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启下的“万顺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523
颗粒名称: 承上启下的“万顺班”
分类号: J825
页数: 4
页码: 5-8
摘要: 一九〇八年(光绪三十四年)农历十月,清德宗载湎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当时陕甘总督升允在兰州颁布“国孝令”,严禁一切娱乐活动,并亲率文武百官在万寿宫大摆道场,念诵经文, 因而这两个戏班被迫散伙。
关键词: 地方戏 戏剧艺术 秦腔

内容

一九〇八年(光绪三十四年)农历十月,清德宗载湎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当时陕甘总督升允在兰州颁布“国孝令”,严禁一切娱乐活动,并亲率文武百官在万寿宫大摆道场,念诵经文, 因而这两个戏班被迫散伙。
  戏曲艺人在“国孝”期间为求温饱,“福庆班”和“东盛班”分别在兰州五泉山和黄家园开设茶馆。这样,戏迷们便在工余不约而同地前往消遣。久之,大家感到“戏瘾”越来越严重, 于是“帽儿戏”便诞生了。所谓“帽儿戏”,就是戏曲艺人仅仅戴着当时盛行的硬壳帽瓢,不作任何化妆地演唱起来。这种演唱,纯属义务性质,不收观众分文。因为戏曲艺人多,茶馆收不敷出,不能解决拖家带口艺人的生活问题,于是不少演员忍痛改行,各奔谋生之道。及至一九〇九年(宣统元年)“国孝”解除,在兰州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和部分曲艺人的鼓动下,才由著名秦腔旦角八娃子,联络当年“福庆班”、“东盛班”所有留兰艺人,重新组成“万顺班”。
  “万顺班”在旗杆巷(现会馆巷)开锣后,演员阵营还是相当强大的。除著名花脸唐待诏、著名旦角八娃子外,主要演员还有:李德贵(大净)、桑大嘴(旦角)、陆召儿(大花脸)、薛保元(俗呼保元儿,须生)、六指子(李海亭,花脸)等。这里,着重介绍一下“万顺班”的几位后起之秀: 八娃子,原名史万林,字月卿,文武旦角,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他拜岳麻子为师,在西宁学大戏,返兰后红了起来。其唱腔、做派与声色才艺在甘肃秦剧界可谓空前。当时兰州曾有歌谣流传说:“牙古子包子马保子面,福保子(耿忠义)生净八娃子旦。”号称兰州“四绝”。其舞台创作有《双阳追夫》(双阳公主)、《连环计》(貂蝉)、《七星庙》(佘赛花)、《下南唐》(刘金定)、《破洪州》(穆桂英)等。
  老十二红,原名李夺山,乳名好好,是誉满陕甘的秦腔名须生,“福庆班”须生岳麻子的女婿,著名秦腔生角岳钟华的姐夫。他师承岳麻子、林儿,后领教于唐待诏、高天喜等人,在表演艺术上有高深造诣。当时演唱水平在麻子红(郗德育)、文汉臣之上,唱腔与“迎风”、“摆扎”,无不合乎规矩而又有新意。其拿手戏有《盘城》(王奎)、《黄金台》(田单)、《高平关》(赵匡胤)、《出棠邑》(伍员)、《上煤山》(朱由检)、《春秋笔》(吴承恩)、《炮烙柱》(梅伯)、《潞安州》(陆登)等。
  耿忠义,俗呼福保子,甘肃武山人,先旦角后生、净,是誉满西北的表演艺术家。他的启蒙师傅为麻旦儿,后向唐待诏、老十二红经常领教,并常在公演中偷学他俩的精彩技艺,终于艺声大震,自成流派。拿手戏有《火焰驹》(艾谦)、《五岳图》 (张奎)、《灭方腊》(方腊)、《打子》(郑丹)、《太湖城》(孙武)、《法门寺》(赵廉)、《忠八义》(赵盾)、 《盘城》(王奎)、《游西湖》(贾似道)、《下河东》(赵匡胤)等。他展示人物内心深刻细致,感情真切,有生活气息,深受省内外观众的好评。
  岳钟华,著名秦腔文武生角,老十二红亲自培养的高徒,个儿较矮,嗓音较差,但武功底子很深,开打惊险美观。其拿手戏有《狮子楼》(武松)、《拷寇》、《抱盒》(陈琳)、《游西湖》(裴瑞卿)、《周仁回府》(周仁〉、《法门寺》(赵廉)等。在耿忠义逝世后,他主演花脸戏《灭方腊》(方腊)、《传信》(艾谦)、《黄河阵》(闻太师)、《游西湖》(贾似道) 等,也颇具特色。
  文汉臣,著名须生,师承陇东秦腔艺人锯锯子。一九二〇年 (民国九年)到兰,即为“万顺班”主将。八娃子死后,他参与领导事宜。后为“锦绣舞台”、“共和社”、“文化社”的创办人。他嗓音宽厚柔美,做派质朴大方。拿手戏有《十道本》(褚遂良)、《空城计》(诸葛亮)、《斩韩信》(韩信)、《醉写蛮书》(李太白)、《胡迪骂阎》(胡迪)等。
  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全国震动。及南北议和告成,袁世凯篡夺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果实。 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三月,袁任赵维熙为甘肃督军,至一九一四年张广建主甘以来,兰州虽风云变幻,但“万顺班”尚能勉强演出。一九二〇年(民国九年)八娃子病逝,由麻旦儿、天保儿、文汉臣等接替领导。
  —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冯玉祥部师长刘郁芬入甘。两年后,刘禁演了《游西湖》、《二进宫》、《八仙过海》等六十余个秦腔剧目。又因马仲英(俗称“尕司令”,马步芳的族弟)发动反对国民军的战争,战火蔓延扩大,兰州一夕数惊,刘郁芬只准戏班午场演出,故观众寥落,收入锐减。不久,文汉臣率部分演员赴岷县演唱,长达十八年的“万顺班”便宣告结束。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秦腔艺术在舞台演出形式和剧场设备方面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最显著者有二:(一)关于灯光。清末民初,兰州秦腔戏班演出均以两盏“钢盔形”的菜油灯悬之舞台左右上方以照明。及至刘郁芬入甘,在“万顺班”中期,才改用汽灯照明,这自然是个跃进。至一九四八年,秦腔艺人陈景民在双城门修建了剧场,才首次采用电灯布景。(二)关于剧场座位。清末民初,兰州的秦腔戏班多是利用庙宇舞台或广场搭台子演出,观众根本没有座位。有时为了招待官府、士绅,临时放置几张桌子和几条长登。及至“万顺班”中期,才仿京剧剧场设备,增添了长条靠背椅,并附设茶水、瓜子、糖果等小卖。
  总的说来,这个历史悠久的“万顺班”,上承“福庆班”、“东盛班”的表演艺术传统,培育了大批舞台新秀,下启“共和社”、“文化社”的成立,对兰州秦腔戏曲事业贡献甚大。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地:1984.4

本书主要介绍了甘肃秦腔述略、秦腔戏在甘肃各地的演变、甘肃秦腔剧作家李道真、陇剧的诞生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兰州的话剧、关于《甘肃军统特务组织》的补充和订正、关于《东乡族近百年大事记》的订正、关于《宁夏和平解放亲历记》的订正、关于《兰州保干事训练班》的订正的内容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