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伊斯兰教的“门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074
颗粒名称: 甘肃伊斯兰教的“门宦”
分类号: B9
页数: 8
页码: 149-156
摘要: 伊斯兰教有“正统派”②、“分离派”③、“异教派”、“他力派”、“过激派”、“因循派”等;其势力较强,范围较广者为“正统派”与“分离派”。我国的伊斯兰教属于“正统派”。 伊斯兰教的“正统派”,由于对“古兰经”与穆罕默德遗训解释的不同,又分为四大学派④,即“阿伯哈尼弗”、“沙斐尔”、“马力克”、“罕百里”。我国的伊斯兰教,除少数属于“沙斐尔”学派的维吾尔等族外,其余都属于“阿伯哈尼弗”学派。
关键词: 宗教 甘肃 宗教理论

内容

一 概 述 伊斯兰教有“正统派”②、“分离派”③、“异教派”、“他力派”、“过激派”、“因循派”等;其势力较强,范围较广者为“正统派”与“分离派”。我国的伊斯兰教属于“正统派”。
   伊斯兰教的“正统派”,由于对“古兰经”与穆罕默德遗训解释的不同,又分为四大学派④,即“阿伯哈尼弗”、“沙斐尔”、“马力克”、“罕百里”。我国的伊斯兰教,除少数属于“沙斐尔”学派的维吾尔等族外,其余都属于“阿伯哈尼弗”学派。
   伊斯兰教在我国西北地区又有“门宦”之称,宗派既多,标榜各异,但归纳起来,不外“〓福耶”、“噶得林耶”、“哲赫忍耶”和“库不林耶”四派,习惯上称为四大“门宦”。
   在四大“门宦”中,除“库不林耶”是一脉相传外,其他各派,又分为很多支派,习惯上也称为“门宦”。
   据调查了解:西北各地属于“〓福耶”派的有:“穆扶提”、“毕家场”、“鲜门”、兰州的两个“刘门”、“胡门”、“北庄”、“碱沟井”、“红岗子”、“丁门”、“疯门”等;属于“噶得林耶”派的有:“华寺”、“大拱北”(附“蟠龙山”)“杨门”、(附“九彩坪”、“猴子河”)、“香源堂”(即“海门”、“沙门”)、“文泉堂”、“阿门”、“七门”等;属于“哲赫忍耶”派的有:“沙沟”、“板桥”两支派;而“沙沟”又有“新店子”和张家川的“北山”两支。“板桥”又有张家川的“南川”一支。
   此外,甘肃临潭县旧城的“西道堂”和上述的四大“门宦”无关,但立有“拱北”⑤有人负责传教,自应仍属“门宦”之 又有称为“格的目”的教派,是没有“门宦”色彩的老教。我国全国各地区和西北地区大部分的伊斯兰教都属于“格的目”范围。又有称为“伊黑瓦尼”或“哎海里逊乃”的教派,亦称“新教”。这派不是“门宦”。最近又有“三抬”派,亦称“新兴教”。二 简况 1.“〓福耶”派。此派分布于西北各地区,所属支派很多,大体上可分作以下的十一个支派: (一)穆扶提”⑥一始祖汉名马守祯,经名“哲拉隆的尼”原籍陕西长安市,徙居甘肃康乐县,生于清顺治年间,殁于乾隆年间,享年九十三岁。清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年),受教于阿拉伯人“希达耶统拉嘿”⑦。建“拱北”于康乐县陶家地方。后至第五位传教人经名“而卜都里散他勒”时,他的二个儿子因争教分家,次子迁居临夏传教,死后建“拱北”于临夏市西川,至今人称之为临洮拱北。
   (二)“毕家场”——始祖汉名马宗生,经名“阿卜都来海麻尼”,但籍陕西长安市,徙居今临夏市,生于明崇祯十二年(一六三九年),殁于清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年)。清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年)在今临夏回族自州治开学传教,后建“拱北”于临夏市城西的毕家场地方。
   (三)“鲜门”——即福寺堂,始祖鲜美珍,道号“阿来扶费嘿勒”,青海西宁市人,生于清顺治初年,曾著述伊斯兰教性理学,殁后建“拱北”于西宁市的南滩。
   (四)“刘门”——始祖姓刘,受传于鲜门,建立“拱北”于兰州市西津桥,清同治年间焚毁后重建,现移华林山。
   (五)“刘门”⑧——建立“拱北”于兰州市小西湖,系“毕家场”支派再传。
   (六)“胡门”——始祖汉名马伏海,经名“哎卜理则底”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红泥滩人,被称为“红门”。又马氏多胡须,故又有“胡门”之称。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年),殁于嘉庆十四年(一八〇九年)享年九十四岁。曾求学于西安崇文寺,建“拱北”于广河回族自治县西郊。
   (七)“北庄”——始祖汉名马葆真,经名“哈自来提”。清嘉庆五年(一八〇〇年),曾求学于新疆“牙勒光道堂”,建“拱北”于东乡族自治县的北庄。
   (八)“碱沟井”——始祖马姓,原籍甘肃景泰县的碱沟井,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建“拱北”于兰州市徐家湾。
   (九)“红岗子”——始祖洪寿龄,碱沟井的分支,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红岗子人,也称“洪门”。(十)“丁门”⑨——始祖名丁香,甘肃临潭县人,曾往阿拉伯麦加朝圣地,后求学于新疆“叶尔羌道堂”,建“拱北”于兰州市华林山。
   (十一)“疯门”——即灵明堂,首辈马一龙,兰州市人。以其言行类似疯狂,故称为“疯门”。殁后,于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建“拱北”于兰州市柏树巷。
   2.“噶得林耶”派。此派分布于西北各地,大体上可分作以下的七个支派: (一)“华寺”——始祖汉名马来迟,经名“哎比力福图海”,临夏市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曾游学于阿拉伯、也门等地。归国后,在广州、云南、河南和陕西的渭南县开学。他在阿拉伯入了“〓福耶道堂”,受传“奈个十板丁耶”、“噶得林耶”、“赛哈来外勒丁耶”三种道门,但在今广河回族自治县、东乡族自治县和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等处开学时,完全传授“噶得林耶”道门、清嘉庆八年(一八〇三年)建“拱北”于临夏市西郊。清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河湟事变,“华寺门宦”负责人为暴动主力,“拱北”焚毁,该派势力大衰。至民国成立渐变旧观。
   (二)“大拱北”——始祖祁静一,临夏市人,生于清顺治十三年(一六五六年),殁于清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年)。受教于阿拉伯人“华哲阿卜董拉希”⑩,传教于四川、陕西、甘肃各地。殁后,建“拱北”于临夏市城西?。
   此派虽自称为“阿伯哈尼弗”学派中的“噶得林耶”门宦,但在该门宦材料中有“渊源十叶,真实无妄”等语,此派可能与“分离派”(十叶派)有关。
   (三)“杨门”——始祖杨姓。此派与“噶得林耶”派的四川蟠龙山支派,青海猴子河支派和甘肃九彩坪支派都是一个系统。
  这几个“门宦”与“大拱北门宦”和一般其他“门宦”不同的特点,在于负责传教人不结婚,称为出家人。
   (四)“香源堂”——即“海门”和“沙门”,始祖名海阔,兰州市人,据传受道于新疆的“香巴巴”?,再传于沙满拉,故有“海门”、“沙门”之称。有四个“拱北”,分立于兰州市、临夏市等地。
   (五)“文泉堂”——始祖名马文泉?,兰州市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年(一八四〇年),殁于清光绪八年(一八八二年),曾朝阿拉伯麦加圣地。归国后,在福建、广西、四川、云南等地传教,建立“拱北”于兰州市耿家庄。
   (六)“阿门”——始祖是阿拉伯人,名“穆罕默德努农的尼”清咸、同时来中国传教;殁后,教民为之建立“拱北”于兰州市潘家坝。
   (七)“七门”——始祖马姓,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人,曾往阿拉伯朝圣地。归国后传“噶得林耶”派,后传至马德明,人称为“七阿訇”,因号为“七门”。
   3.“哲赫忍耶”派。此派没有分“门宦”,但其教下人数和分布区域较其他教派为广。在我国的西北、东北、华南的云、贵、华中的河北、山东、河南等省都有它的教徒,为伊斯兰教中最大的“门宦”。始祖名马明心,甘肃武都人。清雍正年间往阿拉伯朝圣地,并至也门等地求学,清乾隆六年(一七四一年)回国,传教于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后循化撒族因争教反清,围攻兰州,马氏被禁于兰州,乾隆四十六年(一七八一年)被害,后建“拱北”于兰州市东郊。此派在发展过程中,分下列的几个支派:(一)“沙沟”——前一辈教长名马元章,地区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二)“北山”——在甘肃清水回族自治县。(三)“新店子”——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新店子。这二支派由马元章的后代执掌教务。(四)“板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金积县。(五)“南川”——在甘肃清水回族自治县。
   这二支派由马化龙的后代执掌教务。
   4.“库不林耶”派。此派传教的是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大湾头地方的张门。始祖为阿拉伯人,名“穆呼应的尼”。明洪武三年(一三七〇年)来大湾头传教。殁后,建“拱北”于大湾头的山腰上,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焚毁。
   伊斯兰教在甘肃的四大“门宦”以外,还有“西道堂门宦”此派始祖名马启西?。创于清光绪十七、八年(一八九一年——一八九二年),传教地区主要在甘肃临潭县。
   “格的目”派多分布于甘肃的平凉县,清水回族自治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泾原等县。“格的目”阿拉伯语为“遵古”,不信“门宦”。宗教事务由信徒公推乡老、社头,聘请阿訇负责。情况与内地伊斯兰教相同,一般称为“老教”。
   “依黑瓦尼”派的创始人为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人马果园,他主张凭经立教,反对“门宦”。后来,得到青海马麒、马麟兄弟的支持,大兴于青海和甘肃临夏各地。“依黑瓦尼”阿拉伯语为“弟兄”之意,又称为“哎海里逊乃”,意为“遵经”。一般人称之为“新教”或“新兴教”。
   “三抬”派的系统和内容,与“依黑瓦尼”派都相同,仅在形式上有些区别。
  注释 (1)“门宦”就是伊斯兰教的道门。“门宦”的来源,有的是中国人(主要是西北地区的人)到阿拉伯领受回来成立的;有的是阿拉伯和其他伊斯兰教国家的人来到西北地区而传授的。首辈受教的人称为“道祖”道祖对他的道门的传统,有的是“传统”,有的是“传子”,浸假而滥觞到氏族、亲戚;分支渐多,区域渐广。伊斯兰教在进修的问题上,分三个阶段,阿拉伯语称为“舍勒尔提”即常道,“脱勒格提”即中道;“哈格盖提”即至道。“门宦”是属于中道的,都是传“理学”的。
   (2)“正统派”亦称“逊尼派”。阿拉伯原为政教不分的国家,“正统派”的主张是“尊经奉圣,以教为体,以政为用”。
   (3)“分离派”也称“十叶派”,它的主张是“以政为要,以教行政”。
   (4)四大学派,阿拉伯语称为四大“卖子赫布”。“阿拉伯尼弗”也译“阿乃斐”,中国称为“大依马目”即“大教长”意。这派学说,除全中国遵行外,还为土耳其、苏联、印度等国的伊斯兰教所遵行。“沙斐尔“学说,除中国部分的维吾尔族外,还为阿拉伯南部和马来群岛等处的伊斯兰教所遵行。“马力克”学说,行之于非洲。“罕百里”学说行之于阿拉伯中部。
   (5)“拱北”是“门宦”的传教人死后埋葬供教徒展拜的处所。
   (6)“穆扶提”是阿拉伯道堂赠予的光荣称号,按阿拉伯语是“出法的人”的意思。
   (7)“希拉耶统拉嘿”(道号),经名“华哲阿法根”,阿拉伯人,穆罕默德第二十五代后裔,于清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年)正月,由新疆到青海西宁市的凤凰山传教,次年二月仍回阿拉伯,据传此人先后来到中国三次,其余两次在什么时期待考。
   (8)毕家场“门宦”道祖马宗生的第四子招赘于刘姓,出为“刘门”。
   (9)丁门道祖殁于黄河,尸体漂流至宁夏,葬于银川市东郊之塌桥地方,建有简单“拱北”,兰州“拱北”是他的衣冠冢。
   (10)“华哲阿卜董拉希”阿拉伯人,穆罕默德第二十九代后裔,曾充麦加“噶得林耶”道堂执事,于清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年)由海道抵广州,教于广东、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最后至临夏,传教于“大拱北门宦”的始祖祁静一。清康熙二十八年(一六三九年)殁于四川阆中县,葬于该县的蟠龙山。
   (11)祁静一殁于陕西西乡县,葬于该县的鹿岭寺。后由临夏回族自治州杨悉家教徒百余人前往盗骨,葬于临夏市西郑,现西乡县的“拱北”是纪念冢。
   (12)“巴巴”是年长有德之称。“香巴巴”据传是“香妃”的胞兄,清乾隆帝镇压新疆维吾尔族,“香妃”被俘,“香巴巴”械系赴京,囚车过兰时,海阔在皋兰县房班工作,被派监关,因受其传,成立“海门”。海阔传教殁于宁夏,葬于银川市通贵地方,建立“拱北”。他临殁时,将所持的手杖、捻珠派人送至兰州交沙满拉,作为依钵,沙将此二物埋于兰州的西津桥。这个拱北,是他的遗物冢。
   (13)马文泉朝阿拉伯时带回生物解刮学一本,上有图说,甘肃反对他的教派,以他信奉图象与教义不合,诬为邪教,诉于官厅,官厅不察,即予捕杀。
   (14)马启西是一文秀才,经常研究中文所译的阿拉伯经典和有关宗教学说的书籍,广事宣传,后被马安良杀害。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62年12月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自一九六二年创刊至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前,共编辑出版了五辑。由于当时是内部发行,印数很少,又经十年动乱,这些选辑现在均不易找到了。为了保持资料的完整,供史学工作者研究甘肃近现代史和满足广大文史读者的需要,我们决定重印《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至五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