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立的来龙去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569
颗粒名称: 一、成立的来龙去脉
分类号: J825
页数: 2
页码: 14-15
摘要: 一九二八年兰州秦腔“万顺班”解体后,著名须生文汉臣联合部分秦腔演员,与蔡麻子、陈明领导的眉户小戏班共同组成 “锦绣舞台”公演经营。因为马仲英发动的反对冯玉祥国民军的战争仍在继续,所以只演午场,艺人难于糊口。不久,秦、眉演员分道扬镳,文率秦腔演员远赴岷洮一带流动演出,蔡、陈率眉户演员到西宁流浪卖艺。
关键词: 地方戏 戏剧艺术 秦腔

内容

一九二八年兰州秦腔“万顺班”解体后,著名须生文汉臣联合部分秦腔演员,与蔡麻子、陈明领导的眉户小戏班共同组成 “锦绣舞台”公演经营。因为马仲英发动的反对冯玉祥国民军的战争仍在继续,所以只演午场,艺人难于糊口。不久,秦、眉演员分道扬镳,文率秦腔演员远赴岷洮一带流动演出,蔡、陈率眉户演员到西宁流浪卖艺。据岷县文教局同志说,一九三三年以后,鲁大昌在岷县扎住脚跟,引进秦腔“兴中社”。该社的主要演员有:生角麻子红、文汉臣、黄致中、王斌秦、李益华、杨万里、杨启华、任易俗、朱兴国;旦角杨万玉、梁培华、李耀华、 赵连城、姜瑶钟;花脸张永华;丑角郜守中等。演出剧目有《状元媒》、《燕子笺》、《夺锦楼》、《日月图》、《出五关》、 《文天祥殉国记》、《哭秦庭》、《哭祖庙》等。
  一九三六年,文汉臣只身返回兰州,便到张裱匠(玉书)的 “云育社”搭班。(该社系张由青海西宁带回兰州的秦腔剧社)翌年春,因文与耿忠义看不惯张的重利盘剥,于是再次筹措资金,联合力量,组成以文汉臣为首的秦腔“共和社”。主要演员有耿忠义、岳钟华、张雨亭、六指子(李海亭)等名角。全体演职人员约三十余名,戏箱(行头)是租赁蔡老二的。此后,蔡收回戏箱,文汉臣便到定西租赁了该县城隍庙的戏箱。因定西供奉的城隍爷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当时又值抗日战争期间,故剧社全体演职人员决定以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化广大人民,遂改社名为“文化社”。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地:1984.4

本书主要介绍了甘肃秦腔述略、秦腔戏在甘肃各地的演变、甘肃秦腔剧作家李道真、陇剧的诞生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兰州的话剧、关于《甘肃军统特务组织》的补充和订正、关于《东乡族近百年大事记》的订正、关于《宁夏和平解放亲历记》的订正、关于《兰州保干事训练班》的订正的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