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间甘肃回变中的马化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969
颗粒名称: 清同治间甘肃回变中的马化龙
分类号: K820
页数: 7
页码: 1-7
摘要: 公元一八六二年至一八七二年(清同治元年至十一年)的甘肃回变,宁(宁夏)、灵(灵武)以马化龙为首领;平(平凉)、固(固原)、秦(秦安)、伏(甘谷)以穆生花为首领;西宁、循化以马文义、马桂元为首领;狄(临洮)、河(临夏)以马占鳌、马永瑞为首领;肃州(酒泉)以马文禄为首领。他们的教派新老不同,始终以马化龙为中心,结连陕回,时而西进,时而东出,时而反抗,时而求降,甘、青、宁三省几无不被战火延烧;不少地区弄得破瓦颓垣,汉回同尽。推原祸始,当然要归咎于清廷反动的民族政策;但马化龙操纵其中,关系也非常重大。兹就先世传闻,述其概略,倒错疏漏之处,希望得到同志们补充纠正。
关键词: 传记 历史人物 中国

内容

公元一八六二年至一八七二年(清同治元年至十一年)的甘肃回变,宁(宁夏)、灵(灵武)以马化龙为首领;平(平凉)、固(固原)、秦(秦安)、伏(甘谷)以穆生花为首领;西宁、循化以马文义、马桂元为首领;狄(临洮)、河(临夏)以马占鳌、马永瑞为首领;肃州(酒泉)以马文禄为首领。他们的教派新老不同,始终以马化龙为中心,结连陕回,时而西进,时而东出,时而反抗,时而求降,甘、青、宁三省几无不被战火延烧;不少地区弄得破瓦颓垣,汉回同尽。推原祸始,当然要归咎于清廷反动的民族政策;但马化龙操纵其中,关系也非常重大。兹就先世传闻,述其概略,倒错疏漏之处,希望得到同志们补充纠正。一 马化龙的身世 马化龙一名马朝清,世居甘肃灵州的金积堡(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此地背倚黄河,面临吴忠、灵武,秦渠、汉渠环其东,青铜峡扼其南,西南以中卫、中宁为后卫,东、北以横城、阳和两堡为屏障,有回民堡寨百数十处,错落鳞次,环堡而居,形势雄伟,宁夏各城堡罕有出其上者。马化龙的祖父马达三,是甘肃伊斯兰新教教祖马明心的高足弟子,传教于宁夏陇东各地,很得当地回民的信仰。乾隆四十六年苏四十三之变,以师徒关系累及马明心,被清官吏无辜冤杀。四十九年田五之变,倡首的仍是马明心的门徒。事平以后,清廷对马明心派的新教阿訇非常痛恨,马明心的后裔,已被发遣到云南。马达三也就因为受了马明心的教,被发遣往黑龙江;由于途中遭受折磨,才走到吉林就因病身死。马达三死后,教下群众怜悯他无辜遭殃,对他的子孙都另眼看待。平凉的穆大阿訇是马达三的同学,因为身弱多病,不问外事,清官吏对他不甚注意,得免追究。马达三既死,穆大阿訇和他的儿子马二非常要好,把所学的经典尽量传给马化龙,临死还赠给他传教衣帽。
   马化龙擅长口辩,多机巧;常以智术笼络教徒,每故造奇迹,使群众惊服。给徒众所传口唤(教中指示前途的预言),又往往有验,因此远近教徒皆信奉如神明,被推为总大阿訇。他幼时因家遭不幸,过着贫苦生活。及至穿衣传教,由肃州、预望以达于环(环县)、庆(庆阳)、平、固;由盐池、定边以达于鄜延、绥德;由平罗、惠农以达于临陕、归绥;由同心、李俊以达于隆(隆德)、庄(庄浪)、静(静宁)、会(会宁)。流行之广,突过前人,远近的束修赠送,络绎不绝,逐渐由积累达到丰裕。他的儿子马耀邦等善于经商,逐步发展,从东北、西南以至东南各大都市,几无不有他们的踪迹。因而中年以后,他就成为拥有巨万家资的富翁。
   清道咸间,甘肃多事,又常遭严重灾荒。马化龙既已富有,遇穷乏疾苦的人们,常能不分汉回,给予周济。因此他在当时又有“善人”的称号。
   咸丰末年(一八六〇——一八六一年),太平天国的革命,已在东南地区失败。陈得才、赖文光等集结残部,从鄂西进入陕南,同时兰大顺自四川北上,张洛行自河南西来,陕西形势顿时紧张。渭河南北的回民,不甘再受清官吏的歧视压迫,响应洪捻各军,揭起反清旗帜。当时甘肃的西宁,以马尕三为首的回民,亦正和清官吏相对抗。马化龙此时密令其党徒,到处煽动;并在金积扩筑堡墙,创立仓厫,营建住宅,用“保生寨”之名,以遮掩众人耳目,表面还扮作安分回绅,时时与清官吏相周旋。不久清廷调各路大军先后入关,肃清洪捻各军,逼陕回入甘。马化龙一面以物资支援陕回;一面又屡次代陕回向清官吏求抚。由于清廷的剿抚无定,回军的降战不专,结果以团结不固,领导无方,演成陕回、甘回忽降忽变,忽合忽分的复杂混乱局面,致为清军各个击破。最后,马化龙看到困守孤城,绝无生路,认为只有认罪投诚,还可以一家少数人的死,换得回族多数人之生。遂于同治九年十一月与其子耀邦、定邦、正邦、中邦、弟成龙等诣刘锦棠军投诚,被刘系之军中;十年正月十三日,刘锦棠杀马化龙,刳心以祭刘松山。其成年子弟及所置统领、参领、佐领等官八十余人,分别处死,无幸免者。不久左宗棠又派员提马化龙亲属到平凉审理。男犯亲属十六名:马化凤、马阿喜子、马进孝、马哑哑等发往闽广,给官兵为奴;马五十六、马五十九、马树邦、马彦邦、马飞飞等,年未成丁,解交内务府阉割后发往新疆等处给官兵为奴。雇工二十六名,牛占元弟兄三人立斩决,余分别释放。女犯亲属七口:马化龙之妻女发往闽广等省给驻军为奴;雇用仆妇侍女等九名,发交平凉县择配安插。胜利了的清军;就给失败了的马化龙以这样惨绝人寰的处理。事后,汉民称赞其周恤的小惠;回民夸张其传教的奇迹,均认为十三太爷(马化龙死于同治十一年正月十三日,教徒们称为十三太爷),堪称为“失败的英雄”。不久即扶持其仅存的苗裔,开新教门宦的创例(马明心以反对老教门宦创立传贤不传子的新教,马化龙的子孙成为世袭门宦,与新教教义不合)。二 马化龙与穆生花 马化龙传教的衣帽得自穆大阿訇。穆生花是穆大阿訇的堂孙,他俩具有深厚的世谊,穆生花在莲花城部署军事向平凉进攻,是马化龙派王家团庄的王大桂阿訇和他自己的儿子马耀邦去发动的。待到穆生花与陕回铁正国部串连一气,袭取固原,再围平凉,并由穆生花的党徒张满喇、穆生辉等分扰秦、伏、西(西和)、礼(礼县)等县,而马耀邦所订南下会师的盟约,却始终未曾实践。及清军雷正绾、陶茂林两部会攻平凉,正需要固原、盐茶为臂助,马化龙却使王大桂诱杀马兆元,致穆生花陷于孤立。后来穆部攻杀王大桂,马化龙又指使王大桂的教徒李俊堡、张保隆通款清军,夺取固原,致穆生花断绝外援,不得不放弃平凉,仓皇出走。为甚么他的行动这般矛盾呢?不难理解,穆生花由莲花城奔上固原、平凉、在战争中已破坏其家室,只有不惜一切地为报仇而作战;马化龙则据有富厚完美的家庭,祖先戍边的旧仇,不如当前的画栋雕梁、娇妻美妾更堪系念。从而不惮投机取巧,牺牲他人以保全个人的富贵。这种作风常常是反动时代封建把头们的拿手好戏。不过马化龙利用宗教所玩弄的手法,比他人更深沉、更神秘罢了。三 马化龙与陕回清同治三年,陕回经多隆阿军击溃,从南北两路,先后入甘。南路以铁正国、崔三为首的南八营,,连结张家川的李德仓,助长了穆生花弟兄复仇的火焰。西连盐关、西、礼,东连陇城、龙山,北过通(通渭)、伏、庄、静,一直延烧到固原、平凉。及至北路以白彦虎、马正和、禹得彦、余彦禄、虎元帅、陈林、杨文治为首的十八大营,由三原窜据庆阳之董志塬,于是战火愈烧愈广。不但平、庆、泾(泾川)、固所属数十县时时燃烽举燧,烟焰冲天;而且由狄、河以至于西宁,由兰州武威以至于肃州,无不翁然响应,互为犄角。马化龙于此时据有宁夏灵州,北与蒙、绥潜通市易,南与陕回密相勾结,暗中助陕回以资粮器械,使他在屡遭挫败中,仍能振起。当时十八大营以董志塬为老巢,陕西官民既不欲其回陕,甘肃官民亦不愿其留甘。马化龙揣知当时情势,密为陕回计划,使之分扰河东,不但宜君、三水屡被侵扰,而鄜延、绥德略无宁日。并且蹂躏蒙古,焚烧磴口,常有金积回民密为协助。但每逢清军进剿,他不但自己送款乞降,并代陕回求抚。直至清军荡平董志塬老巢,白彦虎、陈林等并十八大营为四营遁至金积,他既尽量容纳,安插于堡外回寨,使其替己抗拒清军;却仍向刘松山、左宗棠再三求抚。刘、左责其交械过少,降意不诚。他又密告清军,陕回不悉交马械,请急击之。他扶助孙义保袭取固原,又指使张保隆引清军逐孙义保。既安插陕回于金积堡外,又因其夺取汉民堡寨,派兵攻击。这种两面手法,一用再用,终至画皮戳穿,既不见信于陕回,致白彦虎等于作战紧急时弃金积而西走;亦不见信于清军,致左宗棠在西征战略上,首先分兵三路坚决向金积进攻。马化龙计穹势急,请降不能麻痹清军之心,作战不能阻止清军之足,在大敌当前,群众散离,无机可投,无巧可施的情况下,不得不踏上复亡的道路。
  四 马化龙与马占鳌、马桂元、马文禄 马化龙的根据地在金积、灵武。传教的影响虽远到东北的吉林,西南的云南,但其实在力量只限于宁夏和陇东南。河州的马占鳌系老教头目,肃州的马文禄系河州东乡的猎户,亦不属于新教徒。惟西宁的马桂元与马化龙同为马明心新教系统中人物。但西宁、金积相距较远,各有派系,往还并不密切。应该说这些地区的回变与马化龙无关。但在穆生花起事前后,东乡回众既常东过洮河,进至渭源以东,为莲花城声援;马占鳌的部众,亦屡次东出应接陕回,援救金积;西宁撒拉族回族亦曾有数千人东下,虽均为清军截阻,未得与马化龙合流,但其连系情形,则显然可见。肃州当陕、甘、新交通要道,在军事上居重要地位。但肃州事变,以凉州(武威)、甘州(张掖)的屠杀回民逼成。马文禄在事变形成后被推为首领,情形更与各处不同。肃州距金积比西宁尤远,似乎他们的关系更少,可是当同治七年冬十一月,成禄、马占鳌进围肃州,马化龙仍代肃回乞抚,这也就不是全无关系。总之,这次回变,无论在陕西、在甘肃,毫无疑义都是受太平天国的影响,作政治上、种族上的斗争。但在这一斗争中,从上层领导以至于下层群众,均缺乏政治上的觉悟。群众追随上层不正确的领导,以多掳掠,多杀人,快意报复,消除其平昔不平之气;领导者则利用群众报复的心理,鼓励焚杀,只求压迫清官吏和汉民得到让步,保持其在本民族中已经享有的尊荣。他们均不考虑斗争以后用什么方式可以获得共同利益,保持长久安宁。只要官吏畏惧焚杀,减轻压迫剥削,汉民畏惧焚杀,纠正侮辱歧视,即可在“市廛无改,朝野不惊,服旧德,食先畴”的苟且局面下各安其生,如此而已。从这里可以了解他们何以在“新教旧教不争吧,说个‘色拿目’(伊斯兰教互祝幸福的术语)了杀‘郎喀’(伊斯兰教轻蔑汉人的术语)”的号召下,团结起来共同斗争;又何以在斗争中有时而抗战、时而求抚的矛盾来由。我们看马化龙在事变以前自称“总大阿訇”,事变当中自称“大总戎”,而对于穆生花的扶明灭清、孙义保的称王封官,均勾结清军使其倾复,即足以证明他在这次事变中,只图巩固他在本民族中的优越地位,并无推翻清廷政权,另自建立政权的雄心;也足以说明他鼓动反抗,暗助反抗,是向清廷示威。他再三求抚,又不彻底放下武装,是因在讨价还价中还未达到要求。这和马占鳌在反抗时自称大指挥,在将投降时自称不能做皇帝,而其坚决投降,又必在新路坡战胜以后,可以说是同样用心。不过马化龙所作曲折过多,终于弄巧成拙。马占鳌比较直率,遂得到左宗棠的信任,拿群众的血肉,换得了六十多年的世袭军阀。他们后来的结果不同,其为回族中的封建阶级,以本民族的斗争力量抬高自己地位,又借他民族的政治力量,以箝制本民族,出卖民族利益,发展个人富贵,则如出一辙。此外,马桂元、马文禄、李得仓、崔伟之流,其成败不同,其作风并无二致。我们综合这一事变所流传的历史,可以证明民族斗争问题,仍然是复杂的阶级斗争问题。马化龙等在这一事变中的功罪,必须从他的阶级上分析,才可以得到正确的评价。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62年12月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自一九六二年创刊至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前,共编辑出版了五辑。由于当时是内部发行,印数很少,又经十年动乱,这些选辑现在均不易找到了。为了保持资料的完整,供史学工作者研究甘肃近现代史和满足广大文史读者的需要,我们决定重印《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至五辑。

阅读

相关人物

马重雍
责任者