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条件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2071
颗粒名称: 一自然条件概况
分类号: X43
页数: 4
页码: 137-140
摘要: 甘肃位于我国中部和西北部,是一个面积辽阔,自然情况复杂的省份。在自然特点上,它是祖国唯一的亦东亦西的省区,故具有湿润区和干燥区的地理特征。因此,由本省东南部向西北部也是东亚季候风向中亚沙漠气候的过渡带。本省地当东经93-108度、北纬32-43度间,地处高原,境内山岳重叠,河谷纵横,各地海拔多在一千五百公尺以上。由于各地地势差别,因而寒热变化较大,气候悬殊,雨量、霜期亦各有不同。更由境内多山,地势复杂,土壤亦相应地复杂化。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于是造成灾害的原因亦各有差异。
关键词: 甘肃 自然灾害 环境影响

内容

甘肃位于我国中部和西北部,是一个面积辽阔,自然情况复杂的省份。在自然特点上,它是祖国唯一的亦东亦西的省区,故具有湿润区和干燥区的地理特征。因此,由本省东南部向西北部也是东亚季候风向中亚沙漠气候的过渡带。本省地当东经93-108度、北纬32-43度间,地处高原,境内山岳重叠,河谷纵横,各地海拔多在一千五百公尺以上。由于各地地势差别,因而寒热变化较大,气候悬殊,雨量、霜期亦各有不同。更由境内多山,地势复杂,土壤亦相应地复杂化。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于是造成灾害的原因亦各有差异。兹分述如下:
   气候:本省因距海洋较远,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变化显著,具有冬寒夏热的特征。本省东部由于海洋夏季风影响,雨量较多,西部则因大陆季候风占优势,故常年干燥,到了冬季更显干燥。由东南到西北地带,大致是随着纬度增高而温度下降。如武都居北纬33度,全年平均气温为15.9度,酒泉接近北纬40度,而全年平均气温递降为8.6度;有些地区虽同纬度而气温悬殊,如平凉和华家岭均居北纬35度的平等线上,而华家岭较平凉低5.9度,有些地区因西北沙漠气候的影响,气候骤寒骤热,差别很大,如敦煌绝对最高温度达44度,酒泉绝对最低气温则降至零下25.7度,年较差和日较差亦均以河西为最大,年较差达30℃以上,日较差达20-25℃。
   造成灾害的原因,由于气温的大陆性很强,且东南部又有重山阻隔了湿润气流,因而雨量一般不多,且集中在夏秋二季,变率很大,故大部分地区有“十年九早”的谚语。由于日较差很大,则白天气温上升很高,而夜间气温的降低又很快,因而增加了霜冻机会,缩短了作物的生长季,如陇中黄土地区的中部和北部的高寒地区,霜害就很严重。
   雨量:全省雨量是极不平衡的,按一般情况,从东南到西北迅速减少,由600毫米减至40毫米,如南部的岷县最高雨量为678.9毫米,而西北部的敦煌最低雨量为8.6毫米,陇南山地纬度较低距海较远,年降雨量在500毫米间,中部黄土高原的年降雨量约在400毫米左右,但地势较高,降雨较多,如华家岭年降雨量约在484毫米左右。由地形产生向风背风,如平凉属向风面,年降雨513毫米,会宁属背风面,年降雨仅360.6毫米,河西走廊年降雨量除祁连山区外,均在300毫米以下,愈向西雨量愈少。但由于河西祁连山冰川贮水量很大,起了高山水库的作用。
   甘肃雨量的分布,显见夏季为多(降雨最多在夏末),次为秋季,冬季最少。故全省降雨季节,农历七、八月内为多,占全年降雨量60%所上。
   造成灾害原因,由于雨量稀少和降雨季节极不平衡,因而在历史上常发生旱灾;由于雨量集中,有些地区一个月的降雨量,竟达全年总雨量的35%以上,这样的淋雨,就造成涝灾。如兰州市的一九三七——一九四一年八月一个月内平均降雨日达十一天,平均雨量66.5毫米。由于大陆性气候的骤变,常致发生暴雨,往往造成洪灾。陇东暴雨为害较多,如西峰镇一日最大降雨量为148.2毫米。同时由于暴雨常引起土壤严重冲刷,影响水土保持。
   就甘肃地形变化看,大抵在纪元前一千年间雨量较今为多,第四、第七、第十四、第十五等世纪均呈干旱,尤以近二百年来干旱特别严重,这是与沙漠南迁、森林破坏及水土流失等原因有密切关系。
   霜期:甘肃全省平均无霜期大部分地区均在150-200日间,武都、文县在300日左右,敦煌黄番寺及一切高寒地带则在150日以下。由于地势高低不同,寒暑骤变,初霜和终霜期,亦颇悬殊,如兰州初霜为九月二十六日,终霜为五月十九日;岷县初霜为九月十三日,终霜为五月十九日;酒泉初霜为九月一日,终霜为五月十二日。
   造成灾害的原因。霜期的长短,对作物生长影响很大,如秋天降霜过早,妨害秋苗结实,春夏霜期过长,影响田禾生长。特别是在高原垅坂等处易于酿成灾害。更由春末夏初,地面空气含水分少,气候干燥,一遇骤寒侵袭,外面缺乏气温或水分调剂保护,一遇阳光消冻,叶茎便呈黑色,每致枯萎或死亡,农民一般称为“黑霜”,为害颇烈。 土壤:全省土壤是多种多样的,但依其规律,从东南到西北可分为四个土壤地区:
   1.陇南山地高原森林草地土壤地区。本地区又可分为陇南丘陵低山黄泥土区,秦岭山地褐色土山地棕壤区及甘南草地土壤区;
   2.陇中黄土高原干草原和荒漠草原土壤地区,又可分为干草原黑墟土区,荒漠草原灰钙土区及山地土壤区;
   3.河西走廊荒漠山地区。河西走廊灰钙土带北部和西北部的主要土壤是灰棕荒漠土和棕色荒漠土;
   4.祁连山山地森林草原土壤地区,可分为祁连山东部褐色土及祁连山西部草原土壤区。
   正由于土壤复杂,各地区可以适应发展与本区土壤性相适应的农牧业,发展多种经济,这是有利的方面。亦有造成灾害的不利方面,如黄土性疏松,孔隙度大,毛细管作用强,因而渗水。如系原生黄土的无层次,遇水后更有强烈的沉陷性,因而沉陷、滑塌、溜泻的现象容易发生,造成水土流失,助长干旱原因。又如灰钙土质疏松,碳酸盐含量很丰富,呈盐碱性反映,灌溉后田畦埂畔出现盐霜,河西走廊有此现象。而陇东黄土高原分布在华家岭以北的黄土岭谷地区的灰钙土,由于水土流失极其严重,沟壑纵横,不仅妨碍耕作,也增强土壤水分的蒸发,经常发生严重的旱灾,是黄土高原最干旱的地区。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62年12月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自一九六二年创刊至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前,共编辑出版了五辑。由于当时是内部发行,印数很少,又经十年动乱,这些选辑现在均不易找到了。为了保持资料的完整,供史学工作者研究甘肃近现代史和满足广大文史读者的需要,我们决定重印《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至五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