老教练陈雨农指导, 故艺术造诣很深,在观众中有很大影响。
  此外,参加演出的还有名须生高治秦(擅演唱工戏)、名须生刘宝钟、名花脸惠醒秦、名丑席子才等三十余人。至于该社的后起之秀则有:张新华(著名文武小生,拿手戏有《周仁回府》等)、党新国(武小生,拿手戏有《柴桑关》、《战马超》等)、黄新闽(花脸)、梁新贵(旦角)等。
  一九三三年冬,西北秦剧名演员刘立杰首途兰州。刘立杰来兰公演前,曾由其学生王斌秦、姜望秦陪同到中山市场(今兰园),观摩麻子红的舞台演出《烙碗计》。当刘头戴火车头帽,身穿皮袄,眼着墨镜,手柱拐杖步入兰州老班子剧场时,该社守门的即招呼王斌秦、姜望秦,并猜测老者可能就是陕西著名须生刘立杰,这是因为前几天“新声社”在大街上曾贴了刘立杰即将到兰公演的海报。这时,该社本戏尚未开始,麻子红来了见到刘立杰,当即由王、姜介绍寒暄一番。麻子红买了香烟、瓜子给予招待。刘立杰看过《烙碗计》演出后,对学生王、姜说:“郗先生在兰州戏剧界有名望,演戏的确名不虚传。”此后,刘立杰在 “新声社”登台三天献演《卖画劈门》(白茂林)、《豫让剁袍》(豫让)、《八义图》(程婴)等。在这三天内,麻子红辍演,专门观摩了刘的卓越演唱艺术。看后他说:“当年我还是娃娃时,刘先生已经成名了。我这次是为学艺而停戏专来看演出的。”两位秦剧著名演员的谦虚诚恳、相互尊重和学习的精神,为人们广为传颂。
  刘立杰确是秦腔剧坛的一位杰出人才。他在陕西临潼老家初学木匠,后入“魁胜社”学艺出科,故人称他“木匠红”。他性格温厚,寡言和霭,兼之嗓音如金玉,唱腔清逸,咬字真切。他擅演重头唱工戏,如《卖画》(白茂林)、《李陵碑》(杨继业)、《串龙珠》(徐达)、《状元媒》(吕蒙正)、《忠保国》 (杨博)等,都出神入化,高人一等。
  刘立杰在兰公演中还有一个小插曲。他献艺时,“新声社” 已给报社送了赠券,但报社另来了两个文化掮客要看“白戏”(不掏钱),守门的不让进去,因而怀恨在心,几日后便在报纸上出现了饥讽刘立杰是“陕西落伍须生”的文章。当时大多数观众对报纸不公正的评论颇感不满。麻子红则以高尚的艺术品德,在观众中不断宣扬刘立杰精湛的表演艺术,风波始告平息。
  后由于有些班社挖“新声社”墙脚,部分主要演员离社他去,剧社处境岌岌可危。鉴于这种情况,刘毓中于一九三六年将剧社带到平凉,一年后经张家川、陇县到达天水演唱。至一九四四年,剧社因外债拖累等原因,时演时辍,陷于瘫痪,最后戏箱为当地土律师黄宗山坑骗,终于停业。
  一九四五年秋,王斌秦、刘易平、曹保秦等在西安组织成立“新秦社”,除“秦钟”、“新声”的部分班底外,又在西安接聘了一些演员,带回天水,意在恢复“秦钟社”。这些新增添的主要演员有:马振华(名旦角,擅演《拾玉镯》、《拷红》等)、冯改民(小生)、王金科(花脸)等十余人。该社在天水演出一年多,后到陕西汉中便垮散了。一九四六年,成立“天汉社”, 吸收了全部演员。至此,刘立杰、刘毓中经营的“秦钟社”、“新声社”便彻底结束了。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地:1984.4

本书主要介绍了甘肃秦腔述略、秦腔戏在甘肃各地的演变、甘肃秦腔剧作家李道真、陇剧的诞生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兰州的话剧、关于《甘肃军统特务组织》的补充和订正、关于《东乡族近百年大事记》的订正、关于《宁夏和平解放亲历记》的订正、关于《兰州保干事训练班》的订正的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